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層觀察指導

野外地層觀察指導重點

一.地層的定義及其形成方式

  • 我們所說或是所觀察的地層通常都是指具有比較清楚的層理構造的沉積岩.其實廣義的地層應該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岩類:

    • 火成岩:主要是火山噴發的碎屑物或火山融岩產生的成層堆積.

    • 沉積岩:經由河川或是風力等的搬運(或侵蝕)作用有時會將礫石.砂.泥甚至生物的遺骸搬運堆積於河床.海底,再經過沉積成層的作用所形成.

    • 變質岩:各種的岩石經過變質作用之後,礦物會重新節晶或產生新的裂面,但仍可看出具有層次的構造.

二.觀察地層的方式

    1. 先在遠處觀察

      • 看看地層的高度?廣度(左右延伸多長)?

      • 總共可以分為幾層?每一層的高度約有多厚?

      • 地層的顏色怎樣?每一層都一樣嗎?

      • 每一層地層都一樣嗎?有沒有特別凸出或下凹的?

      • 每一層地層都是水平的嗎?或是有傾斜斷裂的情形呢?

    2. 繪製觀察紀錄圖表

      • 將初始的觀察畫成簡圖並標示各層的特徵(觀察得到的差異性質)

    3. 靠近岩層觀察

      • 仔細看看每一層的構造物質是怎樣?有看到亮亮的礦物結晶嗎?顆粒的大小一樣嗎?(通常定義為:顆粒大小在2mm以上的是礫石,用手搓感覺是粗粒的則是砂,若是搓起來覺得是濕濕的,而且有滑膩感的則是泥)

      • 用手或硬幣刮看看:各層都一樣硬嗎?這和地層的凸出或凹陷有相關嗎?

      • 在岩層中有沒有夾雜生物的化石呢?如果有的話能否判斷是哪一類的生物化石?

      • 能否比較出哪層比較濕潤(透水性較好)?沿著濕潤的地層找看看:是否有地下水流出來呢?

      • 如果可以的話(注意要兼顧法規和自身安全)小心的採下標本,攜回進一步分析(大小約20公分立方應該是較恰當).

    4. 進行研究分析

      • 將靠近仔細觀察的結果標示紀錄在先前繪製的觀察圖表中.

      • 例如:何處流出地下水(標示位置)?波痕或生痕化石的圖像?化石出現的地層(標示位置層)?

      • 蒐集該地層的相關資料並撰寫觀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