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Publications
文化翻譯與文本脈絡 :晚明以降的中國、日本與西方
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Textual Context: China, Japan, and West since the Late Ming
彭小妍 主編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3.7
本書稿為中研院主題研究先導計畫「文化翻譯與文本脈絡―晚明以降的中國、日本與西方」的研究成果。
翻譯研究起始於一九七〇年代的英國,以歐洲各文學間的翻譯為研究對象。巴斯奈特 (Susan Bassnett) 的《翻譯研究》(1980),是為此新興學科命名之作。她與勒費維爾 (André Lefevere) 合編的《翻譯,歷史與文化》(1990) ,認為翻譯操作的單位,不是詞彙或文本,而是文化。這是翻譯研究演變為文化研究的關鍵,也有學者認為翻譯研究從此走向了後殖民研究之路。勒費維爾所著的《翻譯,重寫與文名的操弄》 (1992) 影響深遠 ,他指出翻譯事實上是一種重寫,必須置於譯文的文化脈絡及政治體制中閱讀。美國學者維努提 (Lauwrence Venuti) 的兩本著作,《譯者的消失:翻譯史探究》(1995) 及《翻譯的醜聞:論差異的倫理》(1998) ,出版後不旋踵即成為翻譯理論的經典之作。他批判英美出版的翻譯作品,以流利可讀為標準,以致於泯滅了原著文化的差異性,譯文反映的完全是本地文化的價值觀,結果造成本地文化愈趨排外封閉,導致譯者也隱身不見了。他指出翻譯的兩種策略:一是歸化的 (domesticating) ,一是異化的 (foreignizing) ,並主張應從事異化翻譯,因為它強調原著的差異性,能將原著的異文化特色帶入本地,可豐富譯文的語言與文化。值得注意的是,一九九○年代中期由於奠基於美國的日本及中國文學研究者如酒井直樹及劉禾的加入,將東亞現代性與翻譯的關連帶入翻譯研究的視野,引起國際學界矚目,從此翻譯研究成為東西比較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環。
本書所關注的議題,正是一九九〇年代翻譯研究演變為文化研究及後殖民研究以來,所衍生的問題意識。我們透過翻譯研究探討晚明以降中國與日本、西方的三角關係,認為文化翻譯與文本脈絡兩者必須並重。就文化翻譯的概念而言,我們認同巴斯奈特與勒費維爾的主張,認為翻譯不只牽涉到詞彙及文本,而是詞彙及文本背後的文化問題。我們所謂的文化脈絡,當然牽涉到所有人文世界中的體制運作,包括政治體制的運作在內。然而,如何探討兩個文化接觸時原生文化及在地文化所發生的轉化及變異?基本的方法,還是必須透過詞彙、概念及文本的發生、傳遞與接受,來理解它們所透露的文化訊息,如何由原生文化進入在地文化後產生蛻變,進而改變、甚至形塑了在地文化。如同巴斯奈特與勒費維爾所主張:翻譯的主要功能是它形塑(文化、語言、體制等)的力量 (the central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as a shaping force)。要理解翻譯如何型塑在地文化,我們不能忽略詞彙、概念及文本於原生文化發生時、於在地文化傳播及接受時的來龍去脈,唯有如此才能讓我們理解它們進入本地文化後所產生的轉化及變異。因此,我們強調文化翻譯與文本脈絡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本書目次
導言 /彭小妍
一、翻譯的文化政治與體制
1. 林紓與哈葛德──翻譯的文化政治 /李歐梵
2. 走向翻譯之路──北洋水師學堂時期的嚴復 /黃克武
3. 瞿秋白──翻譯理論與語言共同體:尋找一個「中國讀者」 /費南 (Florent Villard)
4. 細讀《傅雷家書》──文化脈絡,國家領導權,與譯者的困境 /傅朗 (Nicolai Volland)
5. 冷戰時代的美國文學中譯──今日世界出版社之文學翻譯與文化政治 /單德興
二、翻譯的語言與知識建構
6. 西秦飲渭水,東洛薦河圖──我所知道的「龍」字歐譯的始末 /李奭學
7. 「心的治理」與生理化倫理主體──以《東方雜誌》杜亞泉之論述為例 /劉紀蕙
8. 「人生觀」的翻譯與歐亞後啓蒙論述 /彭小妍
三、歸化翻譯與改寫──原著與譯本
9. 歸化翻譯的界限──以林紓《伊索寓言》譯本為例 /韓嵩文 (Michael Hill)
10. 《天演論》原著文本的來歷及相關問題 /王道還
11. 福爾摩斯在臺灣──日治時期偵探敍事中「翻譯改寫」模式對經典的臨摹與變造 /呂淳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