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蕾莎修女生平故事
德蕾莎修女,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成立了「Missionaries Of Charity」仁愛傳教會,又稱「傳濟會」。197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奬 (Nobel Peace Prize),她卻謙卑地說:「我是上帝手中的一枝鉛筆。」德蕾莎修女於1910年8月26日出生於奧斯曼帝國科索沃省的斯科普里(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的阿爾巴尼亞家庭。12歲時她立志當修女。19歲她進入修道院,被命名為「德蕾莎修女」,後來被派往印度。她18歲來到印度後就再也沒有離開。並於1951年獲得印度國籍。一個18歲的姑娘,自己都居無定所,而她每天做的事,就是推著小車在垃圾堆裡、水溝裡、教堂門口、公共建築的台階上,去揀回那些奄奄一息的病人、被遺棄的嬰孩、垂死的老人,然後到處去找吃的來餵他們、找藥給他們治病、求醫生來幫助他們.....。許多人親眼看見德蕾莎修女從水溝裡抱起被蛆吃掉一條腿的乞丐、看見她把額頭貼在瀕死的病人的臉上、看見她從狗的嘴裡搶下還在哭叫的嬰兒、看見她把愛滋病患者緊緊地摟在自己懷中,告訴他:耶穌愛你,祂在天上等你.....。
1952年夏,德蕾莎修女在加爾各答市政府所捐贈的印度教的伽黎神廟旁一間空房子,建立了世界知名的、而窮人得到善終的收容之家「垂死之家」,其中有快死的窮人因為修女們的細心照顧而起死回生。對這樣的人,除了給與適當的照料之外,還教給他們謀生的技能。到目前為止有數萬個沒有地方容身、被人遺棄的垂死病人,得到收容之家的修女、醫生、護士、義工的細心照顧,平靜安詳的、有尊嚴的離開人世,回歸天鄉。
1979年,德蕾莎修女獲頒諾貝爾和平奬。她身穿一件只值一美元的印度紗麗走上了領奬台。不論是和總統會面還是服侍窮人,她都穿著這件衣服,她沒有別的衣服。台下坐著的是珠光寶氣、身份顯赫的 貴人,她視而不見,她的眼中只有窮人。台下立刻鴉雀無聲。「這個榮譽,我個人不配,我是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窮人、病人和孤獨的人來領獎的,因為我相信,你們願意藉著頒獎給我,而承認窮人也有尊嚴。」德蕾莎修女這樣說。以窮人的名義領獎,是因為她一生都以窮人的名義活著。當她知道諾貝爾獎頒獎大會的宴席要花7000美金時,她懇求大會主席取消宴席;她說:「你們用這些錢只宴請135人,而這筆錢可以讓15000人吃一天。」宴會取消,修女拿到這筆錢,同時還拿到40萬瑞幣的捐款;那個被所有人仰慕的諾貝爾獎牌也被她賣掉了,所得售款連同奬金全部獻給了窮人。對她來說,那些獎牌如果不變成錢為窮人服務就一錢不值。就像她所言:「我很高興貧窮的人受到應有的注意。希望大家都能更瞭解他們,也幫助他們。」把全部的奬金,都用於救濟貧苦病弱者的事業中,天下有幾人?
從1928年德蕾莎修女隻身到印度,到1980年,她的同工超過了13.9萬,分布於全世界。她的同工沒有任何待遇,連證件都沒有,他們不需要這些東西,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犧牲和奉獻。她創建的仁愛傳教會有4億多美金的資產。但是,她一生卻堅守貧困,她住的地方只有兩樣電器:電燈和電話而已;她的全部財產是一尊耶穌像、3套衣服和一雙涼鞋。她努力要使自己成為窮人,為了服務最窮的人,她的修士、修女們都要把自己變成窮人,只有如此,被他們服務的窮人才會感到尊嚴。在她看來,給與愛和尊嚴比給與食物和衣服更為重要。
她在全世界的127個國家有600多個分支機構,她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率在全世界發展慈善機構,僅在1960年一年內,她就在印度建起了26所收容中心和兒童之家。她的辦公室只有一張桌子,把椅子,她接待全世界的來訪者總是在她的工作崗位上:平民窟、棄嬰院、臨終醫院、麻風病院、收容院、愛滋病收容所……在她那𥚃服務的有銀行家、大企業家、政治家、大學生、演員、模特、富家小姐、美國加州州長......。而她的總部也只有兩位修女和一台老式打字機。台灣大學校長李家同也千里迢迢去了那裡,做了他一輩子沒有做過的事情:洗碗、給病人穿衣服、餵水餵飯、洗衣服、送藥、搬運屍體…之後,他寫道: 「現在我才知道,我一直在躲避著人類的真正窮困和不幸,其實我從來没有真正愛過。」
後來南斯拉夫爆發科索沃內戰,德蕾莎去問負責戰爭的指揮官,提到戰區裡的婦女和兒童都逃不出來,指揮官跟她這樣講:「修女啊,我想停火,對方不停啊,沒有辦法。」 德蕾莎說:「那麼·,只好我去了! 」德蕾莎走進戰區,雙方一聽說德蕾莎修女在戰區,雙方立刻停火,當她把戰區裡的婦女兒童帶出來後,兩邊又打起來了。這個消息後來傳到了聯合國。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聽到這則消息讚嘆道:「這件事連我也做不到;之前,聯合國曾調停了好幾次,南斯拉夫的內戰始終沒有停火,德蕾莎走進去之後雙方卻能立刻自動停火,可見德蕾莎的人格魅力。」
德蕾莎修女1997因心臟病在印度去世,享年八十七歲,她的去世,被印度人視作「失去了母親」。她的祖國塞爾維亞還曾提出強烈要求,希望她能回國歸葬。印度總理說:「她是少有的慈悲天使,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徵;她抹去了千千萬萬人苦難的眼淚,她給印度帶來了巨大 的榮譽。」印度為蕾莎修女舉行了國葬。出殯時,她身上覆蓋的是印度國旗,就在她的遺體被12個印度人抬起來時,在場的印度人全部下跪,包括當時的印度總理。遺體抬過大街時,大街兩旁大樓上的印人全下樓來,跪在地上,向這位愛的天使達最高的敬意。
德蕾莎修女把一切獻給了窮人、病人、孤兒、孤獨者、無家可歸者和垂死臨終者;她從十八歲起,直到八十七歲去世,從來不為自己、而是為受苦受難的人活著。她說過一句名言:『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有時你需要做的只是握住他的手,給他一個微笑,聽聽他說的話,這就夠了。』
德蕾莎修女對自己的定義是:「血統上,我是阿爾巴尼亞人;國籍上,我是印度人,信仰上我是天主教修女。而,根據我的定義,我是屬於世界。」這真是很令人感動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