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語族是漢藏語系以下的一個語族。
正如漢藏語系不少語言一樣,漢語語族有以下特點:
很多是分析語,不是通過詞形變化來表達語法的作用,而是通過獨立的虛詞和固定的詞序來表達語法意義;
有聲調;
單音節詞根佔多數;
有量詞,用於連結數詞和名詞的詞或語素;
以虛詞和語序作為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
秦國在2200多年前,統一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其統治,其中包括著名的「書同文」,即將戰國時期各國使用的不同的書寫體統一為後世所稱的小篆。自此,漢語語族諸語言有了統一的漢字。
統一的漢字使各地的漢族,縱使口語並不相通,但仍能以書面文字傳達信息。漢字亦影響了漢藏語系其他語言,如壯語(參看方塊壯字),甚至大量地影響了中國四周,並非以漢藏語系作語言的地區的文字,如朝鮮語、日語、越南語等。至今,雖然日語有了假名文字,但仍大量夾用漢字書寫;而朝鮮語、越南語基本上已沒有了漢字的痕跡,但在研究朝鮮和越南的歷史時仍要用上漢字。
漢語語族,根據李敬忠教授對中國南方少數民族語言的研究,分類如下:
漢語語族
漢語
北方方言
晉方言
湘方言
贛方言
客家方言
吳語
蘇州方言
浙南方言
閩語
閩北方言
閩南方言
粵語
廣州方言
廣西平話方言
海南儋州方言
根據李敬忠的研究,指蘇杭、江西、福建、兩廣等地,本是百越聚居的地方,後因各朝大量人口的遷徙,使中原漢族遷入這些地區,並與本身的百越語言產生交流。
他並指出,雖然漢語和吳語、閩語、粵語等都是源自古漢語,但吳語、閩語、粵語和漢語有幾個明顯的分別:語法結構和聲調。
聲調方面,現代普通話有4個聲調,與中原漢語的聲調數目相若。但吳語、閩語、粵語等語言,聲調遠較中原漢語或普通話為多。他認為這是中原漢族遷入這些地區後,和百越人交往的結果,因為百越語有多至10個聲調。
在語法結構方面,粵語和閩語,都把很多詞語倒裝(如粵語「公雞」寫成「雞公」,「乾菜」變為「菜乾」),這種倒置情況亦產生許多特殊句式(如粵語把漢語的「這裡人太多」寫成「呢度太多人」、把「食不了這麼多」寫成「唔食得咁多」),都與百越語言如壯語的特徵吻合。
粵語甚至有不少來自壯語和瑤語的詞彙。粵語把「水潭」稱為「氹」、把「覆蓋」稱為「冚」、把「欺騙」稱為「坤」、把「油變味」稱為「膉」,都是來自壯語。而把「思考」稱為「諗」則來自瑤語。
粵語還有一個其他漢語方言沒有的特點是母音分長短。如 ɑ 和 ɐ、ʊ 和 ɔ 等,是壯語和粵語共有,而漢語各種方言都沒有的特徵。
作為一種方言,它應與其標準語言有從屬的關係,如語法、詞彙等,而當為一種語言定下規範時,該規範可同時適用於該語言的方言。例如香港所說的粵語可以用廣州音為標準。換句話說,經過一些干預或規範,方言可統一到其標準語言(如把東北話或北京話統一至普通話)。但規範,語法等,不能引申至不是該語言方言的語言,如粵語等。所以,吳語、閩語、粵語等,只是與現代漢語有「淵源關係」的「親屬語言」,是漢語語族下的幾種語言,但並不是漢語的方言。
此文以GFDL和CC-by雙條款發佈,但因它只是個原始研究,勿把文章一字不漏地轉載到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