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養生

飲食養生是中醫學獨有的一大特色,它與現代營養學略有不同:營養學研究食物本身所含營養成份,再根據人體必須的營養把人與食物與聯繫;而中醫食療養生重視食物的屬性,選取適宜的飲食以調節人體的陰陽、氣血、臟腑功能的協調平衡。飲食養生具有調養、調補、調理的意思。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指老火湯營養價值不高,因為它只是用西方營養學角度測試湯水的營養,但沒有考慮湯水進入脾胃後運化傳輸五臟的過程,在儀器測試下,固體食物的營養當然比湯水高,但進入人體後,脾胃是較容易吸收湯水的營養,這論點只能憑經驗證明,不能靠儀器測試,這就是營養學與食療出現的矛盾。舉一較極端的例子:你用儀器分別測試豬骨湯的湯水及豬骨,豬骨含鈣量可能比湯水高,但如果你把豬骨磨粉吃下,你是否相信你的腸胃可以順利吸收這些固體鈣。

 

《內經.素問.臟氣法時論》就曾記載:「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說明食物的四大來源為五穀、水果、肉類及疏菜。五穀為養,即五穀是養命的,需要長期吃,它是一種營養 (澱粉質),滋養臟腑;五菜為充,它是纖維質,沒有菜補充,淨吃五殼也不行;五果為助,吃水果是助消化的,也是輔助人體免疫力的營養品(維他命),但不能以吃水果為飽;五畜為益,肉類是蛋白質及脂肪,有益氣強身的作用。換言之,我們必須要以五穀為主要食糧,如果我們能堅持經常吃十穀飯或粥,更可延年益壽。


如果你問生果應飯前吃,還是飯後吃。我的答案是:助消化的生果(菠羅、木瓜、香蕉等)應飯後吃。不明顯助消的生果,應在兩餐之間吃。

 

中醫將食物的味道分為辛、甘、酸、苦、鹹,稱為「五味」。「五味入口,各有所歸」,這是指五味在進入人體後會進入相對的器官,具體來說就是辛辣入肺、甘甜入脾、酸味入肝、苦味入心、鹹味入腎。例如:米飯味甘,直入脾胃,如果要取代它,你必須用味甘的五穀類食物,芝麻是五穀但味鹹入腎,不能代替米飯,小麥是五穀及味甘,可代米飯,但要注意小麥性寒而米飯性平,如長期取代,應多吃些溫性食物平衡。中醫講究中庸之道,故不應大量攝取某味性食物來「補」某臟腑,請注意,「入」解釋為「進入」,不一定是「補」,例如吃苦瓜,不是補心,而是瀉心火。

 

食物又可分為溫熱、平性、寒涼三大類。溫熱食物有補氣、養血、散寒的作用。寒涼食物則多為清熱、瀉火、解毒、滋陰。中醫並不贊同服用維他命丸來提升身體機能,因為維他命丸是沒有食物的特性,不能協調身體的平衡。如果你比較連續數天吃維他命C丸及連續數天吃大橙的感覺,你就知到維他命C丸是不能取代生果的,這是因為橙除可增強人體免疫力外也能潤肺生津,又有調理脾胃功能。又如蘋果有潤燥補肺氣作用,雪梨有清熱降火生津、潤肺化痰止咳之效,最宜在秋季多吃,兩者又可用來煲湯,這是不能用一些維他命片取代的。

 

天人合一養生五行食療,反對偏食,主張攝食天然生長的時令食物,即夏季吃夏季生長的瓜果,冬季吃冬季生長的疏果。夏天吃火鍋,冬天吃雪糕,也是反天道而行。我們四季都能吃到其他季節的疏菜瓜果,你認為是科技的成就還是悲劇呢?

 

中國傳統於立冬即開始進行「冬令進補」,冬天陰盛陽衰,為體虛血弱者進補的適當時機。試想像,汽車水箱水滾,如果即時打開水箱滾水會溢出,令工作人員受傷,但水冷卻後打開水箱則沒有問題,「冬令進補」就是這個原理。

 

食物與藥物是同一來源,二者性能相通,只是藥物藥性較強及有副作用,不應自己開方亂吃。中醫主張「藥補不如食補」,但有些較平和的藥物,如淮山、馬鈴薯、蓮子、茨實等,則可結合食物作保健調養。

 

人類標準的膳食結構可從人類牙齒類型得到啟示,人類有臼齒20顆(磨碎穀物豆類糧食),切齒8顆(切咬蔬菜水果),犬齒4顆(撕咬肉食)。所以人類糧食比例 應為穀物豆類糧食(20份),蔬菜水果(8份),肉食(4份),即 5 :2:1。這個比例和《內經》五穀作為主食的理論十分配合。但我認為這只是參考,健康飲食不是用某些比例來衡量,因為不同文化及體質的人需要的營養是不同的,所以我們只要記得多吃五穀蔬果,少吃肉類及不吃公認的不健康食物,這比每天計算食物份量、比例、營養及卡路里更好。

 

我個人很喜歡清淡的食物〈但我沒有刻意迴避美食,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有時也會與朋友同檯用膳〉,我的理論是:美味的食物令人有口腹之慾,容易使人失去理性的判斷力,縱情不健康的飲食。所謂「藥害不如食害」,因為人不會以吃藥為樂,但飲食則不同,人會不自覺地吃下大量不健康的食物,日積月累,身體自然受不了。所以「修行」的人生活簡單,只求溫飽,不求官感的享受。

 

西方醫學建議人每日飲水量應有八至十杯才足夠,有些人接近睡覺時計一計當天喝下多少杯水,如果只喝了五杯,便急急喝回三杯補充。事實上,如果人在短時間內大量飲水,體內就好像下傾盆大雨,身體無法在短時間吸收所有水份,只有盡快把水排出體外。我們應該用均勻飲水的方法,給臟腑有足夠時間吸收所有水份,但有時我們也應喝略多於臟腑需要的水,因為多餘的水會經大腸排出體外,這可使大便暢順。至於每日飲水量,亦應根據個人體質及當日環境而定,不要硬性規定,例如當日運動多,可多喝點水。我們平時飲水的速度也不應太快或太慢。我用個比喻,你用一杯水淋入種了小植物的花盆,如果花盆底有小量水流出,這是最適當的,沒有水流出或有大量水流出都不是最好的方法。同樣,吃東西也應完全咀嚼後才吞入肚,因為食物由胃進入負責吸收營養的小腸不會停留很久,細小的東西會較容易吸收。

 

很多人不斷地追求飲食飲食養生,但忘記排毒養生的重要。任何食物或補品都含有人體不需要的廢物,小腸及脾胃一般吸收食物的「營養」後便把渣滓傳給大腸轉化為糞便,但正式吸入內臟的「營養」其實仍含有廢物,如果我們不能把這些廢物及多餘「營養」排出體外,它們便會用不同形式存於體內,其中一種就是肥胖脂肪,大量積存在體內的多餘物會令體內細胞基因突變,形成腫瘤。如果我用工廠來比喻人體,工廠的產品本來是好的東西,但如果過多,初期這些產品可儲存貨倉內,再貨倉滿了,多出的存貨就必須放在工作間,這些本來有用的東西卻成為阻礙正常運作的東西,更甚者,產品存放太久會過期變質,不能再用。所以我們不應長期進食太多,讓多餘的營養轉化為脂肪,停留體內。同樣道理,肥人減肥不應靠節食,應該靠運動排毒,因為肥胖脂肪雖然可在我們饑餓時轉化為「營養」,但它是不健康的劣質東西,更不是新鮮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