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專欄
李老師專欄
疫情下的豐田經營業績引發的思考
2022年06月01日
作者:孫永明
全文字數:2155
閱讀時間:7分鐘
專欄文章發佈多年,最高興的是發布後得到讀者的回饋,並進一步地交流。讀者的回饋或不同的想法,正如對我的想法的刺激,可啟發我更進一步地思考,也促進了我新的學習,也許正是「最近發展區,Next Proximal Zone」的意義。實踐精益多年,也曾在車企工作,且在各公司頗多建樹的好友孫永明先生,在閱讀了上週的專欄(惟反脆弱者得倖存)之後,和我有了許多討論,並熱心地整理如下。期待本文拋磚引玉,有更多的讀者來參與、交流。
在過去的2021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原材料價格上漲,晶片荒,製造業承受了巨大的挑戰,傳統車企銷售額與盈利紛紛下滑,甚至出現虧損。 而在此情況下,豐田依舊保持著良好的盈利。豐田在總結其成功抵禦衝擊的原因時,歸結為收益結構改革,體制改革,開發方面的零部件靈活共通,生產方面的價值分析等等,但更多的歸結于豐田生產系統的高效運轉。豐田也預測了下一年經營績效,將在2022全球動盪的不利情況下,維持現有盈利並小幅增長。因此我與李老師在微信上有了以下的對話與我的思考。
2021年財富500強排名
注意:豐田與大眾營業收入相近,為什麼利潤相差了一倍?
我的思考: 現在很多集團企業頻繁換CEO,總經理,兩三年一換,CEO們只能為政績採用各種快療方法,追求KPI結果,至多是分解目標,對於過程立項改善,無系統性的規劃,無運營系統的設計與打造,導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當然,這樣做一方面也是為了生存。即便意識到豐田生產系統的重要性,也由於時間,認知,生產差異,根本不能真正思考學習豐田生產系統,在激烈的競爭中,集團陷入惡性循環。
我的思考:任何改變,都意味著我們要離開舒適區,要面臨改變所帶來的階段性的挑戰與不適應的低谷。如果運營負責人不願改變,或無法認識到改變方式的正確與否,而是與精益負責人拔河或是挑戰,那麼企業將落入權力導向與管理者自我固執認知所導致的怪圈裡,這也是一種內耗,企業要真正前進則是困難的,而市場在變化,技術在革新,更可怕的是跨行業的新競爭對手也在不斷地出現。
我的思考:要實現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打破領導者的一言堂。眾所周知,現場的專家是每一位基層工作者,如果每一次會議,每一個場景,都是領導滔滔不絕,下屬沒有發言的機會,久而久之,員工將放棄建議。而人機料法環掌握在現場的“專家”手中,價值從他們手中流過,不去認真聽取意見,共同思考分析,如何去提高品質,效率呢?
我的思考: 要持續改善,解決問題,三現主義,5Why,5W2H,5MIE,PDCA都很重要,和下屬比智慧則更重要。 但是,依靠一線員工的提案建議還只是個開始,不足以打造系統,我們還需要進行系統性的改善,如李老師此前關於改善的文章所提及的,豐田的原田總經理所做的,各層級工作人員有不同的改善分工,從局部走向系統的完善構建。當系統有效運轉時,救火問題將不復存在,管理者與經營者的工作精力可更多的放在企業提升發展上,持續擴大規模,精益求精,企業的經營績效也將大有改觀。
網路上總是報導成功轉型的故事,但自己努力,自家公司的轉型成功才有意義。企業精益轉型和變革的過程中要面臨很多的挑戰, 但轉型成功後,企業將邁入快車道。筆者曾經帶領兩家企業進行精益轉型,實現了JIT快速生產交付,一家企業實現五車間八十道工序,急單當天接單發貨,順利度過金融危機,並不斷擴大生產規模。一家企業從持續虧損,瀕臨關閉,到扭虧為盈,兩年內自製銷售額增長4倍,成為主要市場第一,企業的運營也從救火,內耗嚴重,轉為有條不紊的運轉。 而溢達紡織公司,在李老師經過系統性改善後,精益轉型成功,運作效率與經營績效均大幅提升,姜總經理也成為了精益專家,他曾介紹,工作負荷降低很多,工作重心也從救火轉向企業發展規劃。
公司越大越有歷史,在舊的軌道上運行的動能越大,學習豐田、改善、轉型,建立一套完整的精益運營系統絕非易事,在高管領導的轉型方向下,建立專家團隊,從小處著手,持續的進行,必能有所體驗。對於處於經濟下行,競爭激烈中的企業經營,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