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台灣的醫療水準在Numbeo Health Care Index(醫療保健指數)上多次取得全球第一,該指數評斷包含整體的醫療體系、儀器設備、專業醫療人員、醫師等,清楚展現台灣的醫療實力不容小覷。台灣也有多項領先全球的醫療技術,例如:肝臟移植手術的術後存活率、冠狀動脈心導管支架放置術成功率等。要了解台灣為何能有如此豐厚的醫療資源,就必須先明白台灣醫療的歷史。
台灣的醫療時期可以大致分成四個階段,從最初、一無所有的「原始與瘴氣時代」,到逐步接軌上國際的「教會醫療時期」、「日治醫療時期」,以及之後的「近代醫療時期」。
「勸君切莫過臺灣,臺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都是難」--渡台悲歌
渡台悲歌便是在描述古人從中國,橫跨黑水溝等重重危險,費盡千辛萬苦後才能登上台灣這塊島嶼。用這段話來描述當時台灣的情況是最適合不過的了。當時不只來台灣不容易,要在台灣生存更是難上加難。除了居民間,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們的衝突之外,疾病也讓當地居民死傷慘重。當時欠缺醫療資源,在面對多樣的熱帶傳染病,醫療也裹足不前、缺乏進步。
台灣原住民族的醫療,與來開墾的漢人也有些許的不同,原住民族的醫療觀是大致將疾病分成不同的成因,他們有巫醫的制度,利用占卜、問神、解夢的方式進行診斷,也有承繼自老祖宗的智慧,例如烏毛蕨用以治療腹痛、頭痛,將車前草曬乾煮湯,可以退燒等。某些部落會有拔門牙的習俗,他們有一套自己的方式,馬偕醫師也曾向他們學習。
馬偕與同伴為患者拔牙
教會醫療,可以說開啟了台灣的醫療發展。傳教士們不只帶來了西方醫療技術,也帶來了其他的先進知識。雖然在荷西時期也有駐軍醫護人員同行,但西方醫學技術尚未傳入台灣。
第一位來台灣的是英國長老教會的馬雅各醫師 (James L. Maxwell),自1865年的6月16日開始在府城地區(現今台南)行醫。當時因受到當地人的懷疑與反對,於是便遷往旗後(高雄),建立旗後醫館。之後創設了台灣首座西式醫院(看西街醫館),執行白內障、腎結石等等手術。
在北台灣醫療方面,最廣為人知的是來自加拿大長老教會的馬偕醫師 (George L. Mackay)。他自1872年3月9日從滬尾(現今淡水)上岸,為患者們拔牙等。他曾說「寧願燒盡,不願鏽壞」,為北台灣的人民奉獻。他更創立了北台灣第一所西式學校「牛津學堂」,以及「淡水女學堂」(現今私立淡江高級中學)。
蘭大衛醫師(David Landsborough),來自英國,在台行醫數十載,在彰化建立「彰化醫館」(現彰化基督教醫院),感人故事的「切膚之愛」,就在這裡展開。一位男童,因腿傷送至彰化醫館,由於傷勢嚴重需要植皮,蘭夫人主動表示願意捐出自己的皮膚。而蘭大衛的兒子(David Landsborough Ⅳ)蘭大弼醫師也一樣在台行醫,為持續台灣奉獻,以「醫療、報喜、助貧、教學」作為宗旨。而經過眾多為台灣犧牲奉獻的傳教士,台灣的醫療有了基礎和十足的進展。
日治醫療時期對台灣的醫療發展影響非常深遠,包含台大醫院、台大醫學院,甚至台灣醫療制度等都深受日本影響。
當時台灣的衛生現狀對日本人來說是一大問題,1895年的台北城,汙水未整治、人畜雜居,欠缺衛生觀念。赤痢、瘧疾、鼠疫、霍亂等各種疾病橫行,於是在1895年6月20日,大日本台灣病院(臺大醫院前身)於大稻埕成立。在日本的治理之下,台灣的衛生環境改善很多,也培養了很多本地醫生,更為台灣後續的醫療發展鋪路。
日治時期臺北城地圖
二戰後,即使當時社會風氣封閉,公共衛生卻是相當的現代化。當時大力地推動了兒童入學卡介苗接種計畫、瘧疾撲殺計畫等。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戰後重建的工作,包含傷兵的照護問題等。此時期的台灣在很多方面都依賴國際組織及美援的幫助,而在過程中,除了政府的決策,民間機構也紛紛興起,也跟時代的發展與變遷很有關係。
Q:教授對於歷史很有興趣,請問暸解歷史在醫學方面對您有何幫助?(例如教學、研究、臨床等)
台大醫學院陳彥元教授:
我確實對歷史很有興趣,但這麼講太生硬了,要把歷史的尺度放大一點。你從小聽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如果這個故事真實發生過,那就是歷史。歷史最好是應用到生活中,不要透過自己的失敗學到教訓,而是你看到別人失敗並學到這樣做會失敗,然後稍微調整做法與方向,避免產生類似的情況,同時也從別人的成功中學習如何讓自己成功,我覺得歷史就是要讓我們學習到這些。
俗話說:「醫學的歷史就是人類的歷史」,人類總試著擺脫苦痛,擺脫死亡。有了疾病、有了傷痛,才有醫學。而醫學的進步與疾病的演化,促成人類的另一種演化。台灣每年元宵節都會有的習俗—鹽水蜂炮,台東的炸寒單,以及台南、高雄、屏東一帶的燒王船,是為了消災解厄和祈求平安健康,而最威脅著古人健康的,便是疾病了。接下來將探討不同時期、不同疾病對台灣社會造成的影響,以及如何面對。
台灣的天候,潮濕又多雨,位居熱帶與副熱帶地區,很容易就成為蚊子的溫床,並促進瘧疾的傳播。
瘧疾malaria 的名稱意思是bad air(不好的空氣),這個疾病似乎已存在超過五萬年,有歷史紀錄超過四千年,更可能是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之一。
