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學說

《黃帝內經》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意思是說:陰陽是天地萬物生殺變化的規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相對的事物,它們有互相對立制約、依存、消長及轉化的規律,這規律就是陰陽關係。簡單地說,水屬陰、火屬陽,水火表面是不相融,但水可以滅火,火又可以把水蒸發,這就是對立制約。女屬陰、男屬陽,夫妻關係就是互相依存。冬天屬陰、夏天屬陽,春夏秋冬的過程就是陰陽消長。陰轉往陽、陽轉往陰,是物極必反的轉化,例如:股市不會永遠上升或永遠下跌,股票走勢是遵守陰陽物極必反的轉化規律。我們必須清楚,陰陽學說不是要說明那些物質或能量是陰是陽,它主要是說明萬物變化的邏輯理論。 

西方物理學家愛因基坦曾說,世界只有光並沒有黑暗,因為黑暗的極限就是沒有光,在沒有光的環境下,我們不能用方法增加黑暗;他又說世界只有熱而沒有冷,困為沒有熱就是冷的極限 (物理學稱之為絕對零度或攝氏負二百七十三度),到達絕對零度,我們不能用方法再減低溫度。這些理論似乎與陰陽學說提出的對立理論有矛盾,但其實兩個理論是可以共存的。陰陽可代表一種東西的不同狀態,例如冷水屬陰,熱水屬陽,但多少度才是冷水或熱水呢?當然沒有明確的答案,所以陰陽是沒有明顯的分界。陰陽又可表示兩種有互相影響關係的東西,如水火、男女等。寒熱在陰陽學說用來代表物質的屬性,如薑屬性為熱(陽)、苦瓜屬性為寒(陰)。研究陰陽學說時,我們不能只局限於陰與陽兩個變數,時間也是這個理論另一個重要變數,換言之,陰陽消長是不會停頓的,它的平衡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另一方面,所有個體都不會也不能獨立地存在,每一個體的陰陽會受到環境的陰陽所影響,陰陽的平衡就像天秤一樣,即使兩邊重量相同,天秤也要放在十分穩定的環境 (例如:沒有風雨、地震) 下才會有真正的平衡,《黃帝內經》云:「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意思是說:萬物的變化同季節氣象的陰陽變化有著密切關係,這也是《內經》天人合一的基礎理論。嚴格來說,日夜也是陰陽的變化,「子時」(晚上十一時至凌晨一時)是陽氣開始出現,「午時」(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一時)是陰氣開始出現,凡是陰陽交接時,人不應有劇烈活動,最好就是睡覺,這就是「子午睡」的由來。總之,陰陽不是二維變化,而是一個多維空間的變化。 中醫認為「氣」就是萬物之本,氣有「陰氣」也有「陽氣」,一旦統一結合,生命即出現。

陰陽學說另一重要的理論是:陰陽是可以結合,結合會產生不可思議的現象,宇宙的開始就是陰陽結合出現的大爆炸。煉鋼是用陰陽結合的原理,把生鐵燒紅 (吸入陽氣) 迅速放入冷水中 (冷水屬陰),陰陽結合,生鐵變成鋼。生命的開始也是陰陽的結合〈如有興趣,可到這連結 ,參閱我進一步的解釋〉,生命基本上就是陰陽的對立統一,所以在中醫理論中,陰陽學說順理成章用來說明人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也用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陰陽總是相伴相隨,不可分割的,同一人或同一臟腑也是由陰陽組成,所謂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例如:人的肉體是屬陰 (可看見的)、陽氣是人體的功能(只可感覺到的),屬陽 。陽氣是依存於肉體,肉體要靠陽氣才可活動,人沒有陽氣就是只有陰氣的死屍。中醫又把疾病歸納為寒 (陰) 熱 (陽)、虛 (陰) 實 (陽),看似簡單,但由於疾病會跟隨陰陽的消長轉化規律,又可能陰中有陽,實在變化無窮。一般來說,陰虛的人多是口咽乾燥、體形偏瘦;陽虛的人多為怕冷、大便稀爛、肌肉鬆軟,但這不是十分準確,因為陰虛火旺的人不是陽盛,只是他的陰不能制陽氣泄漏。 

中醫的理念就是於人體之中尋求陰陽和諧共存,但如果你用陰陽平衡來理解這概念,我不太認同。如果你用陰代表女性,陽代表男性,男女人數相同,陰陽是否就平衡呢?在一些情況下是對的,但在大部分情況下是不對的,試想:一所以女性顧客為主的美容院,如果男女職員比例為1:1,美容院運作會不會暢順,但男女職員的比例又沒有確定為最理想或最優化的數字,所以陰陽和諧必須靠感覺及經驗,不能靠科學數字。世上沒有純陽或純陰的東西,即使全男生的學校也不是純陽,因為人本身就是有陽也有陰,所以《易經》六十四卦中的只有六十二卦可用,乾 ( 純陽) 及坤 (純陰) 二卦是不會出現。在人體,陰陽更加複雜,陰代表可見的東西,陽代表不可見的陽氣,你不能用數量或重量來計算陰陽平衡,所以《內經》不說陰陽平衡,而是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但《內經》沒有詳細解釋「陰平陽秘」,我認為「陰平」的「平」是指平和、勻平、平靜或平穩,即人體內可見的津液必須平和地流動滋養身體各器官,互不猛力攻擊對方,但又互梳挑戰。「陽秘」的「秘」是指秘密不外洩的意思,即應保持陽氣留於體內,推動陰液,條件是陰陽必須結合為一體。陰陽結合即出現生命。如果用飛機來比喻,飛機的乘客、硬體及燃料是「陰」,飛機師及機組人員便是「陽」,「陰平陽秘」即飛機師及機組人員必須舒適地在飛機內工作,控制飛機平穩地飛行,如果乘客不斷滋擾,飛機極可能失控。換言之,陰陽如不和諧共存,互猛力攻擊,人就不舒適或生病。又如果飛機師與其他機組人員在不同飛機上,兩者不是一體,「陰平陽秘」也不成立。在生命中,陰陽是會轉化,即陰極可變陽,陽極可變陰。

