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陳順孝。(2011)。〈編輯群眾智慧:新聞網摘的敘事結構和編寫策略〉。收錄在輔仁大學傳播學院編《「媒介生態變遷衝擊下的創新、挑戰與社會參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頁255-283。新北市:輔仁大學傳播學院。
鄭明萱(1997)。《多向文本》,第2章〈媒體觀與閱讀理論〉,頁34-59。台北:揚智。
van Dijk著,施旭與馮冰譯(1993)。〈新聞格局〉。收錄在:van Dijk著,施旭與馮冰譯《話語˙心理˙社會》,頁68-93。北京:中華書局。
教育的未來:http://blogs.myoops.org/lucifer.php/2007/04/04/a_a_c_a_oaf_if
三分鐘搞懂農村再生條例:http://blog.yam.com/munch/article/18854630
群策會「ECFA答客問」全文: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specials/ecfa/ecfa-a1.htm
減稅廣告沒有告訴你的真相:http://www.youtube.com/watch?v=Ss8DHKKnLTo
你可以少繳一萬元的稅:http://blog.yam.com/fairtax/article/20951949
Google攻擊事件懶人包:http://www.zdnet.com.tw/news/web/0,2000085679,20143774,00.htm?feed=RSS:+ZDNet+Taiwan%3A+%B7s%BBD
新聞網摘,是指針對具有新聞價值的議題,匯集、篩選、編排相關資訊(包括文字、照片、語音、影像、多媒體),然後在一個網頁上,以簡要文字概括龐雜資訊的要點,並在關鍵字上設立多個超連結,連回各個資訊的原始網站,開放網友自行決定閱讀的範圍和路徑。讓網友能從簡要文字中了解新聞概況,還能點選眾多連結中的一個或數個,進行延伸閱讀,點閱不同連結會接收到不同資訊,對事件會有不同層面的瞭解。
新聞網摘,是新聞編輯工作演進歷程的最新產物。
編輯的「編」字原意是「順其次第而排比之」,輯的原意是「集聚」,合起來看,編輯就是是匯集、篩選、排比、再現資訊的工作。人,面對紛雜的資訊,需要迅速匯集、有效篩選、重新編排、精要再現,才能掌握要點、發現意義。不同時代的新聞編者,會以不同的形式進行新聞資訊的匯集、篩選、排比、再現工作。
早期報紙規模小,編者總攬編寫工作,例如梁啟超在十九世紀末經營《時務報》時,「每期報中論說四千餘言,歸其撰述;東西文各報二萬餘言,歸其潤色;一切奏牘告白等項,歸其編排;全本報章,歸其覆校」,亦即彙整中外文報刊和奏牘,加以潤色編排,並加評論;到了二十世紀,報紙漸漸發展成大型企業,編寫工作分別由記者、編者、主筆、美工、校對擔任,這時的編者成了資訊加工者,只負責針對記者提交的稿件進行下標題和編排工作;即使廣播、電視崛起,編者工作內容也沒有太大改變,只是處理的媒材從文字、照片,擴及聲音、影像。
到了廿一世紀,網路媒體----包括大眾媒體的網路版、網路原生媒體,以及個人部落格----崛起,編者的角色又有重大改變,首先,處理的媒材從文字、照片、聲音、影像擴及網路多媒體;其次,展現資訊的平台從紙張、電波等單向文本轉變為網路平台上得多向文本;第三,藉由搜尋引擎、網路快訊等工具,編者可以從加工者回到梁啟超時代的大編輯時代,總攬資訊匯集、篩選、排比、撰述工作;而新聞網摘,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產物。
