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聖約翰救傷隊荃灣C支隊成立歷史

淺灣(即現在的荃灣)早期的居民大都在清朝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遷海令撤銷後遷入。當英政府於一八九八年接管新界時,荃灣的人口只有三千人,分別聚居於沿海地帶、城門河谷、葵涌、青衣及馬灣一帶。

荃灣當時只是一個交通落後的小鄉鎮,原居民大多從事漁農業。香港聖約翰救傷隊在三十年代曾經設立四間醫院,其中一間座落於荃灣區為區內居民提供服務;但在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聖約翰大部份的財產及設備被損毀,由於財政關係,聖約翰同意將所有醫院及診所交給政府管理,並只專注於急救及救護車服務。

一九四九年,戰後有大量大陸居民南移香港,荃灣人口激增,不少南移的資本家都在荃灣設廠。至五十年代末期,全港約有五分一的勞動力聚集於此區。當時政府大力開發新界地區,荃灣被列入開發之首。雖然當年荃灣區已逐步發展成為具雛形的衛星城市,人口也逐漸增多,但居民大部分是勞苦大眾,區內除了一間診療所外,其他醫療設施嚴重不足。

有見及此,當時的地區紳商及社區組織發起並聯同香港聖約翰救傷隊,於荃灣地區成立一支救傷隊伍。因此荃灣支隊於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日註冊成立,並於翌年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正式成隊,當時名為「香港聖約翰救傷隊荃灣分隊」。已故前九龍及新界總區第五聯隊高級監督溫仲平先生及其夫人亦為創隊隊員之一。

成立初期以混合支隊的形式運作,而日常經費則來自荃灣社區組織及地方鄉紳。在六、七十年代,由於護士隊成員人數減少,這個時期的護士隊活動曾經一度暫停。及至七十年代末,荃灣護士隊經過重整後,於一九七八年一月十七日重新成立,並委任楊靜蘭女士為支隊隊長及嚴美霞女士為支隊護士長。由於經重新招募後護士隊員人數增多,因此混合支隊分拆成為荃灣救傷支隊及護士支隊,而自一九九七年起救傷支隊則易名為荃灣救護支隊。

支隊成立初期並沒有固定的會址進行集訓,最初使用全完學校及對出的空地進行各種的訓練活動 (即現時的沙咀道與大河道附近)。及後,有幸得到荃灣商會及荃灣鄉事委員會等地方機構借出場地供隊員訓練之用,其後亦曾經借用過前荃灣工業中學及官立何傳耀紀念中學作為集訓場地之用。

輾轉至一九八三年一月二日,荃灣總部終於在現時的石圍角邨石葵樓地下落成,並由當時的香港地域總監趙公輔太平紳士、九龍分區總監陳焯基及政務專員麥高樂主持開幕儀式。得到以故會長曾卓明先生的協助下,目前仍然得到官立何傳耀紀念中學借出操場作為隊員步操訓練之用。

在八十年代,荃灣區的居民最熟識聖約翰的救護車服務,因為當時聖約翰曾在仁濟醫院設立救護車站,為區內及區外居民提供免費救護車服務,該救護站更成為當時區內重要的救護站之一。直至該院重建及聖約翰上水救護站落成後,才將救護站遷往上水繼續服務市民大眾。而本隊負責之聖約翰救護車站當值,服務範圍亦同時覆蓋荃灣區。

荃灣C支隊前身為荃灣救護支隊,自二零一二年七月一日易名荃灣支隊,並於二零一五年一月一日成立荃灣C支隊。

時至今日,本隊已為市民服務六十載,由成立初期主要為荃灣居民提供服務,及後政府大力發展荃灣、葵涌及青衣成為新市鎮後,服務範圍亦隨之擴大。隨著青馬大橋及港鐵東涌線之落成,服務亦擴展至馬灣、大嶼山及東涌新市鎮,竭誠為區內市民提供免費及專業的急救及護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