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叔湘 (1964)《語文常談》第8章的最後一段是:「說來說去,簡化漢字只能是一種治標的辦法……要真正解決問題還是得搞拼音文字。」香港的中六、中七學生,無不被強迫閱讀這本毒物。
“簡化字” 是搞拼音字搞不成,於是停了在現有階段的。這是很清楚的。同音字歸併一直是漢字簡化的重要手段,這就可以佐證。
在漢字簡化的過程中,如果純粹是筆劃減省的,我認為日本的處理方法比較好,他們以 “新字形” 和 “舊字形” 來稱呼。像糹、纟的,根本不是什麼繁體簡體字,而是舊字體與新字體、印刷體與手寫體、楷體與草體的那些分別。
漢字簡化,簡直是亂龍。那些被人提了又提的例子,我這裡就不再重複了。只提這個:中國東北有一個叫璦琿的地方。這個因為中俄璦琿條約而聞名的地方,滿語發音為 Aigun,普通話發音是 Aì Hún。有一些文盲的人、全無文化可言的人,壟斷了共和國的漢語,胡亂改字刪字,竟把璦琿 Aì Hún 改寫成「爱辉」!相比之下,那些把鄱陽改成波阳、鬱林改成玉林、新喻改成新于(“喻”是罕用字嗎?)等等,就不再是一回事了。
“簡化字”,說得好聽一點,是廣大無產階級的人創造:說得恰當一點,就是一堆文化水平低下的人,要求別人跟他們的文化水平一樣,自己學不懂字,就要求人家與他看齊!而,簡化字亂改一通,目的只有一個:使漢字體系亂得無法再使用,從而使漢語搞成為拼音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