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Jan 22nd-Jan 26th , 2024
地點 高雄高工
第一天早上
講解我的學習歷程
和技專學生學習連結
分辨自主學習與專題實作
提供文件
計劃表
請學生先將文件名稱改為自己的名字
讓學生書寫
透過表單蒐集可能的主題
解釋各項目意義
觀察,五個項目僅是參考
和舊經驗連結
對觀察的現象產生的疑惑
我可以做些什麼
學生書寫完後一起檢視
列出寫得比較不錯的學生狀況供其他學生參考
需要調整部分
再寫一次(應該要再來一次)
將表單內容分享出來-或是請學生直接寫在google文件
參考別人的範例形成主題
進去看各種範例
找到一個喜歡的題目,稍微看一下,看看他們是如何做自主學習的
可以搭配Rubrics表格觀看,並且討論
也可以找到其他技高部分專業的題目
這個可以留比較長的時間
應用AI找出主題
基本應用介紹
註冊
手機也一起
試著追問
可以詢問跟自己主題有關的內容
我想做OO主題可以給我一些建議嗎?
更換服務不同機器人
使用自己撰寫的內容+老師提供的簡報
形成動機
寫上
形成主題
寫上
形成關鍵字
形成目標
目標中加入條件
RunDown 動機->主題->關鍵字->可以做些什麼
目標應該要具體、可衡量.....
根據這些原則檢視自己的目標缺了什麼
我想做的主題,我所設定的目標,根據 SMART原則幫我檢視我的目標缺乏...
學生可以跟其他學生分享內容
我的主題是
我的動機是
對於這個主題我的困惑是
我可以為困惑做些什麼
讓學生彼此討論
每組要有不同性別
不同主題
各組發表
第一天下午(English)
Review and preview: Chris opened the afternoon session by reviewing the morning session and explaining the procedures to the students.
Ice-breaking activity: Nancy invited each of the students to briefly introduce themselves by saying ”who/what/why” in their introductions. Chris reminded them to take notes. In between their introductions, they had several 5-second games, such as “What fruit is yellow?” to encourage them to think and talk in English.
Group activity: Based on their notes, the students need to form groups of three based on their understandings of each other. Members of the same group must be different schools, genders, and topics. In their groups, they need to ask questions and learn about each other. The purpose is to create cross-disciplinary interaction.
Group presentation: the students talk about what they know about each other.
Individual research on their own topics. Discussion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teachers.
第二天早上
抓一下簡報內提到的內容(主題部分)
提醒簡報用法
檢視點
順便複習昨天做過的東西
用兩個機器人讓學生深入主題 10mins**(還可以修改一下自己的目標)
後退提問 (輸入主題,更加確認自己的主題訂得適不適當-具體)
AI老師(輸入主題、問他自己的目標適合嗎?如果要符合具體可衡量的原則)
更認識主題
修改你的目標
資料的應用要知道用在哪裡 怎麼用(你查的資料要善用)
查資料更了解主題,更能寫出具體目標
資料庫
使用之前生出的關鍵字
資料庫查不到資料的
網頁
Glasp
社群
串流媒體
將資料匯集在雲端硬碟
Xmind 組織
介紹辦證
手機觀看
辨識
資料庫應用
英語學習資源
另外的一些心得
早上吃早餐的時候,我順道看了一下我的RSS,因為裡面的內容都是我有興趣,自行去訂閱的,所以訊息讀來格外令人感到興奮。也讓我聯想起這幾天的技高營隊,我很堅持一定要帶學生學會數位資源。最少在技高層面來講會有一些收穫
擴大閱讀量-閱讀量不夠很難做有質量的輸出
理解趨勢脈動-這次學生主要來自電機電子群,如果學生可以多閱讀一些涉外相關知識,應該有助於他們發現專題研究主題,也可以連接趨勢脈動。對於一般學生來講,300多種雜誌總有適合的一本,不然一些專題導向式的雜誌也很好,讓學生可以藉由閱讀增加閱歷。
知道可以透過數位資源解決不足-從數位閱讀開始,接著可以再進入Moocs、OCW、RSS的應用,為自己的學習奠基,也可以打造自己的閱讀來源。可以做到這樣的話,可以避免將教師當作自己的天花板,也可以減少被實體學習資源困住的窘境。不過後面兩項因為營隊時間不夠,沒有辦法處理真的很可惜。下次有機會再來幫學生增能。
說明canva的加入網址
解說要填入的內容
第二天下午(English)
1. Review and preview: Chris opened the afternoon session by reviewing the morning session and explaining the procedures to the students.
2. Presentation rubric-1: Nancy introduced the first 4 categories of poster display, presentation organization, voice, and eye contact. Students get into groups of three. They need to from different schools.
3. Presentation rubric-2: in the groups, students practice marking by watching some video clips of 自主學習發表.
4. Presentation rubric-3: in the groups, students discuss what they’d like to have as the fifth category on the rubric: rate of speech, complexity/wordiness, confidence, humor, props, relevance, interaction with the audience, expression ability, and body language. After the voting process, “confidence” was favored.
5. Individual research: the students used tools and resources such as Xmind, Hyread, Glasp, Google Keep, Prinfriendly, etc to work on their own topics and revise their 18-week plan. Discussion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teachers.
第三天上課
複習昨天上過的資料
釐清為何要學查閱資料、電子書與電子雜誌的應用,還有Rubric的必要性
教導未完成的資料庫教導,並且帶領閱讀文獻
請學生查閱文獻、網頁、社群媒體、串流媒體,並且將資料集中在Google 雲端硬碟
教導Xmind工具
以後可以先TRY DEMO
實際做註冊以及練習實作
將資料整理成圖
圖的整理是因為
組織資料
知道資料可以彙整在哪裡即將用在哪裡
協助學生更理解資料,深入議題(小題大作)
協助自己擴散思考與聚歛
重新思考主題是否要調整
回到18週的規劃
你目前做了些什麼,如果要達成你的目標,你還要做些什麼?
用OGSM架構下去思考
最少要先想出總目標
切割階段目標
策略
衡量標準
Canva應用
字越少越好(口頭報告用)
星期三下午,直接給比較多的時間去
第三天下午(English)
Individual research: based on their research and Xmind works, they revise their 18-week plan and start designing their research posters. Discussion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teachers.
To encourage them to have more eye contact with the audience, there’s a 30-word limit for their poster.
第四天上課
複習及定位(目前做到哪個階段,自我檢視)
跟學生討論Canva的製作
說明簡報內容
下午報告
實際到會議室
學生繳交海報時請改成英語名字
搭配Nancy製作轉盤
報告時請收掉手機與筆電並且停止討論
每人3分鐘
一人計時
外師坐學生對面
我負責操作簡報
學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