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13/9/16 上午 02:45:49
101年12月28日 文/張瀞如 國語日報
隨著特殊教育新課綱的訂定,特殊教育的需求漸受重視,尤其是在普通教育的課程也一併調整的大環境下,資源班的課程安排,似乎讓教師有更大的自主空間,可以發展多元的教學。
依照障礙需求 思考施教策略
我任教的資源班,以學習障礙及輕度智能障礙的孩子為主,這些學生的專注力與判斷力普遍不足,因此,如何提高他們這方面的能力,是身為第一線教師最重要、必須思考的課題。
在翻閱許多書籍後,我發現堆疊及拼組積木,除了可以提高學生的空間組合能力外,對他們注意力的集中也很有幫助。因此,在資源班的學習課程中,我安排了一個以長條積木為教具的「疊疊樂」活動。
看似簡單的「疊疊樂」遊戲,其實可以讓孩子不斷的練習「判斷」與「專注」。比如,想在堆疊好的積木中,抽出一塊,不致倒塌,就是訓練判斷力、手眼協調力;抽出積木時,該如何保持專心,就是訓練專注力。
構思活動設計 增進學習效能
剛開學時,孩子們的心情可能比較浮躁,學習動機不高,因此,我在課堂中加入「疊疊樂」活動,應用行為學派的制約學習來構思整體教學效能。
進行這個活動的時機是:一上課我會先說明遊戲規則,再利用下課前五分鐘進行遊戲。
遊戲規則如下:
{1}一次只能用一隻手抽取積木。
{2}在前一個同學還沒完全抽出來或放好時,不可以提前抽取。
{3}對方在抽木塊時,不可以搖晃桌子。
如果有人違反上述規定,就是輸家,必須暫停一回合。如果是贏家,就可以繼續面對其他人的挑戰。在遊戲過程中,每個孩子都不想成為輸家,因此會更加專心,屏氣凝神。
另外,根據幾次活動發現,由於有「良好誘因的獎勵」(「疊疊樂」遊戲),孩子們在上課時會更專注,而且開始互相協助、指導;能力較好的學生,會主動協助同儕了解教學內容,大家互相幫助,全是為了同一個目的──可以儘快完成課堂上的學習與作業,然後一起玩疊疊樂。
這是運用了「普利馬克原則」(Premack Principle),利用外在動機(motivation)來刺激孩子內在動機;也就是說,利用孩子對某種物件有較高的動機去刺激、增強他完成某些事的效能。
擴大教學效果 創造學習契機
看學生玩得開心,有時下課還會「續攤」,我又有了新的想法。經過與其他教師討論、商量後,我們決定延續並擴大這個活動,在學期末規畫「疊疊樂大賽」。當消息發布後,學生也就更懂得把握時間學習,善用空檔練習疊疊樂。
這次疊疊樂大賽,安排國一到國三學生的跨齡對抗賽。在競賽中,一群原本「積木很快就倒塌」的孩子,到最後能和對手呈現拉鋸戰狀態,由此可見,這些資源班學生的專注力,有很大的進步。另外,讓不同年齡的孩子,有機會互動交流,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設計不一樣的課程,可以讓孩子的學習更多元。對於資源班孩子的學習規畫,不僅只有補救教學,教育者其實也要針對孩子不同的障礙類別與需求,構思教學策略,進一步調整活動設計,如此一來,他們就能在適合的環境中,快樂又有效率的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