從地理學電影與人生

議題分類

  • 族群與邊界:社頂的孩子(屏東縣政府出版品)

  • 運動與政治:我們

  • 戰爭與性別:阿嬤的秘密、蘆葦之歌

  • 族群與身分認同:悲情城市

  • 跨國產業與區域不均發展:咖非正義、歡迎來顆巧克力

  • 資金流動與金融業:大賣空

  • 影像與真實:最酷的旅伴、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

  • 都市設計:紐約大國民:珍雅各

  • 食物與地話:諾瑪:米其林風暴

文化區分類

東亞

  • 韓國:北逃(以戲劇手法重塑脫北者的經驗)、我們最幸福、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光州事件)。

  • 中國:中國門(以教育體制彰顯區域發展差異)、虛你人生(以線上直播主的生態紀實彰顯區域發展差距)、少年小趙、大同、大路朝天(湖南開高速公路與結構下的農民工遷移和生活實景)、沿江而上(三峽大壩興建與居民迫遷過程)

  • 日本:我在快打求旋風(紀錄日本、美國、法國、台灣電競選手的職業生涯與職涯困境)、福島殘響(311事件後福島災區的生態、地景描繪)

東南亞

  • 越南:落紅

  • 馬來西亞:不即不離、還有一些樹、波蘿蜜

  • 印尼:殺人一舉、沉默一瞬

  • 菲律賓:大權在后

  • 緬甸:翡翠之城

  • 泰國:

南亞

  • 印度:三個傻瓜、來自星星的傻瓜、我的冠軍女兒

澳洲、紐西蘭

西亞與北非

  • 阿富汗:追風箏的孩子、帝國墳場、尋找阿富汗少女

  • 土耳其:香料共和國、歡迎來到德國

歐洲:再見列寧、歡迎來到德國、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借問阿嬤

俄羅斯

中南美洲:中央車站(巴西)、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阿根廷)

北美洲:大河戀、美國工廠(中資到美國設立工廠,談勞工文化與勞動權力的國情差異)

電影手札

【第八屆國際台中紀錄片雙年展專題】

一、亞洲

1. 穆斯林拉子錄(東南亞/印尼)

http://tidf2012.pixnet.net/blog/post/40699064

本片的背景是印尼的幾個女同性戀者,對於自身國家內部來自父權及宗教團體的壓迫,欲透過拍攝紀錄片的方式,將印尼女同性戀者的想法及生活狀況呈現出來。

宗教團體認為,同性戀違反伊斯蘭教義,應將同性戀者逐出國境,或將之禁錮監獄之中,警察成為執行的方式。在片中的女同性戀者,或以遊民、或以被大學逐出的身份,向紀錄片的觀眾訴說對良好生活的渴望,或以戲劇的方式展演今昔社會結構下的暴力對待,並且希冀藉由此片向國際發聲,讓更多人看見印尼伊斯蘭之中的禁忌議題。

看完本片,我有兩點想法:

我從2008年開始看紀錄片至今,談到女同性戀的紀錄片,多半仍以「被看見」作為主要目的,而沒有細緻地處理片中眾多不同的異質特性。如影片中將生理女性和生理男性並置探討,忽視社會結構之中對於生理的期待差異,而將心理認同為女性者視同女同性戀者進行呈現,無疑是讓雙性戀、跨性別、無性別者被看見的可能性相形更低。

這部紀錄片最大的貢獻是,談到女同性戀內部潛藏之經濟、情緒、言語的暴力議題。許多女同面對來自社會的歧視時,尚能進行一系列的訴求行動。但諸如女同內部地位、貧富權力差異時,卻因權力的不對等而無力對抗,造就一種在邊緣之中壓迫更加邊緣人群的現象,此議題可供後續討論。

2. 蝴蝶海(南韓)

肢體障礙的情侶婚姻故事,依舊被壓迫的女性…

http://www.tidf.org.tw/tidfnew/Cht/Films.aspx?Year=2012&TID=1&AID=1147

3. 築巢人(台灣)

自閉兒與父親的互動,築巢名字取得極妙。

http://tidf2012.pixnet.net/blog/post/40737828

4. 站崗(喀布爾)

http://tidf2012.pixnet.net/blog/post/40737062

喀布爾日常街景,對台灣人而言真是不尋常。

5. 石卷小學避難所(日本)

http://tidf2012.pixnet.net/blog/post/41253894

311地震的災民社區,當災害使人捨下一切,

生命在此交融跨越了年紀和身份,這部片看得我一直哭。

6. 天堂煉獄(印尼)

http://tidf2012.pixnet.net/blog/post/41255036

在火山口討硫磺,被迫(或說自願?)離家的年輕父親,以及他的老父,一輩子都在為誰辛苦為誰忙?

