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執行情形說明:
舉辦親師座談會:每學期一次邀請家長到校座談,導師與家長分享民族教育課程實施的成果、課程規劃等,並記錄家長回饋,並作為未來民族教育規劃之參考。
與部落互動:
(1).村校聯合運動大會籌備:歷年來村校聯合運動大會皆由學校與社
區聯合舉辦,透過籌備會,雙方彼此分享辦理的理念,並透過傳]
統祭儀活動,讓民族教育精神深植部落每一位村民。
(2).本校歲時祭儀籌備會:本校舉辦歲時祭儀前皆會邀請部落耆老到
校召開籌備會,透拓耆老們的分享,能確保祭儀的正確性與在地
性。
(3).節期活動:本校依節期辦理相關活動,其中包含母親節、萬聖
節、聖誕節等,都會邀請孩子進到部落分享該節期的喜悅。
母親節:前往文健站透過合唱獻給長者們,並透過遊戲互動陪伴長者。
萬聖節:本校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部落大街小巷進行遊行,透過不給糖就搗蛋活動,讓孩子在能親近部落族人,並讓族人看到孩子多元學習發展。
聖誕節:透過送愛傳愛活動,關心部落長者,帶著孩子所作的綠豆湯,將愛心帶給長者們。
.邀請部落民族專業人才擔任課程講師:本校民族教育課程結合許多專業知識,其中包含文史脈絡、狩獵文化、山林植物、傳統工藝、在地經濟產物等,這些都需要部落人才進到學校協助課程發展,方能讓課程執行穩定。透過部落人才進到 學校授課,感受到學校推行民族教育課程完全是為了孩子成為不忘本的孩子們,因而達到部落與學校之結合。
1.本校辦理民族教育之創新
(1).辦理校際交流:吸取各校實施民族教育之經驗
透過與他校進行校際交流,分享並吸取實施民族教育的成功經驗和心路歷程。校際交流中了解他們在民族教育方面的課程設計、教學方法、評
估方式等。這不僅有助於提升我校的民族教育水準,還能促進學校之間的合作與互動,共同推動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2).民族文化從學校出發
隨著現代化的進程,部落中族人對於傳統文化知識逐漸薄弱,許多長者擔心下一代對自身文化的認識不足。為了加強泰雅民族文化的傳承,學
校希望成為民族文化學習出發點,經由學校教師與學生的努力,將民族文化氣息渲染部落裡。
(3).民族公開授課:
學校將定期舉辦民族公開授課,邀請部落家長和社區成員一同參與,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並學習到民族文化課程的精神。透過公開授課,讓家
長們能感受本校教師團隊對民族文化的熱忱,並體會孩子們在品德上的改變。
(4).舉辦歲時祭儀活動
學校將主動參與和組織部落內的重要傳統祭儀,如小米播種祭、收割季、入倉祭、守月期間等。這些祭儀不僅是文化的具體體現,還是族人凝
聚力的重要表現。學校會邀請部落家長共同參與,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文化的內涵和價值。透過祭儀的舉行,學生和家長不僅能學習到傳統儀
式的知識,還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精神和意義。
(5).民族教育成果展
學校每年將舉辦民族教育成果展,展示學生在民族文化學習中的成就。成果展可以包括手工藝品展示、傳統舞蹈表演、播放學生上課情形及孩
子回饋等多種形式。這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肯定,也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透過部落家長和社區入校參與,共同見證孩子們在文化學習中
的成長,增強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歸屬感。
(6).邀請部落專業人才擔任本校的文化授課教師:
部落專業人才不僅是傳統知識和技藝的重要傳承者,更是部落內部重要的教育力量。透過邀請這些專業人才擔任學校的文化授課教師,我們希
望能夠實現“部落人教部落人”的教育理念,讓文化傳承更加真實且有力。許多部落的傳統文化面臨著失傳的危機,通過讓部落專業人才進入學
校教授文化課程,我們希望能夠展現“自己的部落自己救”的決心和行動。
(7).結合部落資源:
