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Lucuma nervosa A.DC
蛋黄果(又名獅頭果、蛋果、桃欖、仙桃等,海南的熱帶水果之一。
原產南美北部,屬山欖科半落葉小喬木熱帶果樹。果實球形,未熟時果綠色,成熟果黄綠色至橙黄色。果皮光滑,外果皮極薄,不易與果肉分離。中果皮肉質肥厚、柔軟、蛋黄色,含水量少,味甜,似煮熟的雞蛋黄,果肉要松軟才好吃。種子通常1至2粒,近圓形或橢圓形。果實12月成熟,采收後需要後熟4至7天方可食用。蛋黄果全部都供生食用,以果實大、飽滿、果皮橙黄、果肉柔軟,富香氣者爲佳。果實除生食外,可制果醬、冰奶油、飲料或果酒。蛋黄果含有豐富的磷、鐵、鈣、維生素C、胡蘿蔔素等營養物質及人體必須的十七種氨基酸,具有幫助消化、化痰、補腎、提神醒腦、活血強身、鎮靜止痛、減壓降脂等功效。
蛋黄果原產古巴和南美洲熱帶,主要分布於中南美洲、印度東北部、緬甸北部、越南、柬埔寨、泰國、中國南部。中國在20世紀30年代引入,50年代廣州始有栽培。我國廣東、廣西、雲南南部和海南有零星栽培。
蛋黄果植株高3至6米,爲小型喬木。樹體各部分均可分泌出白色乳汁。老熟枝條黄褐色,單葉互生,葉片紙質,長圓狀倒卵形,長10-30cm,寬4-10cm,先端鈍或漸尖,基部楔形,葉面葉脈明顯,葉背葉脈凸起,側脈6-12對,葉柄長1.5-4cm,兩面平滑有光澤。花較小,白色,1至4朵聚生於葉腋。花柄長2-3mm;萼5裂,裂片圓形至廣卵形,長2.5-3mm;花冠白色,長2.5-4.5mm;雄蕊多數;雌蕊花柱短,柱頭不明顯。果球形、桃形、長卵形或紡鎚形,未熟果爲綠色,含單寧多。成熟時爲橙黄色或橙紅色。果皮光滑,外果皮極薄,不易與果肉分離。中果皮肉質、肥厚、柔軟、蛋黄色,含水量少,味甜,似煮熟的雞蛋黄。種子通常1至2粒,有棱,側向略扁,種皮堅硬、褐色、具光澤。近圓形或橢圓形。果實12月成熟,采收後需要後熟4至7天方可食用。果實主要鮮食,也可制作果汁、果酒、果醬等。
蛋黄果喜溫暖多濕氣候,年均溫24-27.5℃適宜。能耐短期高溫及寒冷,40℃或1-2℃短時間植株不致受害。花期陰雨高溫嚴重落花,果熟期忌低溫,冬季低溫果實變硬,頗能耐旱,對土壤適應性強,以沙壤土生長最好。按果實形狀可分爲圓果形或卵圓形、桃果形和紡鎚形3個類型。用高空壓條、芽接及實生繁殖法均可。種子在播種前必須浸水一天,苗床要遮蔭保濕。以背北向南、陽光充足及風寒害小的地方爲宜,株距4-6m。
蛋黄果爲山欖科蛋黄果屬多年生常綠木本果樹,因果肉酷似煮熟的雞蛋黄而得名。我國海南、廣東、廣西、雲南、福建等熱帶地區都有種植。未熟果爲綠色,成熟時爲橙黄色或橙紅色。果皮光滑,外果皮極薄,不易與果肉分離。中果皮肉質、肥厚、柔軟、蛋黄色,含水量少,味甜,似煮熟的雞蛋黄。種子通常1至2粒,近圓形或橢圓形。果實12月成熟,采收後需要後熟4至7天方可食用。蛋黄果含有豐富的磷、鐵、鈣、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及人體必須的多種氨基酸,含水量67%至73%,可食率71.3%至78.6%。
每100g果肉:
蛋白質1.8g、脂肪0.4g、碳水化合物36.3毫克、纖維0.9毫克、胺基酸0.02毫克、果膠、灰粉0.9毫克、鈣22毫克、磷41毫克、胡蘿蔔素0.02毫克、140卡路里、維他命C 49毫克、維他命A 130微毫克、維他命B10.02毫克、維他命B20.02毫克、維他命B334毫克。
熱帶水果。果肉含糖29.1-30.5%,澱粉5.6-8.1%,粗脂肪1-1.14%,每100克果肉含維生素C24.3mg。樹姿美麗,適合作庭園栽培。 海南蛋黄果美容功效:蛋黄果含有豐富的磷、鐵、鈣、維生素C、類胡蘿蔔素等營養物質及人體必須的十七種氨基酸,具有幫助消化、化痰、補腎、提神醒腦、活血強身、鎮靜止痛、減壓降脂等功效。
樹姿美麗,適合作庭園栽培。蛋黄果是一種多年生的熱帶名貴水果,適宜沙質地和其他土壤質地栽種的優良特性二代母本果樹;該水果目前每公斤的市場價格在20至55元之間,是一種極富市場前景的果樹種植品種,同時也是解決農村水果種植業品種老化、市場價格低迷,促進農村農民增收的一條有效途徑。果實除生食外,可制果醬、冰奶油、飲料或果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