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date: Mar 8, 2010 11:26:39 AM
很多人都不太願意相信我居然會是一個健忘的人。套句老媽的話:「不是都唸到台大了嗎?記憶力應該很好啊!」嗯...這個問題我也研究過很久。從小我就發現自己背誦的能力很強,而且經久不忘,剛上高中進入新班級,不到一個禮拜就可以記住班上同學的名字,嚇壞了教官和一幫新同學。不過對於記事本上的事情,卻總是丟三忘四。所造成的大型悲劇例如:帶狗去朋友家玩,忘記把狗帶回家、把相機丟在柏林的公車上、把筆電放在餐廳...至於小型的事件像是出門忘記帶錢包或手機、把鑰匙鎖在房裏、用販賣機忘記拿找錢等等,已經無法一一贅數了。漸漸地可以歸納出一件事情:和我的行為無關的歷史典故、人名、單字之類的,我的記憶可算很好,不過凡是必須要用身體去執行的工作安排、或行為控管,我卻似乎有些缺陷。而這兩種記憶的能力,說不定也不是完全的相關。我懷疑遺傳可能是其中一個因素,我本人的老爸就是出了名的糊塗大王,偏偏除了行為計畫的記憶能力之外,老爸其他的記憶和理解力卻是超人一等的。
我在認知所的日子裏,學到了這種行為控管的記憶,有一個專有的名稱「perspective memory」(前瞻性記憶)。
健忘似乎是沒藥醫的。我喜歡玩的NDSL有許多記憶力訓練遊戲,不過玩了一下就發現真的對我太難啦。我最討厭的就是翻撲克牌找配對的遊戲,最終還是放棄了。
多年來的健忘歲月,已經發展出一套生存法則了。不知道的人看了我的法則可能會以為這是謹慎型處女座的「掌控慾」發作,其實這是一個極端「散形」的反向表現。
1. 常用的錢包、鑰匙等等,一定要有一條帶子可以隨時掛在手腕上,否則一旦放下去,很可能就會忘了拿回來。這是因為多年來在郵局銀行櫃檯、候車處椅子、陽台上、桌子上遺失太多包包而想出的方法。同樣的,旅行或逛街用的袋袋最好都是側背的,也是基於「一旦放下、永遠失去」的原則而來。
2. 在某一個地方停留超過1分鐘,離開的時候一定要回頭看一下有沒有東西忘記帶走。
3. 善用記事本和電腦記事軟體。在我健忘病很嚴重的研究所時代,我的記事本中還會夾上一張100塊或500塊,免得出門忘記帶錢包。
4. 在適當的範圍內,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告訴同事或朋友。一方面,講過的事情自己的印象會比較深刻,而且朋友們可能也會無意的提醒我:「妳剛剛不是說妳要XXXX?」
5. 突然想起要做的事情,可以馬上做的要馬上去作,不能馬上做的要寫在記事本。切忌把事情零零散散的寫在不同的紙片上,因為等一下很容易被弄丟。同樣的,重要的e-mail一定要馬上開啟馬上回覆,一旦忘記很可能誤大事。
6. 替自己要做的事情留下一些anchors。例如:記得要買水管疏通劑 -> 乾脆把排水孔的蓋子放開開的,記得要收衣服 -> 不鎖陽台門,要記得出門關電源總開關 ->電箱蓋打開。
7. 明天要帶出門的東西先放在房門口。
即使是做了各種的應對措施,健忘的事件還是不斷在發生,只可惜保險沒有健忘險,不然我是應該要去保的。我只能依賴散落在各處的提示--排水孔、記事本、朋友--來重建我的行為路徑,而仰賴外界提示的策略,有時候會導致更糟的結果。沒有採取這些措施的時候,造成健忘行為出現的機會變大了。如果我忘記寫到記事本呢?如果我剛好帶了一個肩背的包包呢?
認知科學裡有所謂的distributed cognition,大指的內容是在解釋生物如何借助環境的能力完成自己的一些認知作業,而不是直接在腦海裡儲存一套萬能程式。而我每次看見自己在各處留下的一些anchors,我發現我的memory也是散落在各處的。所以我的大腦總體能力應該包括人腦一枚+ 記事本一本+辦公室電腦226 GB + 手機一隻 + 朋友多個.........
看來我是一個不完整的零碎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