《易經》也沒有陰陽平衡的概念 (事實上,由伏羲到西周的《易經》沒有清楚提及陰陽,但卦象的兩種爻用符號表示,並有兩爻互相依存對立的概念,春秋戰國才有解釋《易經》的學家把兩爻分別稱為陰爻及陽爻,盡管如此,《易經》的基礎理論是環繞著「陰陽統一」,如解釋在人體上,就是說明人體是一個統一整體,所有器官及思維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繫,如這些聯繫有良好相應,人體就會穩定和諧統一。我不在此解釋《易經》相應與不相應的理論,但用比喻來說,如人的思想 (陽) 及身體 (陰) 都很適合做同一的事情 (例如:你很有熱誠去做某些運動,你體能又適合去做這些運動),就是良好的相應,而陰陽中其一不好(你沒有熱誠,或沒有體能),便是不相應;陰陽都不好 (陰陽兩虛),也是相應,但這是危險狀態的相應,會導致陰陽互損換言之,養生不只是注重身體健康及運動,培養終身學習 (使頭腦靈活,與身體活動相應) 也十分重要。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智障人士及腦退化人士,他們的壽命都不會太長。 

陰陽學說另一重要的概念就是恆動:在人體,各器官是不斷運動,由於它們都是由陰陽結合的,它們必須承繼陰陽結合的特性,很明顯人的心肺不能停止活動,停了很短暫,生命就完結。

其實人體設計是一個近乎平衡的不平衡系統。如果人體是一個完全平衡的系統,人的心臟應在身體的正中,但它卻在中間偏左的位置;大部分人的左手(足)與右手(足)的力量也不同;大部分人都以一隻眼為主力眼。這些線索都顯示身體不是一個完全平衡的設計,陰陽略為不平衡是正常的,因為人體設計是近乎平衡的不平衡。所以你不必追求左右手力量完全相同,但你要訓練你左右手力量接近。

在自然整體上,陰陽不是經常處於靜止狀態,但陰陽雙方傾向自動維持和恢復其平衡狀態,例如我們生病或受傷,身體有自我復原的能力,當然這不包括嚴重疾病或受傷,因為這時候人體陰陽已進入嚴重失衡的狀態。如果用《易經》來解釋:「易」即是不斷變化,「卦」只是把「變」暫停,給你有機會看清楚些,所以「卦」不是真理,「易」才是真理,即是說生命是動態的,追尋永遠平衡狀態的健康是不可能的。

陰陽是整個宇宙旋轉的力量,宇宙旋轉令大自然產生「游氣」,「游氣」就是直接影響我們的力量。如果宇宙比喻為一發電機,陰陽就是推動發電機的能量(即「陰陽交錯」或「天地相感」而生變化的力量),「游氣」就是發電機旋轉產生的電力,甚樣利用電力 (游氣),就見仁見智了。

根據《黃帝內經》:「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意思是說:一個整體是可無限地分細或加大,但其實也是歸於一體,這個現象與現代數學分形 (Fractal) 理論,不謀而合。 

太極的概念經常與陰陽一起出現,太極圖酷似兩條魚,一半白一半黑,白代表陽,黑者代表陰,白中又有一個黑點,黑中又有一個白點,表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這個圖應該是不斷轉動的,分界也不應太明顯 (可用黑白漸變色作分界),魚及魚眼的大少也應不斷變化,因為陰陽是不會永遠停在平衡狀態中。嚴格上,太極不是陰陽二分,而是三分的,太極的陰陽交界就是最重要的第三部分。我十分認同清朝王船山的「易學」「乾坤並建,錯綜合一」的理論,他寫的《外傳》其中有一則說:「乾 (即陽) 不孤施,陰不獨與,則來以相感,往以相受,分應於隱現之間。」簡單說:世上是沒有純陰或純陽的東西,所有東西都是乾坤互動而產生的,即太極陰陽交界的部分。 在易經八卦中,不會起一支純乾 (陽) 卦或一支純坤 (陰) 卦,因為世上沒有純陽或純陰的東西。

人的背面屬陽,有人認為要吸太陽的陽氣,必須背向太陽,我卻認為正向太陽更有效,因為陽氣比較容易被陰的一面吸入(你可用磁鐵來驗證)。其實你也不必太著重前後(正背)面,因為陽中是有陰的,陰中是有陽的,只是多陰的一面比較吸陽氣有效。

佛家行善積德也有陰陽之分,「陽善」是指做了善事要很多人知道,「陰德」是指做了善事不刻意給他人知道。佛家追求廣積「陰德」,改變命運,換言之,如果你注定是六十五歲壽終,但你廣積「陰德」,你的壽命必定超過六十五歲。「陰德」與道家「上善若水」不謀而合。但佛家行善積德的陰陽與陰陽學說所指的陰陽不盡相同。 

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及科學的基礎,《易經》的八卦是由兩儀 (即陰陽)所生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像,四像生八卦),八卦又可衍生六十四卦。陰陽在卦中表現為天與地、雷與風、水與火、山與澤四對矛盾,再在六十四卦中按正反、對立、統一把關係演繹出來。

中醫則不用卦象,但利用五行作為理論基礎。

 

 

五行學說 

經絡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