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控制相關研究

車輛控制系統

        車輛在高速過彎或緊急避障時,常會失控打滑造成偏轉,危及駕駛者及其他用路人安全。車輛控制系統藉由車上感測器獲得車身運動狀態,並主動地調整輪胎轉向角、剎車與引擎轉矩,使車身保持穩定以提高行車安全性。常見的車輛控制系統包括防鎖死剎車系統 (anti-lock braking system, ABS)、電子車身穩定系統 (electronics stability control, ESC)、循跡控制系統 (traction control system, TCS) 等等。此外,車輛控制系統亦可協助駕駛人在正常狀況下的車輛操作,減輕駕駛人負擔。例如適應巡航控制系統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ACC) 與現在愈來愈多車輛配備的自動駕駛系統等等。

        為增進行車安全,提高車輛操控性,本實驗室開發了階層式車輛控制架構,如圖1所示。首先根據駕駛者的命令,如方向盤轉角、油門或剎車踏板角度等,以及車輛的預期行進軌跡產生車體質心縱向 (longitudinal) 與側向 (lateral) 的參考位置或速度,以及參考橫擺角速度 (yaw rate),然後上層控制器 (upper controller) 計算跟隨參考軌跡所需的車身縱向力 (X) 、側向力 (Y) 與橫擺力矩 (M),將其交由最佳化輪胎力量分配演算法計算每個輪胎所應提供的縱向力與側向力。最佳化輪胎力量分配演算法根據車輛的驅動 (前輪/後輪/四輪驅動) 與轉向 (前輪/四輪轉向) 模式決定輪胎力量分配方式。又因為輪胎力量受到正向力與路面摩擦係數影響,故使用輪胎力量與路面摩擦係數估測器獲得所需的資訊。當決定了每個輪胎應提供的力量後,下層控制器 (lower controller) 藉由改變輪胎力矩 (T) 與輪胎轉向角 (δ) 使實際輪胎力量追隨預期的輪胎力量。

        階層式控制器的優點包括

    (1) 上層控制器僅考慮車身動態,且車身縱向、側向與橫擺方向的運動分別由車身縱向力、側向力與橫擺力矩控制,故三個自由度的運動可獨立控制,大幅簡化控制器設計。

    (2) 車輛的任何操控動作,包括加減速與轉向,最終都需藉由輪胎與路面的摩擦力來達成。一旦輪胎打滑鎖死,即便增大引擎出力或輪胎轉向角,亦無法改變車輛運動。最佳化輪胎力量分配演算法的目的在於避免輪胎力量飽和,使車輛在極限操駕的情況下仍能保持穩定。

    (3) 下層控制器進行輪胎力量伺服控制,可精準地追隨輪胎力量分配的結果,使車身獲得上層控制器所需的力量與力矩。

以下將介紹本實驗室發展的輪胎縱向力控制路面摩擦係數估測以及在自製的四輪獨立驅動移動平台實驗驗證

圖1:階層式車輛控制系統架構

輪胎縱向力控制

       考慮一後輪驅動的車輛,使用本實驗室開發的縱向力控制器調節後輪輪胎轉矩以跟隨縱向力命令。以14個自由度的車輛模型模擬車輛運動,並假設僅使用後輪提供加速與剎車力量。模擬的駕駛情境如圖2所示,圖2包括車輛質心的側向位移,前輪轉向角、車輛質心側向加速度、預期車輛質心縱向速度與路面摩擦係數,其中前輪轉向角是由駕駛人模型根據預期車輛質心軌跡產生。圖2的駕駛情境可分為以下5個事件:

        在此模擬情境下,後輪縱向力的控制結果如圖3。圖3顯示左後輪與右後輪縱向力的實際值、估測值與預期值。觀察可知在事件I-IV中,縱向力的估測值與實際值均很接近預期值。在事件V時,因為路面摩擦係數過低,不足以提供所期望的縱向力,故出現較大誤差。但即使在此狀況下,車身仍能保持穩定不偏轉。各個事件穩態時的縱向力估測與追跡方均根 (root-mean-squared, RMS) 百分誤差顯示於圖4。

