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國際教育在東園

刊登於第21期東園國小校刊

打開世界的窗~國際教育在東園                                                        

走進東園國小的校園,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翠綠的草皮,隨著視線的延伸,你一定不會錯過懸掛在行政大樓外牆的「人文、品德、健康、國際觀」四大願景圖。甫於前一學期辦理完畢的巴西國際志工Karina到校服務,即是學校極力推動國際教育相關課程的一環。在短短的六週中,東園的孩子直接體驗了地球另一端的風俗民情,例如嘉年華的面具製作、原住民的傳統童玩——毽子體驗等等有關巴西的自然人文知識。那麼,這代表我們正走在國際教育的路上,而我們的孩子也因此具備了所謂的「國際觀」嗎?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培養具備國際觀的學生,涵養其跨文化溝通與世界接軌的能力已是趨勢,更是提升自身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荒野保護協會前理事長李偉文認為,並非對某個國家的物產特色如數家珍或是與外國人有互動就代表具備了國際

視野,「知其然」只是基礎,更要「知其所以然」。為了迎接更具挑戰的新世紀,教育部提出「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從融入課程、國際交流、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國際化四個面向同時進行。東園國小近年來舉辦過的「南洋女中」、「紐西蘭青年團契」入班,以及102年度的國際志工James Manson到校服務皆屬於國際交流的範疇。不論是配合社會課進行新加坡、紐西蘭相關「冷」知識的介紹或是利用電腦課製作巴西國旗,在課程融入部分仍處於知其然的階段,要提升到知其所以然,則需要更進一步的課程統整及設計。

SONY DSC
SONY DSC

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不遺餘力的輔仁大學德文系張善禮教授指出:「必須在學習過程中有計畫地在語言、知識、能力、人格特質等層面,為全球性的競爭及合作,預先做好充足準備。」(註1)同時他也認為在國際教育課程中,語言的學習必須的,沒有外語教育的國際教育易流於膚淺。由此觀之,要推動國際教育,必須以語言學習作為基礎,透過課程的設計引導學生理解、尊重與欣賞不同文化,接觸並認識國際及全球議題,達到跨文化溝通的學習目標。張教授並未直言在國際教育中的語言學習是指哪一種語言,但不可否認的是,英語仍是國小階段教授的第二語言。本校申辦強化英語學習模組已進入第三期,學習英語及使用英語的機會已增加不少,如何在不增加各學習領域負擔的前提下,將現有英語學習課程與國際教育接軌,如同《國際教育白皮書》所言:「跨學科領域在校內整合教學時有一定難度」(註2),仍須教師集思廣益,研擬適合本校的做法。

SONY DSC

回到國際教育的四軌計畫,以學校可用的人力物力來看,短程目標可聚焦在國際交流的推動及相關課程的融入。在國際交流推動部分,一是持續與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AIESEC Taiwan)合作引進國際志工入班服務,並以提供國際文化與跨文化溝通教學活動為首要目標;二是繼續辦理新加坡南洋女中到校參訪,並提升互動課程的精緻度,避免流於形式化的見面會。在融入課程部分,英語及社會領域有較多的機會進行整合,可以在現有基礎上擴大學習之地理區域與國際知能,本校世界時事地圖的設置即是配合國際要聞及英語教學而成。此外,更可以配合綜合活動課程進行影片欣賞,例如102學年配合兒童節活動,全校學生欣賞「史丹利的便當盒」這部影片,如同李偉文所言:「……讓孩子們看到不同地區的環境、不同民族的文化習慣,還有不同國家的孩子們所面對的不同問題。這樣才有機會體會其他國家孩子的想法,……也能瞭解他們為什麼會這麼想,才是真正的國際視野。」(註3) 

期待東園的孩子皆能熱愛這塊土地,在愛自己的基礎上尊重與包容多元文化,培養國際視野,為自己打開世界的窗。

SONY DSC

註1:引自《明道文藝》第451期,p21。

註2:引自《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p11,教育部。

註3: 引自李偉文部落格,網址:http://blog.chinatimes.com/sow/archive/2012/07/27/2300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