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date: Nov 19, 2009 4:40:37 AM
不久前,語言學家John McWhorter在World Affairs Journal上發表了一篇名為The Cosmopolitan Tongue: The Universality of English的文章,向從事語言保存工作者發出詢問: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只說一種語言,而不再致力於保存6,000多種自然語言,是否一定是一件不好的事呢?McWhorter主要的論點是,語言死亡並不代表文化的死亡;一個語言的消逝對於語言學家來說是一件極可憾的事,或許僅是因為學術研究上的價值,然而對這個語言族群可曾造成什麼影響嗎?
這樣的論點是極大膽的,姑且不論對與不對,至少可能會摔破許多人的飯碗,當然也很可能包括我的...
不久之後,這篇文章在 New York Times Week in Review 裡又重新被提起,而且許多人開始七嘴八舌的議論到底保存語言是必要或是多餘。有人認為語言獨特性並非維生所必要,即使全世界都說英語了,印地安、亞馬遜、台灣的少數民族還不是活的好好的,因此所謂語言典藏計畫云云,除了浪費國家經濟資源和提供語言學家工作機會之外,目前還沒有任何的實用價值...
看得我一陣心驚,如此一說,各個國家也大可把長城啊、馬丘比丘、金字塔等等一概毀去了,畢竟沒有這些文化遺產,各個民族還不都活的好好的。
怕的是原住民族大多也都持有這樣的想法吧,與我工作一年多的布農耆老阿諾‧伊斯巴利達夫牧師也曾經說過,他感到大學生去上他的布農語課是一種精神上的尊重,而他也知道學習布農語不會讓這些孩子多一些經濟上或社會上的優勢。也是啊,企業的人力資源部當然希望看到應徵者的履歷上寫的是會說英文、日文、西班牙文...,寫上「Language repertoire: Bunun 」大概只會讓人一陣錯愕吧。因為沒有社經優勢,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更可能會放棄自己的語言,選用優勢語。畢竟對企需社會資源的族群來說,爭取醫療、教育、經濟上的權利,比語言保存實際多了吧。既然語言保存僅僅剩下精神上的力量,McWhorter這篇文章可說是把少數民族最後的一條精神繫帶也切斷了...
當我憂心著世界終會被一種語言所統治,而失去創造力、多樣性時,一位網友的發言安慰了我:人類的天性是求異而不是求同,單一語言的世界只是空想罷了啦!
噗嗤~ 不然你以為巴別塔的傳說是怎麼來的呢?誰想要跟別人一模一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