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心聲與期盼
學生學習經驗分享
文化課程筆記與心得
在「祖孫共學」的編織課程中,能夠勇於與長者分享自己在學校所學的編織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藉由與長者的互動,不僅傳承了技藝,也更加認識自我族群的文化特色。透過分享與交流,學生對於自身的文化認同感逐漸加深,並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到文化的延續與親情的連結。這樣的共學模式,促進了學生對族群文化的認知與自信心,也讓他們更珍惜傳統技藝的價值。
在「祖孫共學—繪本分享課程」中,低年級學生勇於向長者朗讀文化繪本,並透過提問了解早期部落生活的經歷。這不僅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進對自己族群文化的認識,還使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得以加深。長者則透過孩子的提問,回憶並分享部落的歷史與文化,促進了代際間的互動與理解。這樣的共學經驗讓學生在實際學習中感受到文化的深厚根基,也讓他們對自己的文化背景產生更多的自信與認同。
本校於聖誕節與校慶期間舉辦民族教育成果展,各班展示學生在民族課程中的學習歷程,包括學習單與作品等。透過這些展示,讓家長能夠親身了解本校民族教育的實施成果,見證孩子在文化課程中的成長與收穫,增進家校之間對民族教育的支持與認同。
透過舞蹈展演,學生能夠在臺上展示他們對泰雅文化的理解與表達,這不僅是文化交流的機會,也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自己文化的認同感。藉由舞蹈這一形式,學生不僅學習泰雅族的傳統舞蹈,還能夠感受到文化的根基,進而提升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與認同。
校際交流能促進學生對自身民族文化的認知與認同。在跨校活動中,學生可以分享自己民族的傳統與故事,並了解其他文化的特色,這樣的交流有助於加深學生對自我文化的理解與自豪感。透過展示族群文化,學生不僅能強化文化自信,還能在比較中更明確地認識自己的文化身份。這樣的經歷有助於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責任感,並在多元文化環境中確立自己的文化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