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得不承認,決定參加CEI最初的心思並不單純。一開始,在聽過郁翔老師介紹出國交流的活動時,我心想著一定要加入環境專題。畢竟出國的機會不常有,更何況我們還能夠認識不同國家的人呢!
數個月前的準備工作中,我和朋友們經過挑挑揀揀好不容易訂下報告的主題,最終決定以遊蕩犬隻為觀察對象。我們希望能藉由網路上的資料和日常的觀察更了解這個族群,並提出兩全其美的處理與它們相關問題的辦法。過程間最大的難題是資料不足,對於遊蕩犬的數量沒有精確的數字,處理方式也一直具有爭議。好在我們能在期限內生出報告、海報,也練習了用不熟悉的語言上台分享。剛開始難免會忘搞,最後一次模擬時已經能夠流暢的說英語了,一切準備就緒!
出發當晚,所有人在火車站集合。那之後二十幾個小時就是移動與等待交替,中途換程交通工具。我知道這是必須的,畢竟瑞典離台灣真的很遠很遠。抵達歐洲土地的那一刻,我的內心激動得差點控制不住自己,凌晨雨後微涼潮濕的空氣從鼻腔進入肺部,空蕩蕩的街上只有零星幾輛車,還有和台灣有著巨大差異建築,真的好新奇呀。天還黑著的時候,我們步行抵達這幾日暫時的家,草草洗漱後便睡著了。再次睜眼時是耳邊的海鷗叫聲和頭頂陌生的床板讓我意識到自己確實已經不在熟悉的土地上,我在歐洲啊。在這裡,我和夥伴們一邊享受旅遊的快樂,一邊為即將到來的交流作準備,心中既期待又緊張,複雜的情緒並非三言兩語能解釋清楚的。不過北歐的物價是真的挺高的,就連便利商店的巧克力都比台灣的貴了不少,更別提餐廳的價位了。
離開哥本哈根後,我們搭上前往蘭斯克魯納的列車。這裡與哥本哈根相比有空曠了不少,除了氣溫較低外和我的家鄉差不了多少。活動最開始的破冰遊戲是製作花環,據當地人所說是仲夏節為了慶祝夏天到來的傳統。草地上也豎立著一根高大的木柱,它被鮮花和藤蔓包裹著,顯現出夏季的生命力。再來是隨機分組活動,我認識了一個墨西哥女孩,她藍綠色的眼睛就像玻璃珠一樣好看。和她稍微聊過之後,我才發現自己其實不需要擔心語言隔閡的問題。很多參與者的母語也不是英語,和我們一樣,而且再次見面的機率也不高。明白了這件事,結交友人也變得更加輕鬆了。又過了一會兒,我們一行人散步到海邊。被波浪弄得細碎的海面鍍上一層金黃色的日光,實在好看極了。我不禁坐上木樁欣賞這幅美景,高高的野草隨風擺動,愜意的片刻彷彿和夢一樣美好。原地解散後,我們走到了一個有木頭爬架的地方,就如同小時候的遊樂場。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夏日的白天很長,在台灣本該是黑夜的時刻,此地的夕陽才依依不捨的落下。橘紅的日光微微照亮四周的樹木、爬架和朋友的臉,溫柔的暖光慢慢的黯淡,最終消失在海面下。
幾天的活動中,我認識了更多異國的朋友。他們來自世界各地,有著不同膚色和不同樣貌,但大家都為了守護環境一同聚集此地,不分你我。這種感覺真的很奇妙,人們為了共同目標努力著,多麼令人感動啊。守護環境方面以外,我們還進行了文化的交流。在文化之夜,舞蹈、歌曲及戲劇是表演的節目。我想,應該沒有人不想讓他人看見自己國家的特色吧?我們選擇表演所有台灣學生的共同回憶——健康操。我們在表演前也想了很多很多。跳健康操合適嗎?它能夠代表台灣嗎?說真的,究竟什麼東西才能代表台灣這多元文化融合而成的島嶼?踏上舞台後便拋下了心中的問題,下定決心展現充滿活力的一面讓觀眾們看看。好在反響很不錯。熱舞過後,大家的臉上也掛著滿足的微笑。微紅的雙頰證明了大家用盡全力的表現,至少我們都很滿意。我還記得印尼帶來負有教育意義的皮影戲,土耳其學生美麗的歌喉及婚禮習俗的分享,還有墨西哥的舞蹈表演(簡直就和電影裡的一模一樣!)。總而言之,今夜會在我的回憶中佔據很長一段時間。
年會期間,報告也相當於我們參加時最期待也最恐懼的環節。第一次報告時,我緊張的手抖。原本以為自己已經充分準備了,但是到了正式上台還是緊張到不行,胸腔裡的一顆心怦怦直跳,我甚至還懷疑身邊的隊員能否聽到我的心跳聲呢。報告結束,一切似乎都很順利,但提問環節時,我們的表現就沒有那麼理想了。對於遊蕩犬隻的處理方法,異國的朋友們認為安樂死實在有失妥當。但我們的前提是年老的、病弱難治的、窮凶惡極的狗。顯然這種說法無法說服他們啊。令我感到羞愧的不只是啞口無言的自己,更是自己幾乎脫口而出的推卸責任的答案——政府難以處理遊蕩犬問題,因為他們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這種話聽起來就像承認我對於自己的專題報告不夠用心似的,承認自己對這件事沒這麼上心,真是不甘心啊。下台後,我想了許多應當能夠解釋我們選擇的答案,也試著用英文好好表達自己的想法。我想,台上的自己肯定是因為太過緊張才什麼話都說不出來吧。我不安的搓了搓手指,又捏了捏關節,顯然心中的波瀾還未撫平。這樣的遺憾直到年會結束才撫平了一點點。
