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捲起袖子、彎腰撿拾沙灘上的垃圾,在大家通力合作下,沙灘逐漸回復原本的乾淨面貌,這是新北市萬里國中學生定期前往萬里沙灘淨灘的場景,還舉辦街頭冒險活動,鼓勵學生自我挑戰。此外,校方還結合體驗課程,培養孩子透過單車、溯溪、登山等探索方式來將好品德內化於心、展現於外,因而獲得教育部頒發「品德教育特色學校」榮耀。
新北市萬里國中雖然距台北市不到一小時車程,多數學生卻沒搭過捷運。為鼓勵學生自我挑戰,學校每年暑假舉辦「街頭冒險」活動,要求學生分組進行,每人身上現金低於一百元,指定台大、師大、一○一、孔廟等捷運站附近景點,持悠遊卡一日券,要在指定時間內坐捷運到景點,並拍照、採訪當地人描述這些地方的特色,再做成ppt檔發表報告。
透過街頭冒險,學生不但大開眼界,也學會問路及採訪的禮貌、分工合作、同甘共苦及溝通技巧,並深刻體會到都市人的冷漠。
「我們希望透過探索教育來幫助孩子激發潛能、培養獨立人格與正向思考。」萬里國中訓育組長劉偉君表示,為讓品德教育活起來,校方藉由主題式體驗活動來循序推動,像是七年級學生就是騎單車、八年級安排溯溪、九年級則是體驗高空繩索與飛行傘。
培育良善種子 68校獲表揚
為發揚良善種子,教育部昨天在國家圖書館頒獎表揚六十八所特色學校,總計有十六所大學、八所高中職、四十三所國中小及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受到表揚,並將每間特色學校如何推動品德教育的實例,放上教育部「品德教育資源網」(http://ce.naer.edu.tw/)供各校參考觀摩。
台南市永福國小生教組長林育誠表示,校方特別推動各班自訂中心德目,並推舉班級的品德王子與品德公主,並鼓勵學生要勇敢把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勇敢說出來,例如有孩子會透過校園廣播時間來對老師真情告白,甚至點一首歌來感謝老師平日的教導與辛勞,師生間就像是家人般溫暖貼心。
除了國中小深耕品格教育外,高雄市鳳新高中則是鼓勵學生擔任國際義工,並以具體行動關懷高齡長輩;多位教師還會定期舉辦教師讀書會,結合師生之力共同打造洋溢真善美的樂活校園。
萬里國中從做中學~在街道找尋我們的故事
資料來源:http://www.ntpc.edu.tw/web/News?command=showDetail&postId=255240 | 2012-08-17 | 作者: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人氣 710
【新北市訊】以推行體驗教育為特色的萬里國中於昨(9)日,再次推出學生的街道冒險活動,範圍由98年的萬里街頭一顆雞蛋換來故事和紀念品、100年的平溪菁桐鐵道之旅,迄今101年更將活動範圍推展至大台北捷運沿線。本次活動除了增添學生暑期學藝活動的樂趣之外,更希望透過街道踏查與人物的訪問活動,讓學生能從實際情境中去欣賞各地風俗民情、結合生涯教育以瞭解各職業的甘苦,同時有拓展偏遠地區學生視野的學習成效。而經由學生自身實際操作的活動,更能培養出學生冒險進取的精神與合作規劃的能力。
萬里國中每年暑假均辦理街道冒險的活動,由學生分組依據指定參觀地點與任務指示規劃活動行程,每組均由一位教師隨隊,教師僅擔任從旁指導與安全照顧的角色,不直接參與學生的任務活動。此次八年級活動地點為鐵路平溪線沿線,包括十分瀑布、貓村、侯硐煤礦博物館、太子賓館、嶺腳瀑布、靜安吊橋、八仙洞、靈嚴寺滴水觀音、四廣潭、嶺腳瀑布、靜安吊橋、合谷瀑布、十分旅遊服務中心、菁銅煤業紀念館等12個景點;九年級為大台北捷運各站相關地點,包括市立北投圖書館、松山機場、林家花園、台北孔廟、士林官邸、華山創意文化園區、龍山寺、碧潭吊橋、台灣博物館、光點台北館、台北市立美術館、輔仁大學教堂、臺灣師範大學游泳池、國父紀念館、銘傳大學體育館、林家花園、台北101大樓、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228紀念公園、行天宮、台北植物園、台灣大學傅鐘等20個景點。每組必須參訪指定站二站及自選站一站,各指定站必須採訪兩個人、訪談主題為當地的特色,並將萬里與指定站當地相關之特色連結,製作照相拼圖。學生於收集相關資料後,製作簡報在校內上台發表。
