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動詞指的是透過主詞的眼、耳等感官感受到受詞與受詞的動作或狀態的動詞,其受詞的後面會加上「受詞補語」來表示受詞的性質或狀態,可能是名詞、形容詞或分詞。感官動詞的特色是,受詞之後的補語常以「原形動詞」、「Ving」、「Vpp」來說明受詞的動作。
例如: Joseph saw Mandy fall from the ladder. Joseph看到Mandy從梯子上摔下來。
常見的感官動詞主要有以下幾種
與視覺動作相關: see, watch, look at, spot, observe
與聽覺動作相關: hear, listen to, overhear
其他或綜合感官: feel, smell, notice, perceive
另外還有一些在句型上很類似動詞,但其後不能使用原形動詞。詳見「不定詞與動名詞」
感官動詞是及物動詞,受詞後可以不接受詞補語,也可以不接。接「受詞補語」的句型結構和使役動詞相似,屬於五大基本句型中的第四句型,結構為「主詞 +使役動詞 +受詞 +受詞補語」。依據動作的執行狀態及執行者/對象會有三個句型。
句型1中採用的受詞補語為原形動詞。代表主詞所看到、聽到受詞所執行的動作是完整的。例如完整的聽完一個故事,或看完一個表演。通常是主要動詞是watch、look at、listen to的時候會較常使用原形動詞作為受詞補語。
句型2採用的受詞補語為Ving,現在分詞本身即有動作為主動、進行中的概念,所以表示當主詞看到的時候,受詞所執行的動作是正在進行中或進行到一半的(意即主詞並未從頭到尾完整的參與)。通常主要動詞是see、hear、smell等瞬間動詞時,會採用Ving作為受詞補語。
句型3是以過去分詞(Vpp)作為受詞補語。過去動詞一般用來代表完成的動作或是被動的動作,在此代表主詞使受詞被動地接受了某一個動作。通常用於受詞無法產生該行為的情況,例如Ruby看到一個男人被一隻長頸鹿追,chased追逐這個動作並非本句的受詞the man所為,故使用過去分詞。
感官動詞的後面也可以接「that所引導的子句」(請參見名詞子句),that之後須有獨立的主詞與動詞,該動詞也必須有適當的時態變化。代表主詞所聽聞到的整個事件內容,而非所見到的受詞而已。
例如:
I heard that Johnson was bitten by a hedgehog. 我聽說Johnson被刺蝟咬了。 (Johnson被刺蝟咬了-->就是所聽見的整個事件)
I noticed that the box had been moved. 我注意到箱子被移動過。(箱子被移動過-->注意到的事情)
因為感官動詞有受詞補語的緣故,被動語態的句型也會比較特殊,相關說明請參照被動語態-使役動詞感官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