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大學琳瑯滿目的科系中,跨足不同領域科系的人才輩出。除了雙、輔之外,還有不少人申請學分學程。三者可就自身需求與能力自行選擇。
1.醫學系學分介紹
本系最低下限學分為229學分(系定必修205+共同必修、通識24),醫學系若要雙主修修完勢必得延畢(大三以上課表幾乎是滿的),但若只是想修完輔系,在安排好課表下,是可以不延畢修完的。
2. 課程安排
學生在申請到輔系資格前所修該系的課也予以承認,可以在申請到前先自己修一些該系的課以減輕未來負擔,現在亦有輔系的事後認可制,再自行修完輔系所需學分可以向學校申請取得輔系學位。雙主修雖沒有事後認可制,但在申請到資格前亦可以先修些該系的課以減輕未來負擔或避免被先修規定擋修影響規劃。
3. 一旦雙輔一定要修完?
申請到輔/雙資格並不是一定要修得學位,可以把它當成只是一個「資格」,讓你能以他系學生的資格選該系的課,許多「限本系所學生」或給外系名額較少的課就可以輕鬆選上了。事實上,不少學生也只是想更容易修得該系的課而申請輔/雙,並不會想取得該學位。不失為想在某專一領域充實自己的一個好方法。
基本上申請規定都很輕鬆,系上中等成績大概都有3.70(A-程度),因此基本上是看各系條件。有些較為專業的科系會要求先修過某些課之成績達到一個標準,或是需要該系為申請轉系、輔系及雙主修者所舉辦之考試。
雙輔網站:詳細規定及更進一步的統計資料http://reg227.aca.ntu.edu.tw/TMD/stuquery/
Q1: 雙主修的契機?
臺大醫學系大三 葉瞻語學長
簡單的原因第一個是上大學接觸新的環境,我覺得資工在各個領域的應用都蠻廣的。修了比較算通識的商管程式設計之後,我發現我對程式真的蠻有興趣,感覺我在這方面的發展也蠻好的,最後在暑假成功申請到雙主修的資格。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我在高中的時候參加過蠻多競賽。我還是希望能夠再打這樣的競賽,去體會那種跟大家打競賽的感覺,所以我最後選擇雙主修資工系。
臺大醫學系大二 戴源成學長
因為我自己對文學蠻有興趣,平常有創作然後跟我比較親近的朋友也是有興趣,所以如果我要在中文這方面學更多的話我就得去雙中文才能修到他們的課,不管是選修課還是必修課,其實很單純,就是喜歡文學。
臺大醫學系大二 林沛慶學長
我在修系上社會學的時候就發現其實老師講的那些觀念,其實跟我生活中的想法很像,然後就發現說我可能對這個東西很有興趣,最後在升大二的時後就申請雙主修了。
臺大醫學系大六 陳劼敏學姊
大二下修了社會學甲之後,發現它的主題其實更加多元,包含性別、種族或者是文化、教育、醫學都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中的位置,然後我們跟這些體制或是這種大層面是怎麼互動。
Q2:實際上了課後,有哪些與原先想像中不符的地方嗎?
臺大醫學系大二 林沛慶學長
他的loading比想像中重很多,討論課之前你要先寫一篇老師指定的小短文,其實跟寫預報差不多,再到課堂上跟同學還有助教討論想法。
臺大醫學系大六 陳劼敏學姊
在這個專業的養成當中會接觸多元的主題,這個過程可能就比較需要花更多時間去理解整體的知識,他有趣的地方在於說在這個框架跟制度底下,你可能要跳出這個框架來檢視整體的視野,有了上面的例子其實我會更加堅定並選擇自己喜歡的。
Q3: 想請問在雙主修過程當中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臺大醫學系大三 葉瞻語學長
我覺得最大的收穫就是你的眼界會變得很不一樣。我雙主修資工系獲得最大的收穫除了程式技巧,還有一些可以參加資工系活動、獲得實習機會等等的福利之外,就是能夠認識不一樣的人。
我覺得在大學累積人脈也是蠻重要的,雙主修你就可以擴大你的交友圈,認識更多人,你也可以得到更多的資源,獲得更多不同的觀點。
臺大醫學系大二 戴源成學長
對我來講醫學、中文、研究不同東西可以看到不同視野。比如說我唸醫學系唸累、做實驗做煩了我就可以讀一些中文的書、老師上課的東西。中文系主要著重的點跟高中不一樣,從學中文可以比較知道如何運用文字,在表達的過程中讓別人知道你在講什麼,又可以顧及到優美與典故運用。
Q4:在修習時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自己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臺大醫學系大六 陳劼敏學姊
我覺得是通勤的毅力和考試文本相當的多,但社會系的老師們對於學生的評量方式其實相當的多元,成績並不全然以考試為主。
臺大醫學系大二 林沛慶學長
在寫論文或研究的論述時,很少有機會像我們自己寫系上的東西可以用列點的方式去呈現,後來有慢慢就習慣他們的書寫邏輯。第二個比較大的問題是他們的考試和報告時間可能不會跟系上的時間配合,那就是一定要提前規劃。
Q5: 怎麼樣人適合雙主修呢?