與部落內的文化健康照顧站等機構合作,組織祖孫共學活動,讓學生和長者共同學習、互動。通過這些活動,促進跨世代之間的交流與理解,
讓學生從長者身上學到寶貴的生活智慧和文化知識,同時也增強了部落內部的凝聚力。
(8).教師以身作則,辦理「族語加一活動」
本校教師以身作則,辦理族語學習研習和參與認證考試,提升自己的族語能力。本校推動“族語加一”活動,努力挑戰族與升等認證,成為學生
的榜樣。另外鼓勵教師在教學中多使用族語課室用語,激發學生學習族語的興趣和動力,進而促進族語的傳承與發展。
(9).學習場域紀錄:
學校致力於紀錄民族教育學習場域地點,通過這些場域的精確定位和記錄,為未來的課程設計和發展提供重要參考。利用Google地圖精確定位
每一個民族教育學習場域地點。這些場域包括狩獵教室、山中植物教室等,並系統性地規劃和安排民族教育課程,使學生在不同的場域中學習
到豐富的文化知識。另外,在部落的上課場所,學校將設置標識教室牌,這些教室牌上將標示課程名稱、授課內容及相關資訊,並嵌入
Qrcode。學生、家長和訪客可以通過掃描QRcode,獲取關於該場域課程的所有信息。
2.學校辦理民族教育之省思:
(1).原住民籍教師認同自我,找到民族傳承價值
因過去原民教育的缺乏,加上過早進入山下生活,導致部分年輕教師在文化涵養方面有所不足。本校定期舉辦針對原住民議題的教師研習,讓
教師們深入了解原住民文化的歷史、價值和當代意義。在這些研習中,教師們學習到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並且能夠在教學中運用這些知識。
此外,通過與其他學校的校際交流,教師們有機會與來自不同部落的原住民籍教師進行對話和分享。在交流中,教師們看到許多認真的原住民
籍教師在部落中默默耕耘,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付出心血,這深深地影響了本校教師,使教師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身份和使命。在民族教育
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們有機會深入接觸和學習祖先的智慧與文化的嚴謹。他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文化的學習者。通過這種雙重角色的
轉換,教師們從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另外教師們在課堂上感受到學生對文化的熱情和投入,這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教學熱情和文
化使命感。
(2).數位資料保存的重要性
資料保存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本校深刻認識到課堂上任何一張照片、影片以及學生的作品等,都是民族教育的重要資產。這些資料成為未
來學校課程的修正方向與提供參考依據。為此,本校特別建置資料庫,實際保存課堂上所有的教學資料,方便教師上網檢視和利用。此外,部
落耆老們的授課與述說同樣是部落文化的重要資藏。這些寶貴的文化傳承資料,不僅能夠成為當前課堂上的重要教學媒材,也能在未來的教學
中繼續發揮作用。透過錄音、錄影等方式,詳細記錄耆老們的講授內容和文化故事,並將其納入學校的資料庫中保存,可以確保這些珍貴的文
化遺產不會隨時間流逝而消失。
(3).堅持走對的路,往「全民原教」邁進
走對的路前方總是充滿崎嶇和阻礙,但也正因為這些挑戰,在民族教育的路上變得更加堅定和有韌性。在主流社會中找回遺忘的文化回憶時,
我們經常面臨著無奈與衝撞,不僅是文化的式微,更有主流升學制度的壓力,甚至在族人心中,民族文化已經找不到任何價值。然而,感謝那
些在部落中默默耕耘的長者,他們不懈的努力成為我們堅持下去的力量。另外,我們不僅要在學校進行文化傳承,更要透過校際交流,將民族
文化分享給非原住民籍的學生與教師。這不僅讓他們欣賞原住民文化之美,也讓他們了解原住民在臺灣地地位(例如:臺灣原住民是南島語系的
起源),從而重新認識原住民。
南山國小民族實驗教育核心價值(分享者:陳季寧校長)
南山部落耆老們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