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成地形 亞君 素惠

乾燥地區地表缺乏植被和水分,加上日夜溫差大,導致岩石因強烈的熱漲冷縮,而崩解產生岩石碎屑,在經過風力的侵蝕、搬運、堆積等作用,在地表上產生各種形形色色的風成地形。

★風成地形在google earth上的基礎辨識:

*因風成地形較容易出現在乾燥區,因此要先搜尋褐色的地區,乾燥區水資源較少,對植物的生 長造成限制,地表上較少有植被覆蓋。

有植被 無植被

【風蝕地形

1)礫漠:佈滿岩石碎塊的漠地,若經風力吹送,細小物質多被吹走,使得地表礫石遍佈,形成礫質 沙漠,簡稱礫漠,蒙古地區把這種礫石遍佈的荒漠稱為「戈壁」。

照片來源:http://img.bimg.126.net/photo/iZdhAcnoVW2nEroc8iUmog==/3957538172553303696.jpg

(2)岩漠:礫石被風化、搬運殆盡,地表絕少流沙及塵土,僅殘留光禿禿的大片岩床,則稱為岩質沙

漠,簡稱岩漠。例子:新疆烏爾禾風城(古爾班通古特岩漠)因當地地表上僅殘留如殘垣斷壁般的巨岩,因此別稱「魔鬼城」,其實就是地理學所稱的「雅丹地貌」。

照片來源:http://tw.f14.yahoofs.com/myper/nqZQeLeRERmMLJyx31vWTQ09Kw--/blog/ap_20070208114034242.jpg?TTAGhfKB8GmhT09B

★雅丹地形在google earth的辨識

*地點:中國新疆「魔鬼城」

*顏色-灰白

*紋理-粗糙、光禿,遠看似山脈隆起

★沙漠與岩漠

*地點:那米比亞

*照片左側為沙漠,右側為岩漠

照片來源http://www.panoramio.com/photo/1518857

★沙漠、岩漠在google earth的辨識

*地點:納米比亞沙漠

*顏色-岩漠灰白,有點偏黑色;沙漠-土黃色

*紋理-兩者都粗糙、光禿,有明顯條狀或網狀、塊狀紋路

(3)風稜石:岩塊受強風挾帶著砂粒磨蝕岩面,造成面與面之間有明顯稜線的岩石。

★風稜石是局部較小的地形,因此在google earth的辨識上不易看見

照片來源:http://www.shihmen.tpc.gov.tw/web66/_file/1677/upload/b/img17.jpg

(4)蜂窩岩:蜂窩岩常見於沙漠及海邊,其滿佈坑洞的外形,主要是結核裏面的生物碎屑經海蝕或風蝕擴大而成。

★蜂窩岩是局部較小的地形,因此在google earth的辨識上不易看見

照片來源:http://ashan.gl.ntu.edu.tw/chinese/GeoPark/YehLiu/images/YehLiu_13.jpg

(5)巨岩:艾爾斯岩(Ayers Rock,土著名Uluru)是塊形成於4.5億年前的紅色砂岩,周長9km,突出平野348m,遠在100km之外,即可看到這塊巨岩。北面一隅受風化侵蝕,形成錯綜交錯的網狀,活像人腦組織,這部分自然被稱為''The Brain''。

★巨岩在google earth的辨識

*地點:澳洲中部

*顏色-深褐色

*紋理-粗糙、光禿

*勾選「地形」採用3D的方式比較容易找到

(6)峽谷:羚羊峽谷位于亞利桑納州,是納瓦霍砂岩經過長期的山洪暴發和風蝕形成。在過去幾個世紀這裡,大量降水流經羚羊峽谷內的通道,在谷壁上留下堅硬光滑、如同流水般的邊緣。

★峽谷在google earth的辨識

*地點:美洲西南部

*顏色-褐色

*紋理-光禿、平滑(因受過流水、風力侵蝕)

*勾選「地形」採用3D的方式比較容易找到

【風積地形】

(1)新月丘Barchan(crescent dune):沙丘之平面形像新月狀者代表沙丘發育初期地形,成孤立小丘,向盛行風方向伸展,迎風坡成凸形緩坡,背風坡成凹型急坡,坡面兩端伸展成兩突角形,背風坡超過安定角即崩下。

★新月丘在google earth的辨識

*顏色-土黃色

*形狀-外形像新月狀,坡面兩端伸展成兩突角形

*迎風坡成凸形緩坡,背風坡成凹型急坡

(2)橫沙丘transverce dune:與盛行風成垂直方向發達之沙丘當新月丘數目增加,沙量增加,漸次在盛行風向的直角方向因互相連續而成橫沙丘 。

★橫沙丘在google earth的辨識

*排列-數個新月丘連在一起

(3)縱沙丘longitudinal dune:與盛行風成一致方向發達之沙丘通常遠離沙源地,以致沙分散於廣範圍地區,或風力增強,橫沙丘被吹斷時,常成為平行於盛行風向之沙丘脈。

★縱沙丘在google earth的辨識

*形狀-呈現長條狀

*排列-平行排列

*顏色-黃褐色,可看出砂質的感覺

(4)拋物線狀沙丘parabolic dune:沙層固結,已安定化之舊沙丘,再被吹蝕而成拋物線狀之沙丘,又稱馬蹄丘 。

照片來源:http://content.edu.tw/junior/earth/tn_gz/experment/images/figj18_s.jpg

(5)

沙紋:沙岸地帶沙丘的堆積受盛行風方向所左右,細緻的沙紋顯示出風帶來的傑作。

★沙紋是局部較小的地形,因此在google earth的辨識 上不易看見

照片來源:http://f23.yahoofs.com/myper/uifuHtOUEQMbywtEgFgA6dHe/blog/ap_F23_20090625114947543.jpg?TTAGhfKBjaTOkR2C

【風的搬運~沙塵暴】

所謂沙塵暴係指強風捲起大量地表沙塵,使能見度惡化的沙塵天氣,基本上是乾旱與沙漠化氣候環境的產物,氣象學家上把地面能見度低於1公里者稱「沙塵暴」,強烈的沙塵暴可能使能見度小於50公尺,俗稱黑風。在每年的冬末及春季,中國北方地區經常會發生沙塵暴,揚起的沙塵多半隨高空西風帶向東傳送,進而影響日本、韓國等地,只有在少數的特殊氣象條件下,沙塵才會影響到台灣。但是近年來因為中國內蒙地區沙漠化情形日益嚴重,再加上全球氣候變遷導致乾旱、降雨分配不均等因素影響下,沙塵暴的發生頻率及強度都有增加之趨勢,因此對台灣的影響也明顯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