臺大醫學系大三 葉瞻語學長
我覺得所有雙主修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基本上都很了解自己在做什麼。你需要對這件事情非常的有熱忱,因為大家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你在雙主修的話就必須要做一些取捨,才會有多的時間完成你雙主修額外的課業。你必須要先很清楚知道自己未來會有什麼樣的規劃。
Q6: 對於那些害怕負荷不過來的同學,學長有什麼建議嗎?
臺大醫學系大三 葉瞻語學長
雙主修沒有規定說你一定要完成,你可以先試著申請到雙主修這個資格,再去修這個系的課,如果修一修發現其實你對這方面並沒有真的很有興趣,那到時候你是可以放棄這個雙主修的資格的。不一定說你雙主修完你一定到大六結束這條路你都要走的那麼艱辛,基本上我覺得跟時間規劃還是比較有關係。
Q7: 在這些領域之中如何分配時間?
臺大醫學系大三 葉瞻語學長
我看到幾個比較重要的點中,其中一個就是先把重要的事情規律地安排好,在心中要為每個事情設一個priority。我覺得這樣是一層一層漸進式的,不是同時三個疊在一起,要有階段式的知道自己時間規劃的能力,有沒有多的時間去從事多的事情。
臺大醫學系大二 戴源成學長
如何調適我覺得要分配時間,在大學更重要的是要有先後緩急的順序,比如說你明天要交醫人的心得,前一天中文系的東西你可能禮拜三再看,或是明天要交實驗室的東西,有些東西輕重緩急就要排序。
臺大醫學系大二 林沛慶學長
就是沒有時間也要想辦法擠出時間,真的修太多課那還是得從娛樂和睡覺的時間開始扣掉,如果不扣掉這個那就變成說你的成績會被扣掉。
臺大醫學系大六 陳劼敏學姊
我覺得困難的點是課程安排,所以建議儘早了解所需的學分和修習的時間,課後的準備因為共筆制度還是蠻完整的,所以不算太衝突。
Q8: 課程對於未來應用在醫學有什麼影響呢?
臺大醫學系大三 葉瞻語學長
人工智慧確實會取代未來醫師在某方面的職責,我覺得大家都應該稍微去了解一下這些事情,因為畢竟這是我們醫生的未來。大家對這方面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搜尋一下智慧醫療學程,它相對比較容易完成,也可以達到有點像了解人工智慧在醫療的應用。
臺大醫學系大二 林沛慶學長
我推薦一本書叫做照護的邏輯,是在講說醫生跟病患間要如何互動並一起找出最好治療的方式,像這方面應該就蠻有幫助的。我自己有感覺到醫學背景在討論課時有比較多相關資訊可以帶入討論。
臺大醫學系大六 陳劼敏學姊
社會系能夠提供你看待事情更廣的方式,醫學系可能比較少有這種視野建立的課。醫學背景的優勢是教授可能可以理解並提供社會學這方面的進展,劣勢則是在一個環境中待久了,我們可能習慣帶一些眼光或是框架去看待問題。
Q9: 雙主修與自己對於未來的期許有什麼關聯呢?
