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然而對孩子們來說,生活中處處可見的數學,竟成了學習上的「大魔王」。孩子們之所以會害怕數學,大多來自於對題目意思的不理解,說穿了,就是無法將題目敘述和其中的數字的依存關係串連起來,純粹的數學計算反倒不是解題麻煩的關鍵。
為了引導孩子「靈活運用算則與圖示交互說明」,帶領孩子「正確理解、清楚表達」,課堂中老師以「生活中的情境」引導孩子們從題目中以「圈出關鍵敘述」,找出解題的關鍵主詞、數字與單位,接著,透過小組討論,嘗試以畫圈、數線圖、線段圖……等「圖象表徵將簡化題意,說明題目中的數量關係,再透過圖式,去發現「關係式」─「列式」,呈現數量關係,而達到利用圖解將題目敘述化繁為簡。過程中,老師會引領孩子們嘗試從不同角度切入,進而從分享,了解不同解題策略。最後,透過筆記的整理讓孩子記錄
在素養導向的教學趨勢之下,長篇大論的題目敘述有時對學生來說是大海撈針,從題目中提取演算資訊往往成為一大罩門。「收網聚焦」找出演算的關鍵資料、「化繁為簡」將提議化做圖解,剛開始總是會有挫折,但熟能生巧,孩子會逐漸熟悉之後,這份功力也表示他的邏輯整合能力更上一層樓。
在小學階段你最喜歡哪個學科呢?在我的小學生活中,我一直最害怕上數學課,因為每次上課,老師都會先在白板上寫好題目,接著說道:「來,我等一下選一個人上來發表。」一聽到「發表」,我就感到後背發涼、寒毛直豎,心中不停的想著:「不要選我、不要選我、不要選我…」但是從小有著「莫非」體質的我,最終還是難逃命運的手掌心,被老師選中了。一上台,我以顫抖的手完成解題,心想:「幸好我上課都有認真在聽,加上老師講解非常清楚,不然就要出醜了!」雖然,內心感到緊張,卻知道這是能讓自己更了解解題方法的途徑。
升上高年級後,我漸漸喜歡上數學課,因為上數學課不但可以「動手操作」,還可以「畫圖」。每次上課,老師會先帶著我們以「圖解」方式了解題目的意思,接著列出清楚的算式解題,漸漸的,我從畫圖解題的生手,成了畫圖解題的高手,更發現,原來數學的每一題都能用畫圖來幫助自己理解,讓解題變得更簡單輕鬆。
除此之外,「筆記」也是我學習的好幫手,每天,老師都會用「筆記」上課,一邊上課,一邊把重點以圖文方式記錄在筆記上,如此一來,回家後只要翻閱筆記,就能複習透徹。就是這樣的圖畫、算式與筆記交錯的上課方式,讓我不再為了數學課所困擾,不再為了要上台發表而腦袋空白,不再為了上數學課而感到煩躁,反而越來越喜歡挑戰數學。
說到數學,很多同學總是會抱怨生硬無趣,刷題解題枯燥乏味之外,往往花了長時間去複習和理解卻還是摸不著頭緒鴨子聽雷。但我卻覺得,數學不僅僅只是數字符號或是公式的計算,日常生活中我們都需要應用到數學原理觀念,它可以說是我們生活中的好朋友好幫手。
我認為,學數學是有方法的,第一,學習數學,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它,要善於思考,我通常會把數學想像成是遊戲破關或是動動腦時間,而不是像國語詩詞,自然社會一樣死背公式。第二,要有耐心、細心、更要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就是一位「拆炸彈專家」,想像把每一題的數學題當成炸彈一一拆解開來,當然一定也要仔細檢查計算過程,千萬不要眼睛大到乘看成除,加算成減,這也是我最容易犯的錯了……哈哈。第三,養成思考的好習慣,不要看不懂題目就乾脆閉上眼睛放棄了。懂得學會靈活運用,數學觀念其實可以套用在很多題目上,理解了這道題目,舉一反三,再做其他類似的題目時就可以融會貫通。學數學很有趣的一點,每一道題不一定只能有一種解答方法,「條條大路通羅馬」,可以試著去發現問題、探討思考不同的觀點與解法。
在我的小學童年裡,高年級的數學課無疑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課程,課堂中老師改變了我對理解數學的方法。從原本無聊至極生硬艱澀的數學課,到了老師口中變成生龍活虎,生動有趣多了。漸漸讓我了解到數學是一門如此深奧,卻也是如此有趣的課程。從困難重重的數學題,到抽絲剝繭找尋答案,老師教導我們解數學題的過程,就像是在打獵,數學答案就是狩獵目標,記得千萬不要掉進獵人的大陷阱,等到捕獲獵物算對答案的那一瞬間,真會讓我興奮的想大喊,水啦!如果我遇到了百思不得其解的題目,老師也會耐心且用幽默的方法來解答疑惑,她就好像把我身上的數學開關一一打開似的,頓時數學變成了變魔術一樣的有趣。
如今數學成為了我最喜愛的科目,也為我的國中數學基底打上了深厚的基礎。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應用越來越廣,希望在未來我能將數學運用自如,結合我的程式設計之夢,才能更接近我未來的理想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