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團專業支援服務研討會─會後問答
作者:Li-Yu Hung 日期:2021年7月14日 原文連結:https://reurl.cc/Oj184R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
0628 國教署辦理各縣市輔導團有關專業支援服務的研討會,我和曾瑞蓉、姚惠馨前往分享。我的演講之後有些老師發問,我和瑞容、惠馨把問題整理之後,將陸續回覆在粉絲頁如下,也歡迎大家回饋。
Q1請教您如果是用輔導團來進行情障學生的支援工作有哪一些做法是較具體可行的,可以建議縣市給予的支持會編製哪樣才能促成支援工做得更落實,更有效長久。
A1建議盤點縣市內的資源,一、二級是否普及,輔導團的人力和行政資源多少,以現有資源和法規財政各方條件,輔導團適合提供甚麼?如果輔導團是兼任,不宜對兼任人員期許過高,盤點之後,再根據貴府比較可以提供的資源去規劃你們所需要的。服務系統的規劃應該像特教一樣,應該從起點和目標之間去思考,並考慮可用的行政、人力資源去規劃。不要老是規劃的讓自己挫折和抱怨。根據特教學會的處理守則,我們建議縣市政府應該從縣市政府常見的問題去思考初級的普及與品質,小三角的初級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凡事從所屬轄區的特教資源的起點和當地的需求開始。有目標和理想很好,但忽略初級預防,一直追三級,容易曇花一現。一個服務系統跟水土保持一樣,需要評估和從最需要的、最根本的做起,也需要長期的滾動修正。台北市走了20年才有今天的制度。台北市的輔導團不做行為專業支援服務。
Q2有關特殊教育學會研發一套正向行為支持針對特殊教育學生情緒行為問題處理守則,如何取得?
A2建議到特殊教育學會的網站,選"特殊教育學生情緒行為問題處理守則區"內有很多說明和表格如果需要更多方法和理念可以參考心理出版社出版的"特殊教育學生正向行為支持",這本書就是工作團隊為守則寫的手冊。有讀者認為我們的書寫得很清楚,但這些技術和方法如果沒有層級系統的規劃,讓每個人都需要學所有的,那麼將也難滿足實際需求。
Q3在做IFBP現場諮詢時,因為學校帶來的個案資料可能完整性不一,且參與人員少(1名申請者+1名相關人員),要如何確保諮詢的品質,以及返校後的執行效益?
A3-1個別化功能本位行為介入方案的執行需要確定老師知道準備甚麼,尤其是諮詢時,也需要先建立共識,所以,貴縣市是否提供教師足夠的訓練,讓受諮詢者知道該準備甚麼。當我們認為受諮詢者準備資料不完整,可能反映出知識不對等,或是受諮詢者當時的狀態,受諮詢者和諮詢者對於準備資料這件事看法不同,就像學生以為寫好了,而老師認為沒有認真寫,一樣的不對等。
A3-2諮詢品質建立對受諮詢者的評估,必須提供受諮詢者適性的支持,具體可行的目標和有共識的步驟和任務,不適性的諮詢可能難以達到目標。學生的行為和教室情境是千變萬化的,諮詢者是否能讓受諮詢者有足夠的方法和理念去建立合作的共識,共同達成諮詢的目標?!應該是諮詢品質的關鍵。
A3-3外部的諮詢服務定位是給予支援,而不是去替代校內的教育服務角色功能。當然,諮詢者對受諮詢對象進行評估,決定出合適的目標,確實是進行諮詢服務挑戰及需要學習的地方。諮詢表面上看起來好像給建議,但其實執行的不只是給建議,評估受諮詢者的狀況和需求,適性的支持受諮詢者在工作中成長。
Q4當天的講師瑞蓉老師提及督導在專支工作中佔用很高的比例,內部督導上也算是督導的服務量(內容)嗎?可否簡述內部督導的運作?另外,在標準作業流程中,會考量什麼要素來決定個案是屬於諮詢、直接服務及間接服務?