更具體地說,新聞網摘的編寫工作,不僅展現編輯工作始終一貫的核心智能(匯集、篩選、排比、再現),也展現編輯工作的未來走向和網路風貌(以簡馭繁、多向導讀)。新聞網摘將傳統的採寫和編輯工作合而為一,作為採寫,它匯集繁雜資訊,寫成簡要報導;作為編輯,它選擇、重組資訊,在一個頁面裡呈現資訊的層次、條理,並且設定延伸閱讀的路徑。它一方面滿足人類快速掌握訊息和意義的恆久需求,另一方面開展網路時代報導和編輯的新模式。
這些區隔是光譜,而非對立
惡劣房東逼死學生事件懶人包 (40人收藏推薦,31篇討論)
*ycn事件完整懶人包 (13人收藏推薦,31篇討論)
Blog.XDite.net » 樂蕃天事件序列(懶人包) (22人收藏推薦,0篇討論)
web2.0群體智慧,議題發展、主題選擇
WEB2.0時代,人們如何接收資訊、建立自己的資訊清單。
資訊編輯如何根據重要性(大家想知道)、豐富性(內容多元)、紛雜性(多方討論)等標準,發掘撰寫導讀式網摘的題材
資訊來源:1.共享書籤(推推王、黑米共享書籤)。2.twitter。3.Google快訊。4.Google閱讀器。
篩選資訊:重點在是否可信、是否權威:1.部落格觀察。2.華文部落格大獎。3.部落格百傑。4.部落格連結、聯播(知名部落格加在聯播清單,代表可信)。
這麼多的角度(馬政績、中國黑心貨、中國媒體管制、台灣國際地位、台灣媒體論戰、台灣檢驗標準、跨國食品集團),生命力從甚麼角度切入(動人故事、進步知識)
如何在多重考量中做抉擇?有何基本評估標準?(如篇幅:討論四川震災因篇幅只整理反賑災觀點)
何時停止思索、確定主題:要在資訊飽和度和時效性間找到交集
已知什麼?未知什麼?如何找齊所需的未知資訊?
查找工具:1.Google。2.部落格搜尋引擎。3.相關文章裡的超連結(連結到更多相關文章)。(谷歌、共享書籤、維基百科、相關部落客(平時資訊網,如龜寄來透明化))
如何判斷:是否切題?是否值得引述?哪些部分值得引述?當眾多材料符合標準時,如何取捨?
何時停止,隨時掌握新資訊
分成幾個角度、
分成哪幾個面向?如何重組?(約三至五個,太多或太少都不宜)
限制:雖無版面容量限制,但有字數限制
寫作面向:思想、語言、折衝
如何拿捏:寫明或隱藏、記實避禍
如何寫作:字數、用語、設連結(聯晚不能設,因為很快移除)
如何撰寫?如何決定那些地方設超連結?設連結標準為何?(閱讀動線的考量?為何不將連結設在文末?)。
一、主題設定(如何與多向文本連結,來自群眾智慧)(要選的不是傳統強調的單一主題,而是可以呈現群眾智慧的多元主題)(從物理限制到心理限制)
網路媒體的編者,必須接觸多樣的資訊來源。這些來源包括大眾媒體,也包括twitter、共享書籤,以及Google快訊和閱讀器即時接收的訊息。網路資訊來源的特色在於:不只提供訊息,更呈現朋友或網友對這個訊息的重視程度(twitter、共享書籤特別如此)1,這讓編者更容易判斷(或受影響)甚麼議題是網友重視的、議題的哪個面向是網友關注的焦點,從而發掘和設定網摘的主題。
網摘的題材通常具有重要性(很多人或很多朋友討論、大家想知道)、豐富性(內容多元、可以做網摘)、紛雜性(多方討論、需要作網摘)。編者必須在豐富、紛雜的資訊中,設定編寫主軸,這又必須考量編輯政策、資訊含金量、報導篇幅限制。