台灣光復初期,瘧疾的感染情形非常嚴重,台灣當時有約五分之一的人口感染。當時靠著聯合國的抗瘧疾藥物與滅蚊藥劑,並採用「對人法」(對人投藥,抑制人體內的瘧原蟲,以阻斷傳染)來抑制瘧原蟲,並組織DDT噴射隊,撲滅瘧蚊,以抑制瘧疾的流行。再經過多年的研究、投藥等,遂於1965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台灣根除瘧疾,之後的五十多年,台灣仍持續防治瘧疾。
由老鼠身上的跳蚤傳染鼠疫桿菌,台灣在光緒二十二年和二十七年都曾爆發鼠疫的大流行,死了三千多人。經過長期的防疫(檢疫、滅鼠)後,1918年起便不再發生。雖在民國三十五年有入侵幾例,不過很快就防堵了。民國四十二年後宣告絕跡。
天花由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引起,是一種古老的人類疾病,死亡率高、傳染力強,曾在歷史上爆發多次大流行。在台灣光復初期,天花曾一度嚴重的大流行,因此政府規定人民自出生至20歲內,應種痘以防止天花。自1955年起,臺灣就未曾再有天花病例發生,而世界衛生組織於1980年正式宣佈天花自地球上根除,是人類第一個根除的疾病,也是醫學上重要的里程碑。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所引起,典型的症狀包含恐水症。台灣自日治時期就有狂犬病的紀錄,不過自1959年起臺灣便不再有人的本土病例,而在1961年的1月後則未出現動物的病例,直到2013年再度出現國內野生動物感染。目前台灣仍屬狂犬病疫區,由農委會防檢局等監控,仍須留意。
登革熱是由登革熱病毒所引起的,就如同瘧疾,登革熱也是由所蚊子傳播,台灣也因氣候而成為登革熱流行高風險地區。在1943年登革熱在台灣大爆發感染,當年全台灣六百萬人口中就有五百萬人被感染,幾乎所有人都得了,同年間溫帶地區如日本也出現大流行。正因為當時很多人都得了登革熱,有了抗體,使往後幾年登革熱疫情趨緩,但登革熱至今依舊造成全球每年上億人感染。
由霍亂弧菌所引發,是病人出現無痛性大量米湯樣水性腹瀉、嘔吐、快速脫水等,最後嚴重可能因嚴重脫水和休克而死亡。台灣在1946 年和1962年曾爆發過霍亂,前一次造成兩千多人死亡。最後是靠著興建水塔等,以避免喝入受污染的地下水。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可以分為很多不同的類型。在1918年全球爆發西班牙流感。
當時的台灣也受到波及,一共爆發了兩波高峰,出現了病房人滿為患、醫護人手不足、甚至院內感染的現象。而在恐慌及防疫政策下,民眾的就學、娛樂、宗教等活動大受影響,口罩、疫苗、冰塊等防疫物資也開始瘋搶。政府當局同時也要面對各種流傳的謠言。而當時的政府當局在第二波疫情高峰開始前,下達了加強戴口罩、避免社交集會和與患者隔離的規則,也推行了疫苗,甚至做了「惡性感冒預防之歌」來作為做宣導。
《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12月14日,7版
2003年的時候,台灣爆發了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而在2019年出現了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2019-nCoV)。冠狀病毒,顧名思義,就是病毒外型有著如皇冠般的突起。
SARS發生的當時,因為封院等,引起全台大恐慌。快速的傳播速度以及約10%的致死率,令科學家十分困擾。當時戴口罩、手套、常洗手等方式降低感染。冠狀病毒乃是人類和動物間跨物種傳染的,在全球化及棲地破壞之下,新疫情發生的更多也更快。
自從經歷2003年的SARS疫情後,政府加強了加強傳染病防疫醫療體系的組織,將指揮架構分為中央政府、地區、地方政府三級。我還記得我當時看Nature的時候有出現這篇報導,那時還以為是SARS又再度出現,也沒想過會成為這麼嚴重的全球衛生問題。在2020年1月20日當天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並在隔天出現首例境外移入案例。不久之後,開始實施口罩實名制、居家隔離、自主健康管理機制、提升醫療物資產量等。2020年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這次疫情為全球「大流行」。在2021年春天出現了本土疫情大規模爆發,各地開始出現群聚感染,進入三級警戒,並逐漸開始進行疫苗接種。隨著病毒的變異,出現更多變異株,而加強第二劑甚至第三劑的施打。截至2022年5月11日,臺灣總確診數突破50萬例,同年的5月19日,臺灣總確診數突破100萬例,可見病毒的傳染力。而到了2023年的今天,確診數字依舊沒有停下來,疫情也尚未結束,對很多人來說,這三年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往後的日子誰也說不準。每個人都該落實勤洗手,保護自己、保護他人,不只是為了這次的疫情,也為了未來。
COVID-19發生的現今,如同百年前的西班牙流感,帶來全球社會的動盪。染病的痛苦、四散的謠言讓人們產生恐懼。不過面對疫情,大眾團結合作,終究克服了疫情的困境與挑戰。有了這麽多的經驗,我們在面對未知的疫情要更謹慎。
Q1:今年杜鵑花節主題是「文醫復興」,既象徵醫學與人文的結合,也是疫情過後各面向的重生。請問以教授對人文與醫學的了解,期許醫學生們該如何面對未知的困難,以及學生能如何幫助這個脫離疫情陰霾的社會?
