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S Page
蛋白質電泳(SDS Page)常用於生物化學、鑑識科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
什麼是蛋白質電泳?
發展歷程:
1900年代初期無法分離巨分子 為了分離與純化物質
當時使用溶液方式進行電泳,容易被擴散現象影響
之後使用濾紙方式進行電泳,會因為摩擦力太大而失去原有的活性
改使用半固態的膠體來進行電泳
1948年 Arne Tiselius分離出血清蛋白得到諾貝爾生醫獎
原理:
產生電場:使陰離子往陰極移動,陽離子往陽極移動
透過不同分子移動速度不同來分析不同分子
而這之中最重要的關鍵是:
移動率與分子量成反比
分子量較大的蛋白質移動的較慢 位於膠的上方
分子量較小的蛋白質移動的較快 位於膠的下方
蛋白質電泳與色素電泳的差異
操作難度
蛋白質電泳的膠體跟色素電泳的膠體不一樣
蛋白質電泳有著上膠與下膠的差異
凝結的速度也更加緩慢,需加入催化劑及其他藥劑以加速其反應。
偵測的項目
色素電泳通常用於分離或檢測小分子化合物和色素
而蛋白質電泳則僅用於檢測蛋白質。
分離原理
因為蛋白質具有立體的結構
所以要考慮的變因遠多於色素電泳。
電泳槽的擺放方式
常見的色素電泳的電泳槽是水平放置於桌面
而蛋白質電泳則多垂直於桌面,造成此原因有很多理由,但經過許多研究指出,以垂直擺放才能有最精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