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並非「19年置7閏月」

February 14, 2014 at 8:29pm

今天正值元宵,來看看農曆置閏。

首先看看一個事實是,95年前的1919年2月14日,其實是農曆正月十四日。38年後的2052年2月14日,也是農曆正月十四日。可見,現代並沒有「19年置7閏月」這回事。

這要追溯一下曆法。由於陰曆十二個月平均只有354.37天,與陽曆比較,多出約10.87天。所以農曆需要置閏。

春秋、戰國和秦朝制定的夏曆、黃帝曆、殷曆、周曆、魯曆、顓頊曆六種曆法,皆採用每19年置7閏的方法。3年立1閏月,5年立2閏月,19年置7閏月。

不過,「19年置7閏月」始終是一個約數。到了五胡十六國的北涼朝代,公元412年(北涼玄始元年)起,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推行的「玄始曆」,廢除「19年置7閏月」,改以「600年置222個閏月」,此曆法用了111年至公元522年(北魏正光三年)。

在公元510年(南朝天監九年),又更改一次曆法,引入歲差概念,比較準確計算陽曆為每年365.2428日,已相當接近現今量度的365.2422日。至於置閏方面則採取「391年置144個閏月」。

之後到了公元604年(隋朝仁壽四年)的皇極曆,又出現過「676年置249閏月」,但沒有頒布施行。

各種更改,都意圖使陰曆曆法與陽曆曆法接軌。但每種曆法的使用年期都不長,以至翻查月日非常混亂。

到了1199年(南宋慶元五年)的統天曆,計算出1陽曆太陽年為365.2425日,與當今公曆曆法一致。

再到1281年(元朝至元十八年)的授時曆,出現了重大曆法改革,正式改以以沒有中氣的月份(即該農曆月只有一個節氣)為閏月

而在1644年(清朝順治元年),再改為使用由明崇禎帝下令編纂的時憲曆,並於翌年起推行。時憲曆規定每年冬至必在農曆十一月,而扣除兩個冬至所在的月後如果只有11個完整月,就算存在無中氣之月亦無須置閏。如果兩個冬至之間有12個完整月,仍然安排在沒有中氣的月份置閏。此曆法除了在1664年至1670年(康熙三年至康熙九年)一度因政治原因遭廢止外,此置閏安排一直沿用至今。

由於地球圍繞太陽的軌道是橢圓形,公轉速度時快時慢,以致農曆一個月在北半球的冬季時較長,北半球的夏季時較短。所以統計起來,置閏通常是在夏季至秋季的時間,「閏十二月」、「閏正月」是很罕有的。

既然農曆月份以地球公轉位置來計大月小月,那就不需要再設置「幾多年要有幾多個閏月」這回事了。

所以,1919年(95年前)和2052年(38年後)的2月14日是農曆正月十四日。而1900年的2月14日,是農曆正月十六日。

好遺憾香港天文台個網站香港天文台個網站,仍然係寫「十九年七個閏月」這個已經廢除了超過1600年的制度。

1個朔望月 (lunar month) 係 29.530589日,1太陽年 (solar year,又叫回歸年 tropical year) 係365.242190日。

1太陽年減12個朔望月係 10.875123日。(以上的日皆指星曆日 ephemeris day,即國際單位制86400秒。數據為Year 2000基準)

將 29.530589 除以 10.875123,即係每 2.715426 年就要置一個閏月。

以繁分數輾轉相除得之,3年要置1閏、8年要置3閏、11年要置4閏、19年要置7閏、334年要置123閏、687年要置253閏、1021年要置376閏......

但咁樣計法,極度複雜,況且望望上面那些幾百年置幾多十閏的計法,只係維持到幾十年,根本無完成過一個週期。

而且上面已提及,因月份有長短,公轉有快慢,七百幾年前已改為按照地球和月球實際位置去計算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