二、歐洲

1. 聖母瑪麗亞現形記(法國)

http://tidf2012.pixnet.net/blog/post/40711074

一部頗「布希亞」的影片,事實不存在,只有創造的真實。

2. 抗爭年代:還我工作來(西班牙)

http://tidf2012.pixnet.net/blog/post/40738098

可給台灣的大眾瞭解西班牙勞工運動與政治、經濟的關連。

這部片的主角幾乎撂倒西班牙的政客,說起勞資抗爭,歐洲實例值得台灣省思。

三、中南美洲

1. 監獄是我家(玻利維亞)

http://tidf2012.pixnet.net/blog/post/40737192

看到第一幕從頭傻眼到尾的影片,十分推薦。


【第七屆國際台中紀錄片雙年展專題】

從紀錄片可以看得出來各洲目前關注的議題,非常有趣。

一、亞洲

    • 牽阮的手(台灣):田氏夫婦和台灣近六十年歷史事件。

    • 唱歌吧(台灣):南投東埔國小校長與合唱團的故事。

    • 毒症(中國、緬甸邊境):紀錄攜毒女子監獄生活、人口販賣。

    • 我有一隻小犛牛(吉爾吉斯):游牧民族的生活。

    • 幸福搖籃曲(吉爾吉斯):對應「我有一隻小犛牛」,可看出吉爾吉斯城鄉差距,小孩生活即景映照戰爭殘酷仍存希望)。

二、東南亞

塔西米克專欄:導演真的很強,每個記錄片看似輕鬆但事實沈重的隱喻手法,讓我佩服到傻眼的境界,閉幕時他還是頂著大鬍子走來走去,讓我印象深刻。

    • 噴了香水的惡夢(菲律賓):類紀錄片的手法彰顯出菲籍導演對「經濟發達」世界的看法。

    • 土倫巴(菲律賓):反思何謂「第三世界」的意義,以及對現代化省思。

    • 為什麼彩虹的中間是黃色(菲律賓):「第三世界」和「馬可仕」後政局變遷,和台灣2008年總統事件後期發展還真像。

    • 小島朝聖記(菲律賓):油污污染海域。

    • 讓我們看屋頂去(菲律賓):我們應該好好保護腦袋裡的東西,腦袋也要蓋個屋頂。

    • 記憶超繁殖(菲律賓):藉由「麥哲倫環繞世界一週」的西方神話,思考以被殖民者的角度檢視東西方史觀的差異。

三、南亞

    • 追尋卡比爾-邊境近境(印度和巴基斯坦邊境):由「神性」解讀宗教和意識形態。

    • 泰姬瑪哈陵之夢(印度和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居民強烈表示想去泰姬瑪哈陵的意願,但印度政府死都不給護照,從「追尋卡比爾-邊境近境」片中也顯示出此問題。

四、西亞

    • 攝吧!我的愛(以色列):以色列猶太人導演愛上德國男友,面對母親對同性戀、民族問題的質疑,戀愛觀點的想法,產生許多激盪的思考。這一部片看得我一直哭,很好的一部片。

    • 解禁伊朗時尚(伊朗):服飾和戰爭意象的對應。

    • 藝火重生(黎巴嫩、土耳其):鳳凰故事與戰爭藝術家的意念。

五、中南美洲

海蒂‧哈尼曼專欄:她的紀錄片處理手法非常溫柔,似乎感受不到任何尖銳批評時政之處,但卻強烈彰顯出民間困苦的本質,我非常推薦她的所有影片。

    • 金屬與憂鬱的國度(秘魯):1993年,訪問計程車司機映照秘魯政經局勢敗壞。

    • 忘卻(秘魯):2007年,導演再次訪問總統府附近的餐廳老闆、等待紅燈時會出現的窮苦街頭乞討藝人等,彰顯出秘魯現實生活的辛酸。

六、歐洲

1. 性別議題

    • 不完美跨界(丹麥、德國):跨性別角色認同與愛的關連。

    • 男人真尾大(法國):探討男女刻板印象生成的原因,以魁北克地區女性主義為例說明不平等關係。

2. 戰後議題(共產黨、政治、文學、藝術)

    • 一個女人和五本大象(德國、俄羅斯):翻譯杜拉妥耶夫斯基的俄籍巨擘,面對文學的堅持映照出大時代的動盪。我非常推薦這部影片,能夠看出個人處事態度的嚴謹和高度。

    • 逝代殘影(俄羅斯):西伯利亞居民因蘇聯解體而換新護照,拍照前居民聊天可見當時生命歷程。

    • 電視帝國之民主也瘋狂(義大利):義大利總理是娛樂界的大老,讓我不禁想到蔣中正時代,正也是這樣。

    • B先生的異想世界(羅馬尼亞):反共而離家的垃圾堆藝術家,靠著拼貼藝術強烈表達對現實生活的批判。

3. 生活即景

    • 神豬(荷蘭):豬肉舖屠夫養了一隻可愛的豬,到底要不要殺來吃呢?

    • 破降前,我愛你(比利時):前脫衣舞孃的母親照顧腦發育不全兒子的故事。

七、非洲

    • 金夏莎交響夢(剛果):全世界唯一全為黑人的交響樂團及合唱團員的生活,以及熱情的確可以突破限制。

    • Nora(莫三比克):用歌舞形式演出移居紐約舞者Nora的非洲生活故事。

八、北美洲

    • 匈牙利藍調(美國):匈牙利移民到美國的歷程,原因、移民路徑、生活、後期發展講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