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專欄
李老師專欄
07/27/2022
第一次看到刊頭的圖是二月份,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中。它來自於與Jim Womack所創立的美國Lean Enterprise Institute隔著大西洋遙望,由Daniel Jones所創立的英國Lean Enterprise Academy,其首席執行官……
07/20/2022
為了準備新加坡國立大學EMBA的課程,我重新檢視了原來《流的傳承》中「經營者的職責」的ppt.,鑑於黃教授也以戴明的《轉危為安》為教材,所以追加了刊頭的這張圖片。與其關注豐田現在正在做什麼?不如回溯豐田生產方式發展的要素與過程,對想了解、學習豐田的人,會更有啟發性。
07/13/2022
新聞報導只能提供你看得到的部分現況,新聞很少反省過去錯誤的報導,更別說本應由你判斷的未來趨勢!但對錯很快可以證實,所以我說新聞的現事報、現世報。
07/06/2022
刊頭的圖是多年前,曾出現在豐田公司網站,解釋豐田生產方式的圖。日前,為了改善某公司有自己的銷售通路,但因不穩定的銷售而造成不穩定生產的問題,我以豐田「以買帶銷、以銷帶產」的生產系統來說明可以改善的方向。
汽車廠是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生產前置時間長,且零件範圍廣泛的供應鏈系統。豐田將推式的供應鏈「反轉」成由「顧客需求拉動」、「有異常、無拉動時即停止流動」的「自働化流動」系統。(這即是我所認為的轉型,由「預估的推式」轉型成「與市場、現場無縫接軌的拉式」。)
06/29/2022
每週的專欄,總會收到一些朋友的回饋與質疑,因此也提供了我許多思考的線索,讓我不致於陷入偏頗的陷阱,非常感謝!這裡是一段關於「Go and See 是身教的訣竅」的回饋與對話。
06/22/2022
標題這句話是《目標》的作者高德拉特在2008年的一篇文章的標題,後來被收錄於《目標》的附錄中。《目標》是原田總經理1999年以豐田內部翻譯的日文版介紹給我的,市售的日文版則是我們的好友稻垣公夫等,在2001年翻譯出版的。因為其中以促進流向顧客的流動為主軸的說法與TPS一致,所以一直是我喜歡的書。
原田總經理是豐田生產方式發源地 ---豐田本社工場機械部的製造工程師出身,對導入、提升豐田生產方式水準的切入點與眾不同 ---系統改善優先於作業改善,首先改善物的四種狀態 ---加工、停滯、檢後……
06/15/2022
首先是這張照片吸引了我,原來是Colleen Soppelsa在領英的貼文。標題是「精實社群:不要躲開現場。」還引用了今井正明在《現場改善》第二章中的一段,立刻找來原文,的確說得直白。
「管理層的存在是為了要儘可能地解除各種限制條件,以幫助現場的實務者能把工作做得更好。然而在現實當中,我懷疑有多少經理人能正確地了解自己的角色。很多時候,經理人經常將現場視為「挫敗」的來源─在那裡事情總是會搞錯,然而,他們總是忽視了自己對這些問題所應負的責任。
06/13/2022
在全球化與企業競爭白熱化的年代,產品研發是企業獲利的核心,組織進化和企業轉型是維持成功的關鍵。
2019年精益企業中國(LEC)和臺灣成功大學策略聯盟,共同成立精益產品研發中心(Center for Lean Product Development),這幾年中心主任洪郁修教授戮力透過產學合作、教育訓練輔導以及和企業協作開發創新產品等模式,推廣精益思想,建立實踐精益研發的企業社群……
06/08/2022
上週陪同久未見面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系統營運與價值管理的黃幸亮教授,現地現物地走訪各公司的改善現場、訪談各公司高管交流實行豐田生產方式的心得。過程中他提到課程中的四本參考教材—戴明的《轉危為安》、《戴明的新經濟觀》、大野耐一的《豐田生產方式》與《大野耐一的現場經營》。久違了我在2003年規劃出版的《大野耐一的現場經營》。再看到上週李老師專欄的刊頭(疫情下的豐田經營業績引發的思考)讓我想到該書中的一篇—「工作就是和部下比智慧」,不是沒得比的「比職位」,而是我們所希望的青出於藍的「比智慧」喔!