以〈部落客串連 力爭食品安全〉為例,(一)編輯政策:可以切入的角度甚多,包括馬政績、中國黑心貨、中國媒體管制、台灣國際地位、台灣媒體論戰、台灣檢驗標準、跨國食品集團,不同定位的媒體可能從不同角度切入;(二)資訊含金量:各角度的資訊獨特性、豐厚度不盡相同,網摘挑選的角度,必須是含金量較高的角度;(三)篇幅限制:網路雖無物理容量限制,但有心理容量限制,編者必須評估讀者坐在電腦前可以閱讀多少篇幅內容,以這個篇幅為判準,去評估那個角度的資訊最能夠在這個篇幅內有效處理2。
《生命力新聞》以部落客如何串連爭取食品安全,一來是因為在編輯政策上,自我定位為不具政治色彩的公益媒體,自許要以動人故事傳播能夠帶動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的知識,認為部落客的積極行動有助於社會進步;二來是因為部落客的行動具有獨特性、內涵豐富,而傳統媒體略而不報,從這個角度切入可以彰顯《生命力新聞》的特色;三來,部落客的行動可以在一千字左右的篇幅裡講述清楚,能夠成為一篇質量適度的報導。
主題設定後,需要重新檢視現有資訊,篩選與補強材料:已有什麼?未有什麼?如何找齊所需的未有資訊?(傳統上編輯只能針對記者提供的內容進行編輯,現在則可利用網路工具自行查找、補足)然後在資訊飽和和時效性均衡的時候停止查找。3
二、內容鋪陳
如前所述,新聞網摘和傳統敘事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具有多重導言,第一段是整篇文章的導言,每一段又是延伸閱讀文章導言(或摘要),編寫新聞網摘時,既要和傳統敘事一樣前後呼應,也要兼顧各段內容和延伸閱讀文章之間的相互呼應。這需要從結構規劃、資料選用兩部份來落實。
(一)結構規劃
敘事結構的構思:要從哪幾個面向去探討主題(分成幾個角度、分成哪幾個面向?如何重組?)------鑑於新聞文體常規和篇幅限制,通常以三至五個面向為主,太多嫌雜、太少嫌貧乏。
每個段落呈現一個面向,這個面向既要與總體的主題呼應,成為完整文章中的一環,也要具有獨立性,成為超連結循環的起點和導言
每一段就是個摘要,篇幅不能太長(在新聞常規上以一百字左右,最多不超過兩百字為原則)
以「部落客串連 力爭食品安全」為例,它以部落客的行動為主軸,分成三個面向:抵制中國貨、批判跨國食品集團、要求食品安全管理透明化,每個面向一至兩段敘述,每段不超過兩百字。
(二)資料選用
規劃結構的同時,陸續將掌握到的資訊填進結構中,這涉及資訊的選擇,也有多重考量
1.切題性:是否呼應全文主題和段落意旨。
2.可信度:原作者可信度如何?(可參考「部落格觀察」指標,像學術論文引用量一樣,評估其可信度)內容是否合乎邏輯?
3.代表性:原作者在其領域是否具有代表性(參考「部落格觀察」指標)、內容是否具有代表性(或獨創性、或講出精采詞句)。
4.永續性:原文會一直留在網路上嗎?若否,(1)有沒有類似的文章可以替代?(2)多久會移除?若還能放一段時間,而文章又有不可替代性,是否就先用它再說。(3)有無另類保存辦法,例如:拍成圖檔(有無著作權問題)、使用Google庫存網頁......。例如:中時電子報、聯合新聞網的文章連結,兩個禮拜後就會移除(移往只對會員開放的資料庫),自由時報的網址則固定不變。
三、動線規劃(多向文本設定)
網路版面則是開放空間,編者只能決定超連結位置,至於網友點擊哪些連結?點擊順序為何?連到目標網頁後是繼續往外連結,還是回到本文?則非編者所能控制。換言之,編者只能設定第一層連結,第二層以後讀者自主決定,但第一層的設定仍能左右網友的閱讀動線。
在設定連結、規劃動線時,編者必須考量眾多因素,這樣的考量和決定就是一種編輯行為:
(一)哪些資訊要設超連結?----哪些資訊值得讀者進一步了解?哪些資訊由編輯摘要簡述即可?
