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橋的孩子,透過創客精神,親自動手去發現與解決問題,把自己的想法或是創意透過一個簡單的作品、模型清楚的展示出來,而非是坐在原地,等待著老師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從一年級的程式小車開始,合力完成條件式的序列問題,從每一次的課堂體驗,培養邏輯思考能力;二年級的colon機器,則是以防疫生活為情境,學習使用判段式與不停重複積木控制人體傳感器,過程中了解到邏輯思考、步驟拆解、錯誤修正與成果分享。三年級開始的機器人課程或是在社團中的3D列印課程等,讓孩子在完整的設備與資源下,學習以「人」為出發的設計思維,實踐創客教育三大元素:「樂於分享、動手實踐、開放創新」,不僅協助孩子發展自信心,更讓孩子知道為何而學,「玩」出最佳的學習力!
爸爸、媽媽曾經問我:「康橋的資訊課到底是怎樣的課程呢?」對我來說,資訊課是一門結合理解力以及創意能力的有趣課程。以寫程式來說,首先老師先讓我們了解電腦的運作方式,接著開始學習組裝一台屬於自己的AI機器人,然後寫下正確的程式讓機器人運作,最後甚至用 Tincercad 製作3D作品及Arduno,課程的種種都使我學到了不同程式在不同裝置上該如何應用與結合。
一開始接觸資訊課程時,是我就讀康橋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一開始老師只會教一些簡單的電腦小撇步,也就是電腦中的一些簡單設定和快速鍵的使用,對一般就讀小學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其實不怎麼難。但進入了四、五、六年級後,資訊老師們就會開始讓我們接觸程式的課程,相較於三年級學的電腦課,程式編寫變得困難許多。現在在讀這篇文章的你應該會懷疑:「不就是寫個程式罷了,有什麼困難的?」沒錯!基本上以我們康橋學生的理解力是不困難,但是難就難在又要有耐心和毅力,一個小時一直盯著同樣的的頁面,重複做著同一件事,難道不會有人覺得不耐煩嗎?有的同學甚至因為撐不下去,就跑去找同學聊天,最後被老師發現,導致了被罵的結果。從而得知,資訊課是一門考驗創意、理解力還有毅力的課程。
在本文的最後,我想感謝康橋與一直以來教導我們班的資訊老師,讓我們學到許多的電腦及程式的編寫,還使我們在其中領悟出了對任何事都要保持著耐心,不能因一次的失敗而放棄!
每個禮拜五的電腦課是我最期待的課,每一次的課程都有不一樣的主題,像是三到六年級都有的課程就是組裝機器人並寫程式讓它執行指令,最後完成任務。而在六年級的時候更是追加了Tinkercad 3D列印的軟體。老師在課堂上先讓我們在軟體中練習基本的製作技巧,練習好並將結果上傳至課程中對應的活動,最終我們要依照老師給的圖片範例製作出一個作品。
後來因為疫情嚴峻,所有的課程改為線上直播課程,老師帶著我們認識Tinkercad中的Arduino電路設計模擬器,其中包括了使用開發板讓LED亮起、使蜂鳴器發出聲音、使用超音波及紅外線感應器檢測距離或前方是否有障礙物等。我喜歡電腦課不僅僅是因為我本身就對資訊有興趣,同時也是因為每次的活動都是我從未嘗試過,甚至沒有聽過的,我便會想要去試試看,看看自己是否能做到。上電腦課時,我們應該要仔細聽老師的說明或是遇到阻礙時,應該要自己先多嘗試幾遍再去向同學請教,而不是馬上去找老師或已經做好的同學請他們幫你做。
電腦課可以鍛鍊我們的自主思考力,雖然有些人會認為組裝機器人或是理解程式設計很麻煩或是很複雜,但其實程式並沒有限定要怎麼做,只要依照老師提供的想法含自己的邏輯,就算做錯也能重來。所以我覺得其實電腦課是一門有助於我們學習的課程,我愛電腦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