06/01/2022
專欄文章發佈多年,最高興的是發布後得到讀者的回饋,並進一步地交流。讀者的回饋或不同的想法,正如對我的想法的刺激,可啟發我更進一步地思考,也促進了我新的學習,也許正是「最近發展區,Next Proximal Zone」的意義。實踐精益多年,也曾在車企工作,且在各公司頗多建樹的好友孫永明先生,在閱讀了上週的專欄(惟反脆弱者得倖存,加上連結)之後,和我有了許多討論,並熱心地整理如下。期待本文拋磚引玉,有更多的讀者來參與、交流。
05/25/2022
當看到商周雜誌郭執行長4月13日的「反脆弱時代,冗餘更必要」專欄後,我如同以往被問到:「豐田的Just In Time是否需要改變」時的反應,想想豐田對此會如何反應?我是否應該繼續鼓勵追求低庫存營運呢?
05/18/2022
瞎子摸象一直是我認為的學習TPS過程,一群生手持續地探索TPS這頭大象到底是什麼?隨著年齡與職位的變化,輪郭越來越清晰,連看不見的內涵也逐漸出現,直到現在,34年之後,仍然在摸索之中,只是周圍的人越來越少了。
豐田的改善模式一直都是從自工程的現場出......
05/11/2022
在各種公開的會議或新聞媒體中,充斥著工業4.0、數位化、雲端⋯⋯,談「豐田生產方式」好像是不入流的異端。但眼見豐田歷經長時間所提煉出的經驗與方法,既便宜又好用,為何不被青睞?只能說我所學不足以服人,只好繼續閉門學習。
當然都是以在國瑞汽車27年,與自2000年以來與不同行業共同學習「豐田生產……
04/26/2022
好友傳來約2013年的波音747-8製造廠的影片,讓我聯想到流動生產在時間軸上增加價值,我們的生命未嘗不是如此,在流逝的時間中增加歲月、增加價值?汽車、飛機的流動生產給了我們具體的可視化案例,可活用在每個行業、每天的工作與生命之中。文章中有許多精益概念與用語,可讓我們換個場……
04/26/2022
這是我在一個學習的場合聽來的,乍聽之下,並無稀奇之處,但回想整個句子,就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不是教學生會的,而是要教學生不會做,但需要的。」為何會如此?我想這是對老師的挑戰——是否能對症下藥,而且有效。
04/12/2022
本文是2005年出版的英文版《金礦》,2007年出版日文時的書摘。2016年,德文版出版。2018年日文版再版。2020年繁體字中文版再版。簡單明嘹,以各種實際場景為背景的內容,即使經過一段時間的朋友們的淬煉,依舊不落下引人的,還沒有讀完,就進入了公司內部,為員工們的日常工作提供了更好的環......
04/11/2022
豐田由高管主導的提案活動為公司這幾十年的持續改善做出了重大貢獻。這篇文章探討了為什麼有效,並鼓勵讀者也在你的企業裡嘗試。李老師將這篇文章分享給大家的同時,在文末補充了自己多年來的心得感悟,從不同的視角為大家呈現豐田的“創意工夫提案製度”。
04/11/2022
週日上午,參加了以大學老師為主的讀書會,這時代要讓學生向學、有所收穫,老師得花更多的時間學習與準備,的確是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豐田是否像個學校?講師是康國泰老師,兩個小時獨撐大樑,也給我許多啟發。首先是我的整體心得:豐田有「造車之前先造人」的說法。學校是專業的培育人才機構,兩者有何不同?豐田不只透過日常活動生產產品,也……
03/24/2022
領英上Nigel Thurlow的頭像是穿著豐田的工裝,簡介之中有一條是Creator of Scrum The Toyota Way,吸引了我,加了關注,也讓我開始學習Scrum, Agile是什麼。在專欄裡曾寫過兩篇關於數字化的文章《數字化是什麼?我所了解的數字化! 》與《適應能力與需求,有機地活用數字工具》,在目前的工作中也在精益的基礎上活用數字工具,也頗順利,看到……
03/08/2022
2月22日的李老師專欄「若非親自體驗,絕對無法相信」獲得五年以來最高的閱讀量,感謝讀者們的支持與鼓勵。該文的主題是豐田生產方式的中心思想——JIT——「流動與拉動」與自働化——異常時「停止」。這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