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 AM CHANNEL
比賽分享 > 香港科學青苗獎 (教育局主辦)
注意:部分網頁只開放給校內同學,請按要求登入學校Google帳戶。
比賽分享 > 香港科學青苗獎 (教育局主辦)
2019-2021
受疫情影響,第14屆科學青苗獎跟其他比賽一樣,同樣需要橫跨兩年才完成。
感恩在疫情開始之前,我們把握了難得的機會,相約了一位香港科學家進行面對面訪談。
比賽簡介
比賽包括初賽、準決賽與決賽。參賽學生需就一個「未來世界/現實難題」提供解決方案;並透過面對面訪談本地一位科學家,了解他/她的奮鬥過程,再完成一個科學家專訪報告。
我們期望本比賽,不但可以培育學生的高層次思維、創意與個人及社交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學習科學家那種百折不撓的態度和精神。
比賽規則
比賽設小學組及中學組,參賽校隊必須由學校提名;
各隊員均須出席比賽的各項賽事;
參賽校隊必須以報名參賽時所遞交的參賽語言(中文或英文),完成初賽、準決賽與決賽;
每間學校只可提名一隊學生參加比賽。
本年比賽成果匯編
學生:按此查看 (需登入學校Google帳戶)
獎項:科學家專訪獎
小先鋒隊員把握到難得的機會,在疫情前剛好約見了中文大學物理系的朱明中教授。
以下是我們的 科學家專訪內容,歡迎細閱。
朱教授的小小背景
朱教授從小便對天文現象十分感興趣。他曾參加學校的天文學會,一有空閒的時間便會去看星。 最深刻的 是有一次在沙漠看星星 看到了整個銀河和流星 十分壯觀。 這 樣的經歷除了 令他對 浩瀚又神秘的宇宙 感興趣 ,亦令他踏上成為科學家的路想一探這個宇宙的奧秘。
朱教授研究的苦與樂
朱教授花了很長時間研究中微子。他認為雖然中微子在基本粒子中最神祕、很難於研究,但這種神祕的粒子卻是數量最多的一種。在宇宙中,中微子的數量遠遠多於電子,十分重要。
朱教授在做研究時並沒有想過成功,但亦沒有因為困難而放棄。朱教授在做研究時並沒有想過成功,但亦沒有因為困難而放棄。除了因為興趣,他亦想藉着自己的研究幫助別人。他用了除了因為興趣,他亦想藉着自己的研究幫助別人。他用了99年年時間來做研究,時間來做研究,終於看見研究的成果,他感到十分滿足。終於看見研究的成果,他感到十分滿足。
朱教授的科學家經歷
朱教授在談到他在成為科學家後的經歷時,首先是對他的研究團隊表示十分感激。朱教授告訴我們,做科學研究不可能獨力完成, 在他科研的路上一直有不同的人幫助才能夠成功。
正因為需要 不同人的幫助,朱教授令我們明白到做科學家除了要學識淵博外,如果有能 令別人 樂於 幫助你 和信任你的 性格 或處事方法,面對的困難也許會較少。他說自己的 性格內向,較婉轉,未必能直接說出己見, 這有時會成為與人合作時的阻礙;反之 ,若我們願意開放自己,勇於面對和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習與人相處並樂於接受不同國家和文化的時候,在與人合作的路上便會更順利。這樣不但 能令團隊合一,別人亦會更願意幫助和扶持, 遇到困難的 時候便能更容易跨過了。
我們的小小反思
我們以為科學家只要腦筋轉得靈活,懂得思考,但從來沒有想到與人合對科學家進行研究來說十分重要。想到其實我在學校亦正經驗着這些事情: 在我們的學校做實驗的時候,很多時都要分組進行,而不合作帶來的 除了是實驗無法進行,更會與人發生爭執。很感謝朱教援提醒了我們這一點。
從朱教授的身上我們亦學會不要因為看不到結果或遇上挫敗就放棄,作為科學家要有耐心,也要有幫助人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