圖2:模擬駕駛情境: (a) 車輛質心的側向位移  (b)前輪轉向角 (由駕駛人模型產生)  (c) 車輛質心側向加速度  

(d) 預期的車輛質心縱向速度  (e) 路面摩擦係數

圖3:上排:左後輪與右後輪實際、估測與預期縱向力;下排:左後輪與右後輪縱向力的估測與追跡誤差

圖4:各事件穩態時的縱向力估測與追跡方均根 (root-mean-squared, RMS) 百分誤差

路面摩擦係數估測

        本實驗室利用專業車輛模擬軟體 CarSim 收集不同路面摩擦係數下車輛運動時的狀態,以查找表 (look-up table) 建構正規化(normalized)輪胎縱向力、滑差、路面摩擦係數與輪胎側滑之間的關係,其中輪胎縱向力先對其正向力正規化,故已將正向力的影響考慮在內。然而在實際實驗時,不可能如模擬般設定十餘種不同摩擦係數的路面進行資料收集,故本實驗室提出了投影法 (projection method),只需兩種路面摩擦係數的資料,即可建構涵蓋所有路面摩擦係數 (μ = 0~1) 的查找表。在線上估測時,根據車輛狀態反查查找表,找出對應的路面摩擦係數,經過平滑化等後處理程序,即可即時獲得路面摩擦係數。


本實驗室路面摩擦係數估測法的優點如下:

(1) 只需收集兩種不同路面摩擦係數的車輛運動狀態即可建構查找表。

(2) 估測時只需反查表格,計算量低。

(3) 可以獨立估測每個驅動輪的路面摩擦係數,故即使車身兩側路面摩擦係數不一時 (如slipt-μ 測試),亦可分別估測正確的路面摩擦係數。

 

      模擬驗證結果如下:假設車輛為後輪驅動,考慮兩種測試情境,測試A為直線加減速,其結果顯示於圖5。路面摩擦係數估測器於2秒後啟動,路面摩擦係數的變化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車身兩側的路面摩擦係數皆為0.8,第二階段兩側路面摩擦係數同時降為0.6,第三階段車身左側路面摩擦係數降為0.3,而右側路面摩擦係數降為0.45。圖5黑色虛線為實際路面摩擦係數,紅色點線為查找表之輸出,藍色實線為查找表輸出再經過平滑化後的結果,為估測器最終之輸出。模擬顯示本實驗室之路面摩擦係數估測法能夠有效地獨立估測出每個驅動輪的路面摩擦係數。

        測試B為在變換車道時估測路面摩擦係數,結果顯示於圖6。此情境分成兩階段,第一階段車身兩側路面摩擦係數皆為0.2,第二階段左側路面摩擦係數變為0.55,右側變為0.4。模擬顯示每個驅動輪的路面摩擦係數皆能有效地估測出。以上測試A與B每個階段估測器的穩態方均根相對誤差顯示於圖7,結果顯示若車身兩側路面摩擦係數相同,其穩態估測誤差在8%以內;當車身兩側路面摩擦係數不同時,其估測誤差小於16%。

圖5:直線加減速時的路面摩擦係數估測模擬驗證。黑色虛線為實際路面摩擦係數,紅色點線為查找表之輸出,

藍色實線為查找表輸出再經過平滑化後的結果,為估測器最終之輸出。

圖6:車道變換時的路面摩擦係數估測模擬驗證。黑色虛線為實際路面摩擦係數,紅色點線為查找表之輸出,

藍色實線為查找表輸出再經過平滑化後的結果,為估測器最終之輸出。

圖7:路面摩擦係數模擬驗證:各階段穩態的方均根相對估測誤差

移動平台實驗驗證

        本實驗室自製一四輪獨立驅動之移動平台如圖8,但無轉向機構,故以兩側輪胎縱向力量差異造成的橫擺力矩來轉向。實驗結果如影片1與影片2所示,平台的運動速度受場地限制而無法加速至最大值。

圖8:實驗室自製之四輪獨立驅動移動平台

影片1:車輛控制實驗結果1

影片2:車輛控制實驗結果2

AVIR Lab 2018

30010新竹市大學路1001號工程五館816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