臺大醫學院陳彥元教授
無論是誰,我們對這個社會最大的幫助,就是善用身邊的資源,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假設你們現在已經是名醫生,你的角色是把病人照顧好,這涵蓋許多面向,不外乎有人文的元素。有些人好好治療臨床上的疾病、幫助病人,有些人可能在公共衛生的層面把制度弄得更完善,這都算是醫生的角色。因此,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是我認為面對未知困難或協助社會走出疫情陰霾的一個方法。
Q2:過去幾年因疫情,社會上有很多不同的改變與適應。想請問教授這幾年疫情期間有什麼樣的觀察,以及臺大醫學院在教學上有什麼樣的因應措施?
臺大醫學院陳彥元教授
我想社會面向的觀察大家都看的到,例如社交距離、疾病樣態改變、與防疫意識的提升等。
臺大醫學院在教學方面的改變是在疫情嚴峻之時,仍要維持臨床上教學的量能,畢竟我們強調的是動手做,但為了避免學生被感染,還是有做相關調整,包含避免學生接觸COVID-19個案、減少實習外再到醫院的頻率等。在設備方面,為了未來多元的教學模式,我們有設立未來教室,引進許多線上教學的軟硬體設備,很多課程改成線上,許多資深的老師開始學習使用線上教學模式,學生也是如此,大家都不斷磨合這些新技術,進而帶動教學相長。
Q3:疫情期間,臺大醫院如何盡到社會責任及如何在醫療及非醫療方面幫助社會?
臺大醫學院陳彥元教授
臺大醫院做很多事,但不會刻意去宣傳,我覺得這是臺大醫院很重要的精神。首先,我們投入許多資源幫助民眾進行疫苗注射,再來醫療照顧部分,臺大醫院承接許多其他醫院不要的COVID-19病人,盡力用我們的醫療資源協助對抗疫病。臺大醫院在持續提供醫療的過程中發揮穩定民心的效果,醫療持續進行,有困難不會隨便張揚,而是設法快速克服。臺大醫院也有很多的專家在疫情的各個面向貢獻力量,包括學術、政策、衛教宣傳等層面。
Q4:目前臺灣已進入後疫情時代,大眾開始與病毒共存,管制也逐漸鬆綁,想請問這樣的改變對於整體醫療,尤其是婦產科有什麼影響嗎?
臺大醫院婦產科 許博欽醫師
這個疫情可能接近於流感化了,但你也不曉得接觸的對象是否有感染,所以就只能心裡面開始祈禱自己有無敵星星,或是疫苗反應可以保護你,希望接觸的病人,沒有受到感染,還有工作環境能夠越安全越好,也因此自我的保護還是需要。至於隔離措施就變得很難,只能已知確診的在就醫前自我檢測隔離開來,可是仍不曉得外在環境,在門診來看醫生的病人當中,會不會有什麼問題。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24649
https://www.cdc.gov.tw/Disease/SubIndex/FNpFzvcM-QKKt6XBHJkyxA
https://www.cdc.gov.tw/Disease/SubIndex/LIpswK4wuXPnlNNMHUn8nA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7275
https://www.cdc.gov.tw/Disease/SubIndex/WYbKe3aE7LiY5gb-eA8PBw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iHUOIaLSAbQowJjnNGH2uQ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9R0up7FaJ7BXOgAqgwoYmg
https://www.cdc.gov.tw/Uploads/archives/ec1ca4c4-821a-4be7-b24e-80c4a0678e46.pdf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35259
https://www.cdc.gov.tw/Disease/SubIndex/8Yt_gKjz-BEr3QJZGOa0fQ
https://covid19.ascdc.tw/essay/172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9181
https://news.google.com/covid19/map?hl=zh-TW&mid=%2Fm%2F06f32&gl=TW&ceid=TW%3Azh-H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