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養殖漁塭_蔡秀華.何俊緯

前言

隨著世界人口增加,人類試圖以各種方法增加食物來源,在農業上如此,漁業上亦同,養殖漁業為人類取得來源穩定又品質優良的蛋白質.台灣對養殖漁業的高度重視開始於民國六十年代政府的推動,養殖漁業的大幅進步與科技的革新密不可分,分享世界各國的經驗,並加以改良,目前台灣的養殖漁業技術已趨於純熟.

本組一開始試圖從Google Earth的衛星影像分析全球養殖漁業的判識依據,在作業的過程中,花了許多時間在尋找挪威.冰島.希臘.智利等養殖漁業強國的魚塭位置,卻得不到較佳的影像可供判識介紹,故退而求其次,以家園為例,介紹台灣最常見的養殖漁業方法與衛星影像判識依據,希冀能作為大家教學上的參考指引.

以下介紹四種台灣最常見的養殖漁業模式:

(位置與說明照片請見.kmz檔)

1.貝類海水養殖(貢寮:九孔)

[說明]海水養殖為在海岸的潮間帶築堤,退潮時仍可保持約30公分以上水位築塘養殖,如九孔等。東北海岸多礁石,盛產岩礁淺海的貝類。東北角礁岩地帶的九孔飼養池,漁民利用海水漲退潮來交換池水,再以當地取得的海藻或曬乾之綠藻、龍鬚菜來餵食。

九孔養殖:「潮間池」式養殖法,亦稱岸邊養殖,即將濱台挖去一部份,建造九孔養殖池,留一小通道讓海水流入,以替換乾淨的海水。這是台灣東北海岸目前最普遍的方式,地點多選於礁石附近,利用天然地形及混凝土建池。池底平坦而稍傾斜,並放置石塊,不宜污泥及細沙。注水口高度位於高低潮現間,池堤高度在退潮時須保持一公尺水深。

九孔養殖過程人工培育環境主要設施型態有:

(一)室內繁殖池(附苗池):0~7天。

(二)室外育苗池(飼育池):1個多月。準備塑膠版或塑膠布覆蓋,減少水溫及鹽度急速改變。

(三)室外種苗池:3~4個月。保持池水流暢,或以打氣曝氣方式處理。

(四)養殖池:4個月以後。使用鋼筋覆於石塊上,以防止颱風及大浪,養殖池中的海水需淨化至無漂沙,並應注意保持夏季水溫不致過高。【以Google earth可以觀察到的養殖池】

[判識依據]

1.位於近海沿岸礁石的潮間帶。

2.外框約成方格狀的混凝土建池,由海岸線向外延伸築堤。

3.內部成不規則的矩形狀,有長條型亦有方格型的間隔池。

4.每個間隔池的大小以Google earth的尺規測量,長約10~20m,寬約5~15m。方格型的養殖池顏色為灰白色。

[資料來源]

http://blog.nmes.tp.edu.tw/lifetype/post/68/902

http://www.ntsec.gov.tw/dn.aspx?uid=1661

2.內陸魚塭養殖(台灣西南:虱目魚)

[說明] 台灣內陸魚塭面積約有四萬公頃,鹹水、淡水魚塭各約佔一半。淡水魚塭的主要養殖魚種為吳郭魚、虱目魚、長腳大蝦、蜆、鰻魚、鯉魚。鹹水魚塭主要的養殖魚種則為:虱目魚、文蛤、白蝦、石斑、草蝦。

鹹水魚塭:指在沿岸、內灣或海埔新生地等圍築堤防,利用潮水漲落灌排海水,養殖水產生物。

淡水魚塭:利用土地圍築堤岸,使其經常蓄積淡水達一定深度,專供集約方式養殖水產生物,但不包括粗放方式養殖水產生物之湖沼水庫。

虱目魚的繁養殖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是本省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養殖項目之一,養殖區域分佈於本省西南沿海之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縣。虱目魚本為生活在鹹水的魚類,但也可以生活在淡水,因為牠從海水中移到淡水不需要減低鹽分的濃度就能夠適合生長。

現在目前養殖方式有三種:

(一)傳統式養殖(淺坪式養殖):為臺灣早期虱目魚養殖主要型態,主要是利用無法進行農耕的土地加以開挖而成,利用價格低廉的有機肥料及日照,以培育虱目魚攝食所需的底藻藻床,屬粗放式養殖方式;因此,其單位面積之生產力較低。採用此型態進行養殖一般皆設備有養成池與越冬池兩部份,養成池每池面積以4~6公頃者居多,養成池形狀多採東西長而南北短之方式。放養期間池水高度約保持於30~45公分,養殖池堤岸高度則多為80公分左右。各養成池都附設水溝,以做為注排水及魚苗馴化池,或曬半坪時池魚收容所需,各附屬水溝之間是採互通方式,其間則以水門隔開。

(二)深水式養殖:臺灣深水式養殖,係由1978年開始發展迄今,已成為臺灣虱目魚養殖的主要養殖型態,深水式養殖有別於傳統淺坪式養殖,主要差異在於前者為深水魚池,並投餵人工配合飼料之方式進行養殖;因此,深水式養殖不需充足陽光以培養底藻,放養水深多為1.5~2公尺,亦有2公尺以上者,以充分利用養殖池的水體深度。因池水較深必須在池水裡面加水車,這樣可以增加容氧量提高放養的密度。