由於本次的活動範圍較之以往擴大,已有經驗的九年級學生雖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但都能展現躍躍欲試的勇氣。九年級學生吳晨瑄表示:「去年的活動很有趣!採訪的時候好害羞,可是我們都克服了。今年我們要接受更大的挑戰,雖然很怕迷路,但是大家一起合作,一定可以成功的!」八年級則是第一次參加,感覺很新鮮。學生江育慧說:「聽學長姐說這是很有趣的活動,相信我們一定可以圓滿達成任務。」今年畢業的學姊楊雅安主動報名擔任這次活動的志工,她說:「很高興能跟學弟妹一起參加這個活動,這個活動可以培養自己統整和規劃的能力,大家一起討論、合作學習,也可以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和膽量,增加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活動過程中,同學們都覺得相片拼圖的任務很有趣,活動規劃教師表示,這個活動可以考驗同學對生活周遭的覺察力及想像力,要完成一個有創意的作品並不容易,看到同學互相幫忙,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任務,相信此次活動對學生會是個難忘的經驗。
校長施青珍表示,本次活動分別於兩個地點辦理,對學校的人力調配考驗更甚於以往,但仍希望藉由難度的提升,鼓勵學生從操作中學習、從挑戰中成長,使學生能具備適應環境、解決問題以及隨遇而安的能力,更能將經驗所得歸納整理後與同學分享,這正可符應十二年國教中適性與多元學習的精神。
資料詳洽:
萬里國中校長
施青珍 電話:24922053轉11
萬里國中教務主任 余婌禎 電話:24922053轉21
一個後段八年級生,持續學習如何說好故事, 目前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曾任師大學生會會長。
此時的廖炳煌,正帶著冒險教育、遠征教育的「海島精神」,持續為台灣的諸多領域,植入冒險的根基,成為婆娑之洋中,推動島嶼的前行之力。
台灣做為一個海島型的國家,四面環海、擁有高聳的山脈,具備多樣貌的自然環境;不過,大眾對於大自然,卻未必願意接近它,更甚從中發現自己。與此同時,卻有人耕耘數十年,嘗試著打破眾人對於「冒險」的表淺印象,擁抱這個海島的地理條件,將冒險的基因帶入教育、產業等領域,他正是廖炳煌,台灣外展教育發展基金會的創辦者。前陣子,剛好師大教育學院,正在執行亮點校友的採訪,我在因緣際會下,有機會與廖炳煌學長進一步深入訪談,記錄下他如何用「冒險教育」、「遠征教育」的思維扭轉社會。
廖炳煌身為最早將「冒險教育」概念帶進台灣的先驅,十幾年來帶領著團隊協助了無數公司、非營利組織培訓第一線工作者,更甚融入理念,嘗試了許多教學現場改造計畫,幫助企業、學校搭建起企業社會責任的橋梁。
談起為什麼會接觸到「冒險教育」領域時,他娓娓地提起,自己從小就是童子軍,多少從中獲取一些冒險教育的元素;接下來,1987年就讀大學時,他到美國童軍夏令營擔任服務員,發現營地中有一跳冒險活動的相關設施,並參與了美國童軍Project COPE(challenging outdoor personal experience)的課程,該課程在美國童軍中,主要是用來訓練小隊長、營地服務員,當時的他,並沒有想到這些會成為他未來創業的養分。
大學畢業、服完役回到職場的廖炳煌,投身房地產產業,1989年在一個機緣下,到美國認識了「主題式冒險課程」(project adventure),大學時接觸Project COPE就是從這套課程所發展。回到台灣之後,1997年決定離開房地產產業,成立自己的公司(PA台灣),開始從事該概念的教育訓練。另外,他也指出,當初把「冒險教育」翻成較為中性的「探索教育」,是因為考慮當時台灣社會的時空環境,大家對「冒險」這個詞彙的接受度仍未那麼高。
廖炳煌強調冒險教育的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對於社會有三個重要性。第一,冒險本身是在一定風險下做挑戰,離開舒適圈、擴展不同領域,培養青年人勇於冒險。第二,不同過去的填鴨式教育,以學習者為中心,讓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能了解自己的需要,根據需要去進一步發展。第三,冒險教育在社會局勢變化愈趨快速的現今,培養學習者獨立思考、探究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提供一個勇敢向前的思維,未來社會脈動變化,很可能會大到超乎教育工作者的想像,這些能力更顯重要。/想法的落實 將思維導進各種領域