(二)連結設在字句上、段落尾、還是文章末尾?----早期偏向在文章末尾列出延伸閱讀清單,現在傾向直接在關鍵字句上設立連結。
(三)超連結若設在字句上,則設在哪些文字上?這些文字能否讓讀者辨識出連出去文章的要旨?
(四)超連結指向何處?能否讓讀者在第一時間快速找到與主題有關的題材、不至於迷航?(能否藉由網路技術指向原文段落?)
這樣的超連結設定,既是一種動線規劃,也是空間營造,藉由簡要網摘與繁複原文、本文與連結目標文、瀏覽視窗與新增視窗、瀏覽頁面與眾分頁,營造立體的、多向的閱讀經驗,也讓讀者在閱讀、連結、來回、跳躍之間對事件的各個面向有不盡相同的了解。
這樣的經驗,並非編輯獨斷設定,而是開放讀者、網友共同建構。一來,新聞網摘以簡馭繁,把複雜訊息簡化成言簡意賅的短文,不僅自行建構意義,還藉由連結將某個訊息片段延伸出去,讓它與延伸文章建構出新的意義來,不斷擴張成一個可以容納多重組合的資訊小宇宙;二來,超連結目標文章(如維基百科的毒奶事件條目),可能不斷修訂、補充,以致不同時期的讀者,即使循同樣的閱讀動線、閱讀相同的文章,也可能得到不同的閱讀經驗。
從這個角度看,新聞網摘的編者能做的,是將資訊整合、設定連結,讓多種可能可以發生,並且創造機緣邀請網友加入,實踐或創造各種可能性。〈部落客串連 力爭食品安全〉在一千零三字的網摘中設定十五個超連結,正是在開啟這樣的機緣。
四、文字斟酌4
新聞網摘需要對繁雜資訊進行篩選、耙梳、濃縮、再創作。這又涉及兩個問題:
(一)如何將多元資訊、多樣筆風,整合、重新創作成新的文章?
(二)在敘述、引述、解釋、評析間,如何拿捏好分寸?如何記實避禍?
例如,〈部落客串連力爭食品安全〉一文中,HOW的原文在質疑跨國食品公司時,直接點名雀巢,但當時雀巢產品尚未檢出三聚氰胺,為免引發爭議,編者撰寫網摘時,只寫跨國食品公司,不點名雀巢,讀者連結到HOW的原文後仍可看到雀巢,但文責由HOW自負,編者不必承擔。
又如,有關金車咖啡染毒部份,編者肯定金車主動公佈,因此設定連結的文章,是導言中強調「金車公司自行檢驗出八款產品不合格,立刻通知衛生署」的報導,希望將對金車的傷害降到最低。亦即,藉由連結文章的挑選,可以間接傳達編者對事對人的臧否。
五、版面設計
字型只剩幾種,傳統編輯展現多元,現在難以發揮
傳統用配合稿、用編排來呈現相關性(單一空間),現在可以用多向文本來呈現(多元空間)
重統敘事是報紙新聞,放到電視上就不對了,問題不再敘事本身,而是在媒體本身
空間感,若在iPOD會如何展現
五、增補更新
新聞網摘出版後,仍可繼續修訂、增補,因此編者必須決定是否允許網友參與增訂、是否更新最新資訊。
(一)是否開放增訂?
是否允許網友回應討論?(文末補充) 是否允許網友引用(trackback)討論?(超連結補充)是否允許網友修改本文?(像維基百科一樣)----不同的決定會納入不同程度的網路群體智慧,讓內容得到不同程度的補充、訂正、延伸,隨時間演變而不斷更新。
(二)是否更新?
1.截稿後的新資訊,是否更新? 2.若更新,是改原文,還是文末加註? 3.更新後,要不要更改發稿日期,若更改,網址是否有變、網友能否找到文章、要不要及如何讓網友知道版本更新了? 4.舊稿更新與另發新稿的界線何在?若大幅更新,要不要當成新文章? 這一系列的決定,也會影響新聞網摘在不同時間點上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