臺大醫學系大三 葉瞻語學長
我大二時有去申請外面軟體公司的實習,未來也不是沒有想像會成為一個工程師,但這些畢竟是未來的事情還說不準,有可能是會以資工為輔的感覺。多學一定不吃虧,我還是蠻鼓勵大家不一定要雙主修,但是可以找找自己在大學想要獲得什麼樣的專業技能,能夠讓自己有比較不一樣的專業背景。
臺大醫學系大二 林沛慶學長
我想以後可以多修一點研究方法的課,看可不可以在大學期間做一些像是醫學教育的小研究。
臺大醫學系大六 陳劼敏學姊
社會系很常會有系統性的訓練,在這個過程當中所訓練的批判思考或是做研究能力其實對於醫學生涯相當的有幫助。
Q10: 對想跨領域的學弟妹們有什麼建議?
臺大醫學系大二 林沛慶學長
我覺得就勇敢去做,就算跟大部分人走的路不一樣,還是要相信自己,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未來會長什麼樣子。
臺大醫學系大六 陳劼敏學姊
我會覺得如果真的是有興趣的領域可以早點開始,然後早點著手規劃,不要害怕去跟不同背景的人互動或交流。
臺大醫學系大三 呂宜熹學姊
你考量之後覺得你可以,就去。多一個機會總是比少一個機會好。以音樂來說,搞不好以後會有很多音樂治療的事情發生,我有沒有可能在一個很多病人的場合、很多長者的地方為他們演奏音樂,用音樂讓他們的心情產生幫助,讓身體狀況更好?這都是很難說的事情。所以有想跨領域的,就去做吧!
學分學程將某一特定學術領域的相關課程進行必要的規劃與整合,使之成為跨越系、所及院的課程,此類教育形式已成為高等教育體系的新趨勢。
學分學程將某一特定學術領域的相關課程進行必要的規劃與整合,使之成為跨越系、所及院的課程,此類教育形式已成為高等教育體系的新趨勢。學生可依系列內容修習課程,可以針對自己有興趣的領域進行更深入的學習以及取得相關實驗室的管道,並申請學分學程證明。
申請資格:
各學分學程的申請資格有所不同,通常為本校二年級以上的學生才能進行申請;然而,若有學分學程方面的規劃,亦可在大學一年級時便修習其必修或選修的課程,在申請成功之前修習的課程學分,學程也會認可。
申請流程:
需要同時進行「線上申請」和「書面申請」;於「國立臺灣大學學分學程簡介與申請系統」完成線上申請後,仍需檢附歷年成績表和申請表,並完成系主任簽註同意程序後,交回承辦單位。
申請注意事項:
各學分學程的申請細項略有差異,須詳加閱覽各學分學程的資訊。
目前共開設四十餘個學分學程,橫跨各個學院,亦有由研究所負責主辦的學分學程,選擇多樣,內容豐富而充實。醫學系學生多數申請分子醫學學分學程、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學分學程、智慧醫療學分學程。
分子醫學學分學程
主辦學系: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
學程簡介:
有鑑於「分子醫學」的研究在基礎生物學,病態生理學以及臨床醫學上所扮演的角色益趨重要,本院擬整合醫學院與分子醫學研究所開設之有關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基因、分子病理學、蛋白化學、生物技術及分子醫學等基礎及臨床課程,規劃為一個完整的學程,以因應跨世紀教學及研究的新趨勢。
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學分學程
主辦學系: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學程簡介:
提供本領域完整的課程及訓練,透過統計、專題研究、心理實驗法與神經生物相關實驗等課程,可以獲得參加實驗室研究及探詢人類一個未知領域的機會,並得到申請國內外相關研究所的指引與建議。
智慧醫療學分學程
主辦學系:電機資訊學院
學程簡介:
結合醫學院領先全球之醫療技術與電資學院AI人工智慧、資訊安全等之高科技,透過整合兩院與智慧醫療相關之專業課程,鼓勵兩院學生系統性地修習相關課程並增加多元學習的機會,以應用於醫療照護、生醫產業等鏈結,以期發展智慧醫療邁向精準醫學儲備跨領域人才,更進一步提升台灣醫療水準。
Q1: 一開始想修學分學程的契機是?