冒險教育的對象不僅限於青少年,會應對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需求,廖炳煌與他的團隊致力於將冒險教育的概念,導入各種不同的領域或產業,提升協助對象的表現。對於公司企業,他們用冒險教育,來幫助企業做內部的整合,像是組織文化、組織領導力整理,這幾年比較多的是如何培養領導人的領導力,帶領員工面對與解決問題;同時,在2020年疫情發展的狀態下,企業也常有組織轉型的問題,他們也用冒險教育的思考模式,嘗試拉近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思維。
在社福機構中,輔導對象有各種特殊需求,像是學習障礙的孩子等。廖炳煌認為社工人員往往對於輔導對象有一定理解,但缺少了冒險教育做為工具,來引發輔導對象的自我察覺,冒險教育要做的,就是讓他們發現團隊的價值,促使團隊往前,再經由社工人員的個案引導,將孩子導向正確、未來發展的方向。
廖炳煌舉例而言,他們曾和社工人員合作,帶領行為偏差的孩子去登山。廖炳煌點出冒險教育中環境的重要性,他說明當其他人在平地跟孩子說要多穿一件衣服、要吃飯時,他們其實不是很在意,「在平地頂多忍一忍,不吃就過了,甚至自己去買來吃」。但如果是在爬山的過程,需要一定體力、四處什麼都沒有,且有一些難度時,孩子如果不聽從指導員的指示,很快就會有一些不同的後果。可能是太冷了、頭暈了、肚子很餓等等,從幾次經驗後,孩子就會學習去思考為什麼要提醒他們。
但廖炳煌也說道,從中要培養的並不是「服從」,而是讓孩子去理解其他人的話中,隱含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輔導員只要跟隨環境的走向、給適當引導,刺激孩子了解與學習。
「如果不回過頭來,跟學校老師合作,還是會有困難」,即使冒險教育的嘗試讓部分的孩子,在表現上有所改變,惟仍有困境。廖炳煌點出,把這些孩子帶去從事冒險教育後,孩子回去學校上英文課、數學課,反而睡得更甜,因為在教學實務現場,老師的教法仍未改變,他認為或許還是要回過頭來,協助老師做教學的改變、與教學現場合作,所以後來開始了在一些學校,嘗試各種行動計劃。
一路以來,廖炳煌與團隊嘗試著把冒險教育帶進學校,在過程中班級經營、親師互動其實增強許多,但廖炳煌認為這只是探索教育初步的成果,仍然不夠。他試想,如果老師教學學科上的教學法、課綱安排,甚至學校文化的建構,沒有做大幅度的改變,實務上還是會有困難。
廖炳煌也曾與新北市萬里國中合作,帶領學生去騎腳踏車、溯溪,做了很多特色活動,學生與老師關係增進了不少,但長期下來國中會考的成績仍未有明顯提升,他將問題回扣到老師教學法與其他校園層面。後來,萬里國中校內舉辦了一個「大會考」的活動,這才點醒了廖炳煌,看出了探索教育、遠征教育與學科結合的可能性。
當時萬里國中的「大會考」找來國三已經考完會考的同學,來結合學科做活動設計,讓國二、國一的學弟妹闖關。令他驚訝的是,在過程中,竟然有國三的同學跑來問老師說:「老師,那個畢氏定理是什麼意思啊?」,廖炳煌隨即和校長說,如果這個活動規劃、設計的嘗試,可以提早到國二、國一就做,或許就能用做中學的概念,讓同學主動去多多接觸學科,這其實就是美國在推行的「遠征教育」,但無奈教學端仍多少顧慮影響同學考前的時間規劃,且害怕嘗試後會讓情況更糟。
在2008年,他與團隊就深刻體認到,如果探索教育不再往前進,在學校教育能幫的忙是很有限的。同年,他藉著Outward Bound系統的機會到美國,認識1992年就有的「遠征式學習教育」,該教育模式從課綱、教學法、評量、學校文化、學生品格與學校領導等多個層面去做校園全面的改造,更有主題探究、生活探究、社區中心與學生中心的發展內容。
同時,他也提及2012年美國Outward Bound研討會中閉幕演講的遠征教育案例,使他眼睛為之一亮。當時主辦單位邀請五個高一的學生,來分享當年小學四年級的計畫,學生述說當年的生物老師,帶他們去觀察鎮裡池塘的水質,他們一測水質,發現大腸桿菌數量很高、水質很髒,就回過頭去詢問老師該怎麼辦,老師也不曉得原因的情況下,鼓勵他們勇於去找尋答案,開啟了他們主動去聯繫政府部門、專家的契機。
