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 AM CHANNEL
比賽分享 > 香港科學青苗獎 (教育局主辦)
注意:部分網頁只開放給校內同學,請按要求登入學校Google帳戶。
比賽分享 > 香港科學青苗獎 (教育局主辦)
2022-2023
「香港科學青苗獎」是由教育局資優教育組及香港數理教育學會合辦。比賽目的是為培育中學及高小資優學生在科學方面的才能,並提供科學解難技巧、協作、創造力、溝通及慎思明辨能力方面的訓練。我們亦把握了難得的機會,相約了一位香港科學家進行面對面訪談。
比賽簡介
比賽包括初賽、準決賽與決賽。參賽學生需就一個「未來世界/現實難題」提供解決方案;並透過面對面訪談本地一位科學家,了解他/她的奮鬥過程,再完成一個科學家專訪報告。
我們期望本比賽,不但可以培育學生的高層次思維、創意與個人及社交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學習科學家那種百折不撓的態度和精神。
比賽規則
比賽設小學組及中學組,參賽校隊必須由學校提名;
各隊員均須出席比賽的各項賽事;
參賽校隊必須以報名參賽時所遞交的參賽語言(中文或英文),完成初賽、準決賽與決賽;
每間學校只可提名一隊學生參加比賽。
本年比賽成果匯編
有待公佈
學生:按此查看 (需登入學校Google帳戶)
獎項:季軍、最佳指導教師獎
小先鋒隊員把握到難得的機會,約見了香港科技大學署理學務長、科大生命科學部及生物醫學工程學部教授的周敬流教授。以下是我們的 科學家專訪內容,歡迎細閱。
周教授的成長經歷
周教授從小便對身邊的生物十分感興趣。因此,他很喜歡養不同種類的生物,他試過 種花 養貓、狗、 魚 、 蝸牛,而每次他都能把生物養得「肥肥白白」,某些品種更能愈養愈多!
周教授原來的夢想是成為一位獸醫,可惜當時香港未有提供獸醫的課程讓他修讀。因此,他轉而研究生物, 使他能繼續接觸生物和自然界並走上成為科學家進行研究的道路。
周教授是位很喜歡問「為甚麼」的人,對不同物種和大自然的好奇心的他,一直都在提出不同的問題,並用心尋找答案。 當周教授完成中學課程,對生物學十分感興趣的他 ,便於大學攻讀生物學。
完成大學學位後,他發現自己對生物學的興趣反而愈發濃厚,以致他很想繼續問更多的「為甚麼」,並尋找不同問題的答案。 然後,他開始思考哪兒有好的條件能讓他繼續發問、提升他的能力繼續研究並尋找不同題目的答案。最後,他決定到外國繼續學習。
工作與科學技能
周教授目標專一, 在初讀大學時已決定會繼續求學研究深造。 因此他把握了很多機會在實驗室工作,跟不同的教授和研究生學習。而且他從不「走堂」,甚至把握時間空堂的時間到不同的地方上其他與自己本科不相關的課堂學習不同的新知識,豐富自己的內涵。他現在利用線蟲進行遺傳學實驗,他曾考慮過多個不同的物種如老鼠、魚,但因為養殖彈性及容易控制預算而選擇線蟲。
周教授身兼多職,除了研究外,他的崗位需要處理很多不同範疇的工作。他提到在求學過程中曾學習多門知識,惟他從來未有上過商科及工程學相關的課堂,但他現在卻是生物工程學的教授,亦有舉辦風險管理的課程。周教授以往亦未有處理公共政策的經驗,但他現在卻也是科大公共政策的教授。他勉勵我們:只要你對 某樣東西很感興趣,同時有足夠決心去學和去做,即使從前完全沒有相關的經驗或學歷,甚麼時候去學習也 不遲,最終都能成功的。
周教授引工作的經驗教導我們「Never Say Never」,除了因著科學家精神,亦因在不同的經歷中會更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若因未試過而說不,將失去一個認識自己及尋找自己興趣的機會。
我們的小小反思
這次的訪問是一次十分寶貴的學習經歷。在訪問期間,周教授分享他現在的工作篇幅比起分享他的研究更多,他很用心地與我們分享他想我們學習到的特質,可能是如何在工作上取得成功、如個建立科學素養,甚至是做人的態度等。
我們從周教授身上學習到要勇於接受挑戰,並用心學習。當聽到周教授現在廣闊的工作範疇,而且當中有很多工作都是他以前不曾接觸的時候,我們都感到十分驚訝。以往的觀念令我們覺得選科十分重要,因將來的工作應該也是與本科相關的。但經我們反思後,我們認為周教授現在不斷地勇於接受不同工作崗位的挑戰、 不怕失敗的心可能正是他在進行科學研究時學習到的科學家精神。因著他從科學研究中學到的素質,使他有足夠的能力面對今天不同種類的挑戰。這亦是現今STEAM教育想我們學到的綜合能力,讓我們有能力解決將會面對的一切困難。
周教授亦教導我們要懂得問為甚麼、多問為甚麼,除了令我們更多思考,預備我們將來能成為科學家,同時能令我們生活中多了不少樂趣。
在此,再一次謝謝周教授的寶貴分享!
其後我們參觀了周教授的實驗室,令我們眼界大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