臺大醫學系大二 蔡欣翰學長
大一上我修了一堂課叫做「醫學電資整合專題」,後來發現它被包含在一個學分學程裡面,當時還有修其他程式的課,所以開始考慮要不要往電資醫療整合發展,後來學期末發現熱情可能不在這塊,所以查了其他和醫學相關的學分學程;一開始比較有興趣的是幹細胞與再生醫療的學程,但後來發現卡到必修課表時間,就去開始考慮分子醫學,這大概就是我最一開始修學分學程的契機和故事。
臺大醫學系大三 陳泓睿學長
第一個原因是我認為學分學程的負擔比雙主修來得較少,雖然比一般只修通識的同學多花時間,但可能對日後想申請神經內科的職涯規劃有所幫助。
第二個原因是我高中的時候就對生物蠻有興趣,我有參加生奧,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會想要嘗試和生命科學相關的基礎研究;神經生物認知學分學程很注重同學有沒有在實驗室實習,所以學分學程也是一個讓我接觸到更多老師、實驗室的管道。
Q2: 在決定要修學分學程之後,生活方面有發生什麼變化嗎?
臺大醫學系大二 蔡欣翰學長
我覺得最主要的變化還是會受到一學期修了多少學分而有不同的影響。
我大一下修到28學分,跟大三的課業壓力很像。而且學分學程的課很多都是其他系的必修或是研究所的課,課程強度很高。
第二個直觀的影響就是「成績」。我大二上沒有修學分學程的課,睡眠品質提升很多,成績也往上跳很多,學分學程多少會對GPA有影響,如果對成績有很高的執著,可能要想想修學分學程的目的是什麼,犧牲一些成績來修學分學程值不值得。
臺大醫學系大三 陳泓睿學長
我覺得學分學程沒有像雙主修影響這麼大。以我修的神經認知學程而言,裡面有一個必修叫做心與腦。它是通識,同時也是學分學程的必修,所以修這門課,我可以同時拿到通識學分也拿到學分學程的必修學分。
簡單來說,我覺得除了比一般的醫學系學生要多修一點課以外,學分學程沒有造成太多負擔,何況這些課還可以相抵,所以我覺得生活沒有因為學程真的受到很大的影響。
Q3: 在修學分學程的時候,你覺得最大的收穫是甚麼?
臺大醫學系大二 蔡欣翰學長
我覺得最大的收穫是學到許多科學新知。
有些課程老師會帶我們一起讀某個特定領域中比較創新的paper。最有印象的是細胞生物學剛好講到細胞受到外界的壓力所產生的反應,我看到這些蠻有趣的研究,就會受到啟發。
第二個收穫是,學分學程可以讓我們確定自己的興趣是不是在那個方向。學分學程領域窄很多,會有一個很確定的方向,修修看他們的課就可以知道到底有沒有興趣。
臺大醫學系大三 陳泓睿學長
我們班上當初是有一小群人一起修這個學程,因此我了解到班上有和我想法一致的人,也在討論過程中變得更加要好,這是很特別的收穫。
再來就是到實驗室裡認識一些在這個領域工作的老師,也是很棒的收穫。
最後就是修學分學程的必修課和選修課我也覺得蠻有意義的。學分學程不會像雙主修那樣要修很多超出自己興趣領域的課程,而且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可以用學分學程的名義加簽課程,比較容易修到想學的課。
Q4: 那會推薦如果對其他領域有興趣的醫學生他們也來嘗試一下這個學分學程嗎?
臺大醫學系大二 蔡欣翰學長
有興趣其實都可以試試看吧。
不過因為學分學程的基礎課程少很多,主要是在選修課程甚至是研究所的課程,所以我覺得選以醫學為基礎的領域會比較好。
像我修的分子醫學學分學程,它的基礎課程就是分子生物學,接下來就延伸講基因體、蛋白質體等等,雖然比較難,但是因為我們一開始就有醫學系課程的基礎,所以去修學分學程也會學得比較快、適應的也比較好,如果你沒有基礎,只依靠興趣的話,可能要先考慮考慮。
臺大醫學系大三 陳泓睿學長
如果有興趣的話都可以試看看,因為學分學程可以「先斬後奏」,可以先去修課再申請學分學程,雖然這樣會少了用學分學程去加簽的優勢,但可以讓你試個水溫。
我會建議如果對任何領域有興趣,都可以先修一些學分,事後決定好再補申請,不用說真的很有基礎才能開始學,至少就神經生物與認知學分學程而言門檻並沒有這麼高,每年去申請的學生有非常多不是來自生科相關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