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為君主之官

《內經》把人體比喻為朝廷,五臟六腑為朝廷的官員。「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意思是說心是皇帝,統領所有官員(臟腑)互相聯系及分工合作,使人體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中醫的心是腦和心的綜合體,故又稱心神,它主宰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及情緒變化。 

心屬火,心就像太陽一樣,照耀及牽引人體所有臟腑的運作。心停止運作,人就死亡。人體有一個位於腋窩正中的穴位,名為極泉穴,是手少陰心經的重要穴位,如果人因心臟停頓而休克,你可按壓他這個穴位,叫醒使心臟暫時恢復運作後,再把他送醫院救治。

 

 

心藏神 

西醫認為腦是主管人的思維活動,中醫卻認為元神才是思維活動的主宰,腦只是一輛沒有司機的汽車。你不必用宗教角度去理解「元神」,「元神」實際是人體生命現象的總稱。「元神」包括了人的意識、思維、性格、心理、情緒等等,它既協調臟腑、氣血陰陽的變化,緩沖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情志刺激,從而維持人體內環境與外環境的平衡。人通過視、聽、嗅、味、觸覺、記憶等訊息後,再經元神分析,便會作出反應,這些反應可以是語言、文字、肢體行動、甚至記入腦中,等待日後處理。元神是寄居於心臟,如果它離開軀體 ,人就算有腦,也不能作出正確的反應。「神不守舍」就是這個意思。人的思維是頭和心結合起來的產物,當你難過的時候,你會心口痛,這就心神不安的作用。《內經》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形體和精神協調及平衡。

心只是神的東西,不是神。那麼人體的神是什麼?神在人體是一種不能用肉眼見到,但可感覺到的力量(如靈魂),如果一定要用實質表現祂出來,就是人體所有臟腑器官的合體。換句話說,你切割身體部分,神就多了一些缺陷,所以我認為割盲腸,脫牙,甚至換眼睛晶體都影響衪,但剪髮、剪指甲則例外,我估計這些東西是由新陳代謝變化出來的東西(如死細胞)。

註:元神是可以短暫離開軀體,如果永久離開軀體,人就死亡。

 

 

心主神志 

中文很多成語都說明心是可以思考的,例如「心思孰慮」、「心想事成」、「三心兩意」等等,這是因為元神是藏於心臟,而元神是有思想的,所以心是主神志、思考的。心會直接受到喜樂這種情緒的影響,如果人的精神受了很大或持久的刺激便會化生內火,所謂「心火亢盛」,人便會神志不安、失眠、煩躁、身熱汗出、失眠難寐、口苦口乾、小便短赤等等,甚至影響其他臟腑的功能。要防治心火,單靠藥物不行,我們應該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保持樂觀的情緒及平和的心境,避免緊張、抑鬱、焦慮、急躁等不良情緒。用平常心及排除私利的心態面對一切,就是最佳的養心方法。

 

 

心主血脈,其華在面 

心有推動血液營養全身的功能,它的功能是否正常會顯露於面部色澤的變化。若心氣旺盛,血脈充盈。中醫血虛與西醫貧血是不同的。西醫用抽血驗血方法來判斷貧血,中醫用望聞問切的方法判斷血虛。血虛指人體器官製造血液不足,與人體內血液的總容量有關及人體陽氣有關,故不能抽部分血作判斷準則。如果病人是貧血,他必定是血虛,但如果病人沒有貧血,他不一定沒有血虛。 

血是和氣一起沿著經脈流行,血的流動,主要靠氣的推動,氣更為血之帥。如果氣的流動發生障礙,就要引起血液流動的淤滯,稱為「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老年人多有血淤體質,血行不暢,一般面色比較晦暗,我認為細長呼吸對清理體內淤血有一定幫助。氣血運行暢通無阻,是養生最重要的先決條件。 

你可能覺得心的功能似乎與其他臟腑相同,例如肝脾都與血有關,你不必用西方醫學概念來理解,因為中方以一體化概念理解人體,我分開敘述五臟只是為方便表達而已。

心臟就像一個泵,血管是連接心臟的管道,血液是透過血管把養分送達各器官,如果管道不暢通或血液淤滯,心臟的負荷就會增加。

 

 

心主汗 

汗是人體津液之一,與血同源,故汗與心關係密切。汗可調節體溫、排泄身內廢物及邪氣,故人必須適當排汗。但如果出汗過多,則可損心臟功能,因為心臟要耗用能量把其他津液轉化為汗。由於心屬火,而水克火,所以心臟弱的人不應在冬季(冬屬水)大量出汗。

 

 

心包 

心既然是五臟六腑的君主,它必定有近身臣使保護它及代它辦事,這個臣使就是心包。心包是包在心臟外圍的膜,它是無形臟腑,但心作為君主,很多事務是由心包這位臣使代執行,心包又是保護君主的士衛,也是保護心臟的最後城牆,所以心包是十分重要的。《內經》云:「膻中也,心主之宮城也」,換言之,膻中是心包的別稱。如經常按摩任脈的膻中穴,對心包健康有很大的幫助。

 

心開竅於舌

你可能覺得「心的開竅於舌」有點問題,因為肝、、脾、肺的竅都像一道與外界接觸的出入口,舌卻是沒有這特性,但試想:心是人最重要的「神」,神不會給你如此容易進入,人入廟宇要繞過「檔中」,上「梯級」才可到神祇參拜。人的心 (神) 也如此,你必須用較迂迴路才能進入心臟。

 

心腎相交 

心臟位居於上,屬陽、主火、其性動;而腎臟位居於下,屬陰、主水、其性靜。正常情況下,心火必須下降,以防止腎(水)過寒;另一方面,腎水必須上承,以防止心(火)過於亢奮。這就是「心腎相交」的生理關係。 我舉一個例,太陽在天上,水在地上,如水不會上升變雲,雲又不會下降變雨,地球就沒有生命。易經的「泰」卦就是天地交,萬物通泰的好卦,「否」卦就是天地不交、否塞不通的卦。

有古經書說心開竅於耳,但腎也是開竅於耳,所以我認為心可經腎竅門進出人體,即繞道進出。我們應可意念氣由耳進出,便達「心腎相交」的效果。

我們的腳底有腎經的湧泉穴,而我們的手掌有心包經的勞宮穴。我們可以用掌心搓腳心,搓揉期間,我們的意念應集中在掌心及手心,這樣做有助心腎相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