(三)跟其他魚類混養:養殖生物混養這個是在1989年因為台灣草蝦病變而慘兮兮的時候,僅有跟虱目魚混養的草蝦還可以獲利。

[判識依據]

1.位於平坦沙質海岸地或平原農耕地。

2.在海岸線以內外框約成方格狀的堤岸。

3.魚塭與農田之判讀易混淆,兩者明顯的差別在,第一,魚塭的顏色通常較為深綠或呈現深藍;第二,魚塭中常有白色小點的水車;第三,魚塭的位置較農地更靠近海邊。

[資料來源]

4.魚塭大小不一,以Google earth的尺規測量,每個魚塭的長度約100~200m,寬度約50~100m。

3.軟式與半沉下式箱網養殖(澎湖馬公:海鱺)

[說明]箱網養殖是在水中放置網具後把魚養於網中以便於管理的一種水產養殖方式。箱網養殖可以在海中也可以在水庫或湖泊中進行。但是由於海洋佔世界上70﹪的面積因此絕大部分的箱網養殖都是在海中進行。 其中鮭魚的箱網養殖是最成功的。挪威人自1973年起投入箱網養殖至今已直接或間接掌握了世界約70﹪的養殖鮭魚市場;而養殖鮭魚2000年世界有80萬噸以上之產量。

進行箱網養殖主要的國家及魚種有:

挪威:大西洋鮭,鮭鱒

智利:大西洋鮭,鮭鱒,銀鮭,帝王鮭

英國:大西洋鮭

日本:銀鮭,青魽,海鱺

澳洲:大西洋鮭,帝王鮭,鮪魚

台灣:紅魽,海鱺,嘉臘

台灣箱網養殖使用的箱網類型主要有硬式HDPE箱網、軟式箱網、半沉下式箱網,其造價、操作與抗風浪性各不相同,養殖業者目前大多依據自己的喜好、操作習慣與經濟考量而採用不同結構的箱網。澎湖地區是台灣箱網養殖最早發展的地區,最重要的養殖標的是海鱺,當地業者大多使用軟式箱網與半沉下式箱網,此類箱網係以浮球串組成軟式浮框支撐網袋,浸沒於水下約1公尺,並以纜繩相交成井字形連接各單口箱網構成箱網組,利用中間浮子緩衝纜繩張力,網袋多為方形,此型箱網造價低,耐波浪性更勝於HDPE圓形浮框,但換網、投餌,觀察魚不方便,受波浪及海流作用易變形,而錨碇纜繩鬆弛或延伸時會立即影響箱網之展開,故在防颱的準備工作上應特別重視錨繩與緩衝中錘或錨後方加掛錨練裝置的檢查,以保持錨繩之緊張狀態,將可降低因錨繩鬆弛影響箱網展開造成養殖魚因風浪影響導致死亡的情形。

[判識依據]

1.位於近海水域水流較平穩之處

2.外框(網袋)為一方形,外框(網袋)面積不大,例如圖片中大網袋約500m*450m,小的網袋約300m*150m.

3.內部有成排的連串方格(各單口箱網串成的箱網組),長邊長度不一,但寬度約20m~30m.各串箱網組彼此平行.

[參考資料]

1.2008.08.08摘自兩岸農業商務網:http://www.aptcm.com/apagri/16.nsf/6044201c5661d05c4825697b001292fe/ec911378b3bf5b4c48256b8c0017a335?OpenDocument

2.2008.08.08摘自http://toaa.etaiwanfish.com/year.htm

[延伸閱讀]

1.到葉門釣鮭魚SALMON FISHING IN THE YELMEN(2007),PAUL TORDAY著,鄭明萱譯,貓頭鷹出版社

2.沃爾瑪效應(2006),Charles Fishman著,大塊文化出版

4.浮棚式蚵架(外傘頂洲附近:蚵)

[說明]養蚵活動是台灣西南部沿海漁村重要的經濟產業,常見的蚵棚種類有三種:

(一)浮棚式~於水深的區域利用大型保麗龍或浮體綁在蚵架四周,其下面用大鐵錨固定讓整個浮在海面上而不致漂走。再把蚵殼垂掛在上頭,使牡蠣完全浸在水中生長

(二)吊棚式~分佈於次深水域及感潮溝渠,也就是在中等深度的地區,以直立式蚵架垂吊蚵條養殖牡蠣

(三)倒棚式~在水深僅有一公尺左右的淺水區,棚架完全暴露在水面上,蚵仔串採平掛僅兩端固定在竹竿上,蚵仔平行於海水面生長。

三種類型棚架分布位置與型態並不相同,吊棚式與倒棚式面積較小,在Google earth中不易判釋(見下圖一~圖三),故以漂浮於海面上的浮棚式作為蚵架判釋範例.

[判識依據]

1.位於近岸洲潟海域內

2.成群漂浮的矩形物體,各群彼此平行漂浮.

3.材質多為保麗龍,因此以白色最為常見.

4.矩形漂浮物長約150m寬約100m.

[參考資料]

1.2008.08.08摘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xVmQJAWFHxkCh4BLgrt.ZGnZ1iK0OA--/article?mid=224

[圖片來源]

1.何俊緯20080705攝於外傘頂洲

圖一.浮棚式蚵架

圖二.立棚式蚵架

圖三.倒棚式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