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行為問題二級介入實例分享-CICO介入策略
作者:王恒晟 日期:2021年1月22日 原文連結:https://reurl.cc/E17MKa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
去年七月研究所在慧婷老師的正向行為支持專題,上了HANK教授所講授的MTSS的多層次介入系統,其中介紹了一位二級的介入策略讓我好奇,他的名字是CICO (The Check In-Check Out),後來在Comparing a Behavioral Check-In Check-Out (CICO) Intervention to Standard Practice in an Urban Middle School Setting Using an Experimental Group Design該篇英文文獻中,比較一般二級介入(諮商晤談)與CICO介入策略比較,雖然該文獻樣本只有42人,主要對象為5-8年級(國小高年級至國中),但研究結果顯示CICO的方法實施較一般二級介入容易執行,且比一般二級介入更能夠減少學生的問題行為,引起我濃厚的興趣,由於在108-2學期中接了一位有拒學傾向,被要求之下情緒很容易爆炸的AS,花了大量時間在進行晤談與溝通,化解AS的情緒跟增加上學的誘因。好奇CICO是否如文獻所示如此成效,所以決定在109-1學年度測試看看,由文獻可知,CICO介入的成效除了每日流程確實執行,另外兩個關鍵因素就是每日檢核者的選擇以及增強物的設定,因為學校裡AS比較熟悉就是自己,所以先由自己做檢核者,並設定不同的增強物(銷過、換一節玩手機),並每周進行調整以及簽立新約,逐步修正。
由於學生在開學前兩周相當不穩定,開學頭兩天直接請假不敢來學校,後來在學生來了學校後,開始討論相關行為契約,並設定目標行為,並以學生喜愛的傳說對決遊戲為包裝,每日任務主要目標為生活常規的建立(如出席、準時、秩序、手機控管),聖典任務主要在學習適應(如相關文件繳交、請假、作業的檢核)主要讓學生能穩定到校以及增進學習。
一開始入班簽到表還只是陽春讓任課老師簽到,讓AS先習慣流程,每天八點第一節上課前確認今天有什麼目標,第七節下課進行檢核並給予回饋,學生在回到家需將該檢核結果給媽媽簽名。在執行了一次段考後,又重新省視了一下CICO的流程,發現沒有回原班上課的回饋,開始在上課任課老師簽到加入評分系統,將任課老師也納入檢核系統,讓AS知道自己上課表現的回饋感,上課的評分也從許多1-3分,後期進步到都平均有3分以上。
主要介入的目標,讓學生可以穩定就學跟回班的數據(詳細數據可看照片),因為108-2是學期中接手,故去除段考等非一整天上課天數,以總節數除天數計算平均,原本平均每日入班節數4.81,從109-1也提昇到5.95,未到校請假節數也從每日0.53下降到0.46,目前執行下來的主觀感覺,CICO在這個案上確實可以用更少的時間,達到原本大量晤談引導及行為教導的效果。
實施前,學生一直無法在三日內辦理完請假手續(過去最高紀錄拖了三周才辦完),到110年1月睡過頭的請假手續,已經可以在學校規範的三日內辦完。並且課堂出席簽到表從每周至少遺失1次,變成大概1月遺失一次,原本108-2結業式就是不想來學校,留了一箱上課用品及教科書在輔導室,但109-1願意出席並回班上協助打掃,也清理在輔導室一學期的書籍及用品,只是還遺留少數沒注意到的課本。在教師花費時間成本上,也確實降低跟學生晤談的時間,之前平均一天晤談一節,有時候甚至要三節課,這學期到後期晤談已經變成兩周一節的頻率,學生的情緒也愈來愈穩定,也會主動提出修改約定或是增加增強物。
期末有些任課老師也回饋,這個檢核也可以讓學生負起責任,因為學生從以前開始多數作業都不繳交,所以很難從作業來塑造學生的責任心,也因為缺交作業警告紀錄不斷,並且說學生比起一年或是二年前,不管是課堂的干擾行為,同儕相處,上課表現都有明顯進步。
如同慧婷老師說的,在出國唸了行為主義發現自己根本不懂行為主義。我還沒上正向行為專題也覺得行為主義應該是重度或是學前、國小在使用的概念,功能性行為評量有一些關聯,但多數的高中職不太適合使用行為主義。後來發現雖然古典行為主義概念是刺激與反映的聯結,但背後核心概念都是改善學生週遭的生態系統,如家庭關係、師生關係、人際關係等處理都視為介入的一部份,藉由改善生態系統(環境)來協助學生,並讓學生有良好的回饋促進正向循環,所以這也是為什麼CICO說檢核者的選擇很重要,如果今天學生對檢核者是帶有嫌惡刺激的聯結,要協助引導效果也就事倍功半。所以高中職典型常見的及格分數調整、作業減量、入班宣導,核心的概念皆為改造生態(環境)。像迺超老師在講授自閉症專題也提到同樣的概念,說他以前主要介入學生,現在也會選擇支持家長,真心推薦大家來唸師大研究所,也分享推薦給有需求並感興趣使用的人。
我這次實施流程如下:
1.流程:8點第一節上課前跟學生確認今日目標,讓學生拿簽到表上課並請任課老師評分,第七節下課與學生確認今日表現,並給予回饋,學生再拿回去給家長簽名。
2.本次使用工具:行為契約,一周修一次、簽到表(任課老師評分),範例如照片。
3.學生其他接受服務:固定一周認輔晤談、每周一節社會技巧課,表現良好可以於第八節提早五分鐘去搭車。
備註:
最後提供之前正向行為支持專題期末報告(志穎及妙宜共同心血結晶QQ)整理CICO內容供大家參考。
CICO概念:為融合情境中的次級預防工作,在透過目標學生定期聯繫,讓學校人員提供頻繁的反饋及對行為進度的監控,讓教師不需要耗費大量的心力與時間改善具有情緒行為或高危險群學生的行為表現。
CICO實施步驟
1.check in:在一開始時(如每天到校時),學生須與輔導教師進行簡短(五分鐘以內)的口頭討論、確定欲達成的具體合適行為目標。
2.班級導師在固定時間(如每節課)給予簡明扼要的評分方式和回饋。
3.check out:在該計畫結束時(如每天放學時間),由輔導教師給予口頭以及簡短書面回饋。
4.最後,學生再將該紀錄表提供家長(或法定代理人)簽名,持續給予學生適度的正向鼓勵,以強化其正向行為的維持
CICO流程
1.規劃階段:為個案進行行為觀察後,定義個案適當目標行為,並設計檢核表及選擇適當的檢核者。
2.執行階段:個案早上進行CHECK-IN,與檢核者確認今日目標,並在放學前跟檢核前CHECK OUT,與檢核者回饋目標是否有達成,檢核者視完成狀況給予正向回饋,個案並將檢核表拿回家與家長進行另一個循環檢核。
3.定期追蹤:教師們視CICO執行紀錄與狀況,固定開會討論並修正目標、增強物或是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