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專欄
李老師專欄
豐田也仍在這條道上
2022年06月29日
作者:李兆華 老師
全文字數:1249
閱讀時間:4分鐘
每週的專欄,總會收到一些朋友的回饋與質疑,因此也提供了我許多思考的線索,讓我不致於陷入偏頗的陷阱,非常感謝!這裡是一段關於「Go and See 是身教的訣竅」的回饋與對話。
Q1: 一個工廠長可以到現場觀察,那集團領導為了考察工廠長是否也要去所有的工廠做現場觀察?這種頻率的現場觀察就更被認為是走過場,可以被工廠長定義為走過場,無益於問題解決。
A1: 集團領導應會到工場視察業績吧!差別是在會議室或是現場而已。領導做的是讓(被授權的)工廠長解決現場的問題,但領導也要了解工廠長做的是否如領導的意,要做這事,與其在會議室,不如去現場觀察,立即可知道工廠長有沒有做好,也可立即回饋工廠長。
Q2: 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上司授權給下屬是因為上司真沒時間做。如果授權了還去現場觀察,不就等於我不相信你發現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增加了自己工作的時間嗎?下屬也可以說你只是走個過場,你發現的問題不是主要問題來應對。
A2: 正因為上司沒時間,而看現場是最有效率的方法。授權不是放任,要有機制確定部下的措施是否與上司的企圖一致,且若有問題,可當場協助改善。此外,只要看現場人員的臉色,就知道從上司到現場之間,一連串的主管是否把事情(滿意的顧客、滿意的員工)做好,因此上司也可反省自己的管理能力。
當然,Go and See、到現場觀察只是豐田方式中的許多方法中的一個,之所以被西方世界當成實行精益的行動口號之一,是為了要反轉傳統的管理方式(請參閱刊頭圖的左側)。如標題所言,隨著豐田方式的展開,1950年迄今,豐田也是從左側逐漸走到右側的,只是開始得早,且持續地在進行。
這圖是由西方研究、推廣精益的先驅Daniel T. Jones所領導的Lean Enterprise Academy所發展出來的。
對於左側的傳統方式,它提出了幾個問題:
1. 客戶的問題沒有被迅速地解決或一再的重複出現。
2. 要求領導者滅火並試圖解決所有問題。
3. 沒有時間進行改善活動,缺乏進展或可持續性。
4. 沉溺於 KPI 管理中,但無法讓人們對自己的表現負責。
為了解答以下的問題,LEA提示了豐田仍努力在建構的右圖
1. 您是否擁有強大的管理系統來為客戶維護你的績效?
2. 您的組織各個層級是否知道他們每小時、每週甚至每月的「贏或輸、達到或落後於標準」?
3. 您的問題是否被可視化並能迅速地解決?
我對這圖的解讀是:
1. 從傳統的指揮命令系統轉換為授權、賦能系統,由現場在發生源解決問題(Quickly Identify Problems),需要支援時,立刻回報。
2. 為了能讓上述的轉換能順利進行,必須讓各層級建立維持日常績效管理與支援各層級解決問題的能力(Escalate Support for Problem Solving)。也就是落實「造物之前先造人」、「在日常營運中改善、滿足顧客」的學習型組織。
3. 最重要也是最難的是最右側支持上述改變,領導者所示範的行動與行為(Check-Act Go See Support)。
撰文期間,正好與同好廖明輝先生有許多討論,發現這豐田反轉管理模式的做法,在1986年今井正明的《改善》已有具體的說明。也就就是公司各階層對於維持、改善、創新(方針管理、日常改善)應負的職責。
環視周遭的各種現象與問題,並與豐田所努力的方向做比較,可發現以下的問題:
1. 高層有方針(P)、但未落實於執行、檢討對策(D, C, A)。
2. 中層的改善未與方針連結,無法長期維持效果。
3. 現場陷於孤立,自己想辦法。
4. 整個組織未將方針管理與日常管理結合到每日的工作之中,而熟練成為慣行,標準化成系統。
5. 沒有維持以上系統的學習、指導、培育人才的機制,為所需要的能力做好準備。
我將今井正明的圖修改如下,作為本文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