A4-1工作督導或稱專業督導,對於很多助人工作者都重視督導的工作,工作督導和行政督導不同,前者以專業品質的督導,行政督導以團隊運作之相關行政工作為主。剛開始東區依賴外在督導,但後來有督導之後,可以由內部督導提供密度較高的督導,對於建立在團體或組織工作之目標,至於督導的目標和行政預期都是慢慢演化出來的, 督導訓練被期許的角色,每個單位應該不同,東區成立約六年之後才開始有內部督導。
A4-2督導可能有專業品質監控、組織經營、與人員成長等多樣的功能,每個組織在人力資源與配置上的狀況不一樣。建議就各縣市資源的可及性,回到督導的功能與目標,做出適合自己的設計。候案與分流的機制亦同。在開始的階段,檢視地方待解決的問題、急迫性、資源多寡後尋找共識,並連結可以輔導縣市的專業資源,可能是更為重要的。
問題所提到的諮詢個案決定、間接或直接個案的決定標準都是在團體督導透過已有的個案經驗討論之後做決定的,如果不能決定可以在定期外部專業督導提出來討論。所有的專業工作都應該有標準流程和標準,尤其是專支教師單槍匹馬出去工作,沒有這些標準出了問題很難解決,也很難檢驗品質。最重要的是很難說服外界自己的工作是甚麼,標準讓我們不會離開理論和實證方法。
A4-3督導責任和壓力很大,所以最好有受過專業的訓練,心理師或社工師的督導都需要受過特別的訓練。內部督導也需要接受專業督導,瑞蓉和惠馨在他們督導的成長歷程都有定期的接受專業督導,當然有些縣市不以為然。感謝台北市教育局願意花錢讓他們接受督導。
Q5若想要了解細節的專支內部培訓或督導運作方式、接案結案標準…等細節,相關標準的資料可以有參考的資料嗎?
A5-1縣市對對於行為支援制度的好奇,也許希望複製,各縣市能關注是好事。但是忽略複製的重點應該在原則,而非型式。如演講所提,各縣市應先先了解自己的"起點"、可得的資源和特教的發展目標,盡量規劃能力可及的目標,且能分階段發展,這會比複製別人已經發展20年的制度,來得適切,但以數據和各自的需求去規劃20年的發展之歷程,應該會需要有更多的增能和外在專業的協助。
A5-1專支主要的訓練就是第三級的功能本位評量,與功能本位介入,但因為是校外支援,所以生態系統評估和諮詢合作的能力也很重要,前面二者如特教學會研發的第二、三級的知能,訓練依據需求有多種方式進行,常結合給特教教師的專業培訓,都採小班制和帶職實習的模式訓練。每個專支的專業成長訓練課程都以個別表現和工作需求而調整,專支團隊會因不同個案類型辦理不同專業成長課程,所以培訓和內部運作都以數據為本、滾動式修正,每學期做評估報告,每學年固定接受專業督導檢討,唯有滾動式才能貼近學校現場的需求。相關資料可以洽東區特教資源中心或上述報導的文章。
A5-2專支教師所有訓練都取自有關PBS的教科書和很多文獻都有,重點不在技術和培訓,可能是運作制度和持續滾動修正。類似的訓練特教學會在研發守則之際曾在北中南區試辦過種子教師系列研習。國教署在高中階段教師也辦過。
Q6老師剛剛有提到,從數據看到明年工作的方向,請問老師所謂的數據資料是如何蒐集?
A6-1行為學派本來就會重視數據,根據數據做決定。所以不管做個案或做決策,都是根據目標收集資料,每年從工作報告看到問題和資料,就可以找到方向,當然收集資料和解釋資料也是一種專業訓練,就像IEP一樣,如何根據學生在去年的IEP表現情形去調整,如果有好的資料收集和工作報告,請具有專業知識的督導,可以提醒你們方向,所以定期外在督導很重要。專業支援工作就像疫調一樣,不懂的人看資料也像看熱鬧一樣,具專業知識的人可以由資料看出問題或可能的調整方向。畢竟縣市或區域整個系統層級的資料,需要較多專業的知能,尤其是要長期發展的,更需要資料引導方向。幾次督導中華隊,可能就可以知道如何收集資料和分析解釋了。
A6-2好的報告就可以轉換成重要的數據,把每個個案報告每年彙整成資料,就可以分析。如前述所言專業工作要有基本流程和標準,依據工作目標把標準和與目標相關的資料轉成數據,每學期統計數據,就是資料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