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內容為培養基礎科學能力、社會人文素養能力以及通識教育。當中包括以下課程:
共同課程:國文課、外文課、體育課。
基礎課程:微積分、普通化學及實驗、有機化學及實驗、普通生物學及實驗、普通物理學及實驗等課程。
通識課:必修通識為醫學與人文、哲學概論、醫療與社會,其餘的修滿9學分便達到畢業門檻(當中若國文修3學分,則須額外修9學分的通識,若修6學分的國文,則需額外修6學分通識)。
課程大多數都是基礎醫學課程,透過扎實的課程,讓醫學生有穩健的基礎以面對未來醫療場域中嚴苛的挑戰以及通過醫師國考。此時課程全部都已經在醫學院進行了,而課業壓力也越來越繁重,所以這個階段會是醫學生最認真讀書的一個階段。
此時的課程會以實習為主,大多數的時間都會待在醫院進行臨床的學習;此時期醫學生被稱作clerk,會少部分負責簡單的醫院業務如開病歷等,但是整體來說仍是以學習、觀摩為主,較少親自動手。同時透過在各科實習,醫學生可以認真思考自己未來想要走向哪一個專科。
Q1: 對於求學時基礎醫學課程、臨床醫學課程時的看法、這些內容對你的幫助是什麼?
臺大醫院Y2蔡秉軒學長
臨床醫學課程對當一個醫生來說是比較重要的,可以應用在臨床工作上。基礎醫學讓你的職涯可以走得比較紮實,比較有機會、經驗進行更多研究。
基礎醫學是對特定的科別或者進修時比較用的到,不然其實臨床上開藥我們也只是大概知道他可以做什麼。
臺大醫院精神科R1蔡佳玲學姊
基礎醫學,我覺得是臨床醫學課的基礎,讓後面臨床醫學課程的時候可以用理解的,不用死背。
臨床課程對現在的幫助是之後大五大六到各科見習,先上過臨床醫學會知道那一科比較重要的疾病有哪些,之後會比較快上手。
北醫外科 陳信安副教授
事實上很多人都會認為基礎醫學好像很沒有用的樣子。我個人的想法是你基礎醫學學了之後你要知道在臨床上遇到問題要知道怎麼去找資料,你要知道你學到的是哪些東西。臨床醫學交給你的是最general的東西,所以我們交給你的東西該上的還是一定要上。只是當你到臨床的時候你要在每一個case去學東西,你以前在臨床醫學學到什麼東西就可以再去做連結。我想都是有幫助的啦,該唸的東西還是要唸。
Q2: 請問學長姊至今為止所修習的課程中,有沒有讓你覺得醫學與人文的結合對於此科目的學習特別重要或特別有幫助的?為什麼?
臺大醫學系大三 吳佳蓉學姊
第一個是大二小組討論課中的臨床隨行,我們可以在醫生旁邊看到很多東西。在去老年醫學科時,看到很多病患可能跟醫生聊天,聊生活在幹嘛等等,這些都跟醫學與人文有相關,也可以變成談話的養分。
第二個是「人文與科技體驗學習」,課程也是會讓我們進入病房,老師讓我們有機會跟這些病患聊聊天,如果多一些人文關懷還是十分有幫助的,也比較知道面對一個族群如何去交流,並跟他們更有共鳴。
臺大醫學系大五 學生會資訊部部長 劉濬維學長
應該是通識課程跟小組討論吧!小組討論就是在讓學生對各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而最重要的其實是聽別人的想法,大家的想法出乎意料的差很多。醫學與人文結合不只能讓我們更廣泛地去接受別人的意見與思考模式,也能夠對醫學與人文有更多的了解,兩者其實可以說是彼此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