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 AM CHANNEL
比賽分享 > 香港科學青苗獎 (教育局主辦)
注意:部分網頁只開放給校內同學,請按要求登入學校Google帳戶。
比賽分享 > 香港科學青苗獎 (教育局主辦)
2018-2019
我們第一次參與的這個比賽,其實已舉辦至第13屆,它除了提供科學解難技巧、協作等訓練的機會,
更要求學生約見及訪問香港的科學家,並完成科學家專訪報告呢!
比賽簡介
比賽包括初賽、準決賽與決賽。參賽學生需就一個「未來世界/現實難題」提供解決方案;並透過面對面訪談本地一位科學家,了解他/她的奮鬥過程,再完成一個科學家專訪報告。
我們期望本比賽,不但可以培育學生的高層次思維、創意與個人及社交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學習科學家那種百折不撓的態度和精神。
比賽規則
比賽設小學組及中學組,參賽校隊必須由學校提名;
各隊員均須出席比賽的各項賽事;
參賽校隊必須以報名參賽時所遞交的參賽語言(中文或英文),完成初賽、準決賽與決賽;
每間學校只可提名一隊學生參加比賽。
本年比賽成果匯編
代表學生:
謝昕希 (小六)、魏芷菁 (小五)、趙殷祈 (小五)、黃讚嘉 (小四)、何正禧 (小四)
獎項:殿軍、科學家專訪獎
你知道香港也有科學家的嗎?這次小先鋒隊員到訪中文大學,訪問了研究「植物分子生物學」的林漢明教授。
以下是我們的 科學家專訪內容,歡迎細閱。
林教授的成長之路
林教授天資聰穎,但求學時代的他卻曾因只顧玩樂而導致成績一落千丈。但林教授卻沒有放棄,他發奮努力,靠著堅毅努力考取佳績,邁向他的志願。後來林教授有機會到美國留學,期望能夠突破自己,到一個能提供最好訓練和充滿機會的地方裝備自己。他坦言當時對前途充實未知和害怕,要離開熟悉的地方需要很大的勇氣;但如果想要有變化、成長和突破,那麼便要有離開自己安舒區的勇氣,去到充滿機會,同時亦充滿未知和危機的地方,從而鍛鍊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成長。
成為科學家
談到要成為科學家,林教授說到除了能力、興趣、對自己是否了解,還要能夠把握機會。然而我們都不會知道機會會在甚麼時候來到,因此便要提前做好準備。在走不同的道路上,林教授遇到過不同的人的幫助,家庭、朋友,但更多的是從老師身上獲得幫助,林教授的老師們,有的很嚴格,有的很關心人,有的很聰明。曾有老師給予他獎學金,但這位老師十分嚴格,每次林教授提出科學結論都要他最少給予兩個證據,少一個也不會相信結論是成立的;亦試過功課做得不好被老師將功課掉到垃圾桶。但林教授提到這些經歷都是對成長有益的,因為這位嚴格的老師令他知道科學家需要培養嚴謹的性格,需要小心求證,不能隨意下結論。
林教授亦曾被另一位老師提問:「你是做大豆研究的,懂得畫大豆的花嗎?」林教授起初回答花太小,可否改為拍照。老師卻堅持要他要用畫的,指示他在顯微鏡下放大100 倍畫。林教授說太難了,他不懂畫。那位老師告訴他,做研究要對所研究的對象有全面透徹的了解和認識。林教授有深刻的反省,當他醉心做某些研究時,有很多地方同時需要關注。自此林教授以後做研究或做一些農業的工作時,他都要親身到田間作觀察,去了解認識自己所研究的。
研究的苦與樂
提到林教授的研究,林教授願意做別人不敢做的研究,別人不敢做的原因不是因為有危險性的,而是成功機會低,但林教授卻認為成功機會低即有機會成功,科學家不能只做必定會成功的研究。
研究路上最令林教授開心的經歷不是拿了甚麼獎,而是他的研究:發現令植物耐鹽的基因使其能在鹽地生長,能幫助農民有更豐富的出產。另一方面,他能感受到自己在大學研究所所寫的文章和研究真真正正能實踐於現實生活中幫助人民改善生活,令他感到無比快樂。但林教授亦不忘補充:「這開心的時光只佔整個研究過程的百分之十,而失敗的時間則佔百分之九十,仍需不斷的努力。」
我們的反思
從林教授身上,我們固然看到他研究的成功為他帶來獎項、名利,亦學習到科學家應有素質、視野和抱負。在準備訪問的過程中,我們都對林教授的大豆基因研究十分感興趣。我們都認為研究應該是頂尖的科技、先進的機器、偉大的發明等等,從不曾想有人會做大豆那麼小及不起眼的研究。
而當林教授在向我們介紹他的研究時,叫人大開眼界的不只是他研究的對人類做的貢獻,更是林教授對世界、人類、甚至農民們的責任心,對科學研究的熱誠,還有對自身研究是否能實在地幫助人們生活的抱負。我們都認為科學研究是希望為人類做貢獻,不一定是驚天動地,或需要用最多的資金、最好的器材、最多的人手做的研究,那怕是最小的一樣東西,只要是能改善人的生活,為人們做貢獻,也就是最成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