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細胞胞器螢光影像
Live Cell Imaging
Live Cell Imaging
當今生物學中,使用活細胞胞器螢光影像技術是研究細胞內部結構和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這種技術通常涉及將細胞轉染或者轉染到細胞中的螢光標記物,這些標記物會與特定的胞器或分子結合,從而使這些結構在顯微鏡下可見。
細胞培養和轉染
選擇適當螢光標記物
影像條件設置
觀察影像和分析
藍色的胞器是高基氏體
綠色的胞器是粒線體
紅色的胞器是內質網
右下角的三種胞器的合成影片
透過時間與參數設定拍攝環繞影片
經過適間隔十秒的連續拍攝,可觀察到胞器在細胞內會自行移動
其中以粒線體最為明顯,我們推測因為粒線體源自於原核生物(內共生假說)
所以粒線體會出現如同細菌般的移動。
第一天下午的課,是由林玉俊教授來帶我們觀察活細胞裡的胞器,胞器對於我們來說一直是既熟悉又陌生,雖然我們都有在生物課本上學習過胞器,亦時常用複式顯微鏡觀察完整的細胞,但其實我們看不到裡面的胞器,因為胞器都是透明的,而解決這個難題的解方便是使用螢光蛋白,我們可以在特定的胞器標記上螢光蛋白,再用特殊的顯微鏡觀察,便可以看到攝影後的胞器,因此在課程中,我們也有輪流進入實驗室觀察相機攝影後猴子腎小管上皮細胞之粒線體、內質網與高基氏體,之所以會選擇猴子的腎小管上皮細胞是因為牠細胞型態扁平,較適合用於觀察,在教授與助教的講解下,我了解到拍攝的原理以及其他操作知識,不過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我親眼看到顯微鏡下含有螢光蛋白的照片,我覺得最顯眼的莫過於藍色與紅色了!黃色則略遜一籌,對於這個問題,助教有提到可以調整曝光問題來解決,而隨後我們亦有看到一個細胞中各自的粒線體、內質網與高基氏體照片,本來單看各自的胞器我還沒有發現他們的差異,當我看到一整個細胞的照片時,我才發現原來細胞中的高基氏體是密密麻麻蠕動著的,這著實令我十分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