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專欄
李老師專欄
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
2022年04月11日
作者:李兆華
全文字數:1635
閱讀時間:5分鐘
週日上午,參加了以大學老師為主的讀書會,這時代要讓學生向學、有所收穫,老師得花更多的時間學習與準備,的確是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
豐田是否像個學校?
講師是康國泰老師,兩個小時獨撐大樑,也給我許多啟發。首先是我的整體心得:
豐田有「造車之前先造人」的說法。學校是專業的培育人才機構,兩者有何不同?豐田不只透過日常活動生產產品,也藉著日常活動培育能應對異常與未來的人才。
1項是所有學校與公司都一樣的,各學校與公司的差異在於2、3項,因此也造成4、5項結果的差異。也才有學習豐田等標杆活動。如此類比兩個本質接近的機構,學校與公司可能可以更深入地交流與合作。
我的聽講心得:
以下就康老師提到的幾點,提出我的心得:
01 提案活動
這是一個由公司設計,讓「全員參與改善」自己工作的活動。也是一個包括評分主管的「全員學習」活動。由公開的提案參加率、採用率,人人都可看見一個單位的學習態度與主管的領導風格。想像一下,沒有家庭作業、老師也不必批改作業的學習成果會如何?老師如何能掌握學生的思路?
02 豐田的七大浪費
都是在現場看得見的浪費、可視化管理的對象。目的是讓人人都可看到浪費,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上採取行動改善,這應該是學校訓練獨立思考能力的課程。延伸出排除康老師所說的未能發揮人的潛力的浪費。
03 紙板模擬
是個好方法,可在事前讓包括部分生產線的人員參與,驗證出合適的方法,減少上線之後的調整。回想我在國瑞的經驗,我們是以另外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若新方法或新製品在投入時,才讓全體生產人員接觸,總有學習曲線、適應與不同意見的時間,而讓生產線疲於奔命,推遲了量產的速度。因此,讓可事前投入的新製程事前逐步投入既有的生產線,平準化適應新製程的壓力,屆時只要應付少數全新的製程即可。
04 主管的自働化
自働化的定義是:「機器可以自行判斷異常、異常時自動停止,因此可分離人與機器的作業,而提高人的生產力。」將其活用到生產在線就是:「作業者可以自行判斷異常、異常時會拉行燈呼叫、停止,因此可分離作業員與主管的作業,而提高主管的生產力。」除此之外,也鼓勵暴露了作業員不足,或主管培訓不足的地方,而可因材、因對象,精準施教。節拍生產、生產管理板、自工程完結,都是在這種思路上的「賦能授權、自主管理、循環向上」的方法。
因此線外的主管是支持生產線人員提高生產力的人,他們的主要工作是思考、試驗如何再提高生產力,承擔了大部分其他公司的生產技術人員的職責。也開拓了生產線人員的職涯通路。
05 Cost of Poor Quality
也是豐田的公開秘密,不良的浪費早已名列七大浪費之一,只要改善不良率,就可降低庫存、提陞技術、產量、準交率與人員士氣,和顧客滿意度,因此所節省的成本自不在話下。豐田的銷售量與福斯差不多,但為何利潤卻差很多,從供貨商開始的不良都會影響到成車廠的利潤。然而,從質量著手追求技術、培育人才,才是豐田確保長期穩定經營的手段,利潤也只剛好是副產品而已。
將「培育人」內建於日常活動之中
我們曾做過一個改善,取消了看板的繁複手工作業而沾沾自喜,但豐田高層一看,就問了一句,你如何練習後工程領取,當後工程因故中斷時,新的方法能應對嗎?結果當然是先回復原有的做法再說。沒想到新方法的問題被不幸言中,原來建立該系統的人已被調走,其餘的人花了好大的工夫才恢復了舊的系統。
未來不可知,任何方法都要在重複中才能熟練、徹底了解,我們要如何準備呢?細數豐田的做法,就是要將「造車之前先造人」的精神內建於每一天的活動之中。
在同一個方向上,每一天!每一個人!每個地方!都在工作中思考,如何將工作做得更好。更有利於顧客、更有利於公司、更有利於個人與社會。
這樣來看豐田生產方式,應會有許多不同的啟發!
換一個角度來看,企業想要人才要源源不絕,除了在內部建立起培育人才的機制,亦可以向前,從高校中挖掘和培養人才。台灣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洪鬱修老師,運用精益產品研發的工具和方法,校企合作,帶領他的學生,幫助數家企業實踐精益產品開發。一方面鼓勵學生利用高校的研發資源,參與到企業的產品研發過程中,走出象牙塔,向有經驗的工程師學習;一方面,運用精益產品開發的流程和方法,奉行LPD的LAMDA框架(Look觀察、Ask追問、Model模擬、Discuss討論、Action行動),為校企合作的各個任務里程碑設定節拍,並落實產品開發的時程管理與A3問題解決,通過互補、互學,創造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