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執行情形說明:
本校課程設計以在地文化為核心,每週二、三定期舉辦民族文化課程共備,共同協助課程穩定發展。教學方法注重文化脈絡及主題難易度,教師以詞彙桌遊、圖騰拼圖、手腳並用等方式開發教具,豐富課程內容並增添趣味性。課程排課與授課均遵循課程綱要,同時尊重學生的受教權利。
此外,本校強調文化課程的跨領域整合,透過跨學科的教學設計,強化學生在民族文化課程中的全方位發展。我們致力於培育學生成為具有泰雅族文化認同並能融入主流社會的現代泰雅人。
本校的民族教育課程不僅關注知識的傳授,更重視實踐和體驗。我們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將山林和自然環境作為教室,讓學生在自然中學習、探索和成長。另外耆老被視為最重要的教師之一。我們經常透過田調和祖孫共學的方式,讓學生深入了解祖先們對文化的嚴謹態度。這不僅是對文化的傳承,更是對耆老智慧的尊重和珍惜。
此外,本校有多樣性社團,其中包含:籃球社、田徑社、射箭社、柔道社、泰雅舞蹈社。社團活動提供了豐富的學習機會,每個社團都設計具有挑戰性和啟發性的訓練計畫,鼓勵學生在運動、表演和技能上的成長。這些活動不僅是學習技能,更是學會合作、領導和克服困難的寶貴機會。
在學習扶助方面,本校堅持差異化教學的理念,與博幼基金會共同合作,針對每位學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設計個性化的學習計畫,並透過博幼基金會的支持,在課後提供課業的輔導,旨在幫助學生發現和培養學習的喜悅。
在本校的民族文化課程中,我們採用多元的評量方式來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成就。除了確認學生是否達到課程教學目標外,我們特別訂定以下 評估指標:
數位載具及方法:學生在使用數位工具和方法上的能力,包括在文化學習中如何運用數位資源。
成果完成與創新能力:學生完成課程任務的成果品質和創新性,反映他們在文化學習中的表現。
主動協助相互合作:學生在小組或合作項目中的主動參與和協作能力,這是培養共同學習和文化互動的重要一環
族語聽說讀寫之能力:學生在泰雅族語或其他部落語言的聽、說、讀、寫能力,反映他們對族語的掌握程度。
學生參與動機與態度:學生對於民族文化課程的參與動機和積極態度,評估他們對民族課程的興趣和投入程度。透過以上評估指標,我們能夠更準確地評估學生在民族文化學習中的能力和成就,並確保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全面的支持和指導。
透過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回饋能成為學生民族文化認知與認同的依據。學生透過文化交流在臺上展示泰雅文化舞蹈,不僅能展現他們對泰雅文化的理解和表達能力,也加深了他們對自己文化的認同感。本校定期舉辦民族教育成果展,提供了一個平台,讓學生能夠向校內(同學間)與校外(社區)展示他們在民族文化課程中的成果,從而增強他們對本地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校際交流向非原住民學校介紹本校文化課程,不僅促進了學校間的文化交流,也進一步擴展了學生對自身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從而深化了他們的文化認知和認同感。例如:112年菲律賓奧羅拉州立技術學院交流、臺北美國學校、臺北市西門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