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

歡迎到訪本網站。 

 

《黃帝內經》有云:「上工治未病」,意思是好的醫生,常常防病未然,不使疾病發生,亦即養生。這個道理不論中西醫學都不會否定。五行養生是以中醫理論達至養生的目的。

 

西方醫學是建基於人體可見的器官及其結構上 (微觀理論),中國醫學則建基於天地人的整體觀上 (宏觀理論),又有西醫無法證實的經絡穴位概念,雙方理論起點差距很遠,但終點卻相同,那些理論是比較實用,見仁見智。《黃帝內經》提出「陰陽五行」、「天人合一」配合人體「五臟六腑」、「經絡血氣運行」及「心理養生」的理論,強調人的形體、情志及大自然的和諧狀態,雖然看似很玄,但其實是中國源遠流長哲學及科學的結晶。

 

有些中醫學者說中醫理論是古人長期實踐經驗的總結,但我覺得這個論點不能包括《黃帝內經》,如果《內經》是經驗之談,為甚麼今天仍然未能用科技找到《內經》提出的經絡穴位,但又有很多中西專家研究它隱藏的理論呢?為甚麼中國古人能發現看不見的經絡穴位又能說明它們與臟腑形成的密切關係,西方古人卻完全沒有發現呢?《內經》是經驗之談的說法,不攻自破。我大膽地說《內經》可能是上天透過岐伯及黃帝給我們的醫學養生聖經,如果說《內經》不科學,不如說它是超過現代科學能證明的醫學養生寶典,它沒有鼓勵藥物治病,藥方也不多見,經文主要是以人為中心的養生哲學,引導我們如何順應天地自然的力量來調理身體。其實《內經》如何出現並不重要,最重要還是它發人深省的理論。如果你認為「養生哲學」是「中醫學」或「中醫學」的部分,你就太低估「養生哲學」了。醫生不一定懂養生,因為養生不是治病,而是治未病。

 

有人認為養生方法才是最重要,所以不必學習養生理論。但我認為養生方法必須靠自悟,佛家云:『從門入者,不是家珍』,用來比喻,自家最珍貴的智識不是依靠別人教你的,而是經由自已思考,漸修而悟出來的智慧。如果你有深入研究《易經》,你會了解「自悟」的重要,因為《易經》卦辭爻辭都十分抽象,不同的易學大師有不同的演繹,沒有人 (包括孔子,孔子最希望是夢見周公,與他討論《易經》)敢說自己的演繹是百分百正確。《易經》在不同時代、不同人物、不同時勢,有不同的解說,任何研究《易經》的人,都可能悟出比孔子更有精警的解說。事實上,我有部份養生方法也是由《易經》演繹出來的。


我雖然十分尊重《黃帝內經》及《易經》,我也根據這些經書悟出很多道理,但我也有很多自己的看法,我與你分享的養生知識也不一定正確,正如莊子「妄言妄聽」的解說方式,我的理論你不必認真跟隨,你應用心去領悟自已認為正確的養生之道,你自己意識的道理和別人意識的道理是不一樣的。


本網站是我在工餘時間編寫的,大家可以參考我的養生理論,作為自悟養生之道的起點,我會定期增加或修改資料,因為我也在自悟中,養生之道如面對千里,不容易完全掌握,但如果你用萬物同源(地球上一切東西的來源都同是由天上的太陽而來)的觀念去思考,你會悟出一定的養生道理。

 

 

 

楊釋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