過程中他們學習了相關知識、採訪技能等等,甚至在最後影響了地方政府的決策,整個過程培養了他們一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並和同儕互相討論、合作的能力,從過程中學習。這個案例讓廖炳煌十分感動,後來也邀請幾個同學,來台灣和教學現場的老師分享,他提到怎麼樣引起孩子學習的動機、怎樣協助孩子成長,是遠征式教育的核心。照片提供/Outward Bound Taiwan
十幾年來,廖炳煌已歷經了許多嘗試,但他顯然沒有因此停下腳步。
在筆者採訪廖炳煌時,他已經取得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的碩士學位,並持續攻讀博士班。廖炳煌開心的說,自己樂於和同學互相激盪,他常常把工作上的問題,帶來課堂上做討論,教授也很樂意協助解答問題,教授甚至還會把自己覺得回答不夠詳細的問題,帶回去思考和研究,把資料在下禮拜帶來和他分享,讓他收穫不少。
另外,廖炳煌也希冀冒險教育,能夠更為和教育現場接軌,大學裡提供了一個很合適的環境,可以接觸許多在教育現場工作的老師,使他透過交流使自己可以更了解教育現場。
此時的廖炳煌,正帶著冒險教育、遠征教育的「海島精神」,持續為台灣的諸多領域,植入冒險的根基,成為婆娑之洋中,推動島嶼的前行之力。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萬里國中全校教師研習從溯一條溪開始
資料來源:http://www.ntpc.edu.tw/web/News?command=showDetail&postId=314772 | 2014-09-05 | 作者: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人氣 1203
【新北市訊】萬里國中以體驗教育精神貫穿整年度的特色課程,日前全校老師研習安排到鹿崛坪溪流進行溯溪,希望讓老師深刻體驗大自然中的人我關係,而新的學年萬里國中就從溯一條溪開始。
教務主任張耿昇表示,今年暑假援例安排一週的全校教師研習,一方面希望讓新進老師們透過腦力激盪瞭解萬里中的體驗教育,同時也讓其他教師透過對話進一步盤點萬里中特色課程在操作上的優缺點。而為了讓全體教師對體驗教育有更多的體悟,學校決定安排全體教師溯溪課程,帶領教師親身體驗溯溪的感受。學務主任李鴻林說:「坐在校內會議室的教師研習,討論也好、分享也罷,對萬里中的老師來說,總是少了些感覺,少了團隊磨合互動的真實感,於是把溯溪活動放進全校教師研習的課程裡。
溯溪當天早上家長會長郭筱玲帶來一大袋蘋果送給每個老師,幫老師加油打氣,而為了減少新夥伴的焦慮不安,總領隊鴻林主任在行前說明中詳述了防寒衣、救生衣、頭盔、溯溪鞋的使用與安全守則。此外,為了讓老師日後能夠帶領八年級學生進行溯溪課程,在這趟溯溪過程中,老師們除了要擔任參與者與學習者、也需要學習轉換角色,思考爾後帶領學生進行溯溪課程時如何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協助孩子們看到自己與團隊的互動,進而增進對班級事務的關注與對自然環境的愛護。
溯溪課程分幾個階段進行:第一節破冰課程主要讓老師們設定自己在溯溪過程中想要達成的目標;第二節課則是團隊工作的分配,讓彼此了解相互的角色與任務;親自溯溪而上的體驗是整套課程的高潮,所有團隊成員心手緊握相連、相互支援付出,終於安全抵達瀑布深潭區。深度近視的新進老師郭書賓說:「今天是我第一次溯溪、也是第一次跳深潭,有擔心也有恐懼,但現在的感覺卻很踏實!有克服恐懼的感覺」。卸下全身溯溪裝備,大夥回到學校活動中心進行最後一節課「省思與分享」。李宛凌老師說:「這不是我第一次溯溪,但今天依舊像第一次的時候一樣熱血!」
萬里國中以體驗教育的精神推動了一系列的校本特色課程,從暑假的街道冒險、到七年級的60公里單車、八年級的溯溪、九年級的100公里單車,以及主題校慶與畢業週的學科闖關活動等。校長羅國誠表示整個溯溪過程中,最美的不是沿途的風景,而是在這個團隊裡的每個人,他感謝許多夥伴的努力成就現在的萬里國中,也請所有教師記住今天溯溪過程中的共同目標,讓這份美好的團隊信任,陪伴著大家在萬里國中的每一天!
資料詳洽:
萬里國中 校 長羅國誠 24922053-11
萬里國中 教務主任張耿昇 24922053-21
萬里國中 學務主任李鴻林 249220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