一周時間過得飛快,我們準備要離開這個有著美麗海岸的地方了。收穫了美好的回憶,也有了一段難忘的遺憾,更重要的是結交了跨國的友情。這些東西絕對比我數個月前單純想出國旅遊還要值得。為了自己在意的族群了解他人,詢問他人的看法,和舊識新交朝同一目的前進的感覺不錯。參加CEI很值得的。
國際交流:一次獨特的成長旅程
當我第一次聽到CEI(可能是指某個國際環境教育活動或是國際會議)的時候,並沒有太多興趣。事實上,參加這樣的活動對我來說是個陌生的領域,但有時機緣總是來得出人意料。當時,我的好友參加了該活動,而因為一位組員無法參加,突然多出了名額,於是朋友詢問我是否願意填補這個空缺。我一開始猶豫,畢竟這樣的國際活動並不在我的計劃內,但考慮到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可以前往國外見見世面,還能交到新朋友,於是我最終欣然答應。
籌備過程的挑戰
我加入了籌備團隊後,發現整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剛進團隊時,我便遇到了一個突如其來的難題。原本負責翻譯的同學因故退出,而她在退出之前竟然將已完成的部分資料刪除了,這讓我頓時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既然接手了這個任務,我便不能退縮,於是我決定開始從頭翻譯報告的下半部分。然而,光是下半部分的翻譯便需要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再加上上半部分已經丟失,這意味著我必須在短時間內翻譯出一個完整的報告。
在那個艱難的一周裡,我每天埋頭在電腦前,仔細地將英文內容轉化為流暢的中文,同時還要確保翻譯內容準確、專業。這段過程中,我深感時間的緊迫性,但每次看到進度逐漸推進,心中的壓力也隨之減少。最終,我在期限前順利完成了報告的翻譯並交付團隊,接下來的日子便是進行一些微調和準備演練。
期待與出發
隨著日子的推移,最終的出發日終於到來。在經過一個月的期待與準備後,我與團隊成員一起踏上了前往丹麥的飛機。在飛機起飛的那一刻,我心中充滿了既興奮又忐忑的情緒,因為這次旅程對我來說既是一次學術挑戰,也是一場個人成長的冒險。屬於我的獨特旅程,就在此時真正開始了。
初到丹麥:體驗北歐的宜人夏天
抵達丹麥後,第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便是這裡的氣候。作為台灣人,我習慣了濕熱的夏天,而丹麥的夏季氣溫卻讓我感到格外舒適。當地的夏天彷彿是台灣的秋天,溫度平均約為十六到十七度左右,室內幾乎不需要開冷氣,這讓人感覺神清氣爽。在接下來的兩天裡,我們住在哥本哈根,這座城市充滿了自行車的身影。丹麥的交通設計非常人性化,特別是將自行車道獨立出來,方便市民使用。隨處可見停放的自行車,讓我不禁感嘆這樣的都市規劃對於環保的積極影響。
跨海之旅:瑞典年會的學術與文化交流
在丹麥短暫停留後,我們搭乘跨海火車前往瑞典參加CEI年會。這次年會是全英環境,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齊聚一堂,這對我來說既是一次挑戰也是一個提升英語口語能力的好機會。初到歐洲的火車站,我便感到驚訝,因為這裡並不像台灣的車站有著明顯的剪票口。在歐洲,火車乘客在上車後才開始剪票,這樣的制度給我帶來了一些新鮮感,也顯示了當地社會對公民誠信的信任。
年會吸引了來自包括香港、美國、荷蘭、印尼等十五個國家的學生。我們每天都參與各種討論和活動,並在這樣的國際平台上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進行了深入的文化交流。這對我來說是一次開眼界的機會,尤其是在這樣全英的環境下,我被迫使用英文進行溝通,這也無形中提升了我的口說能力。
在年會期間,我們不僅學習到了來自不同國家的報告內容,還體驗了各國文化的小吃與傳統表演。印象深刻的是墨西哥的一種叫做Pelon的糖果,酸酸甜甜的味道非常美味。此外,美國的表演節目以其多樣化和創意性最為驚艷,成為了整個年會的亮點。
戶外踏青與永續發展的啟示
年會主辦方還特別安排了戶外活動,我們前往瑞典的汶島學習生物多樣性和永續發展的理念。這座島曾經是著名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居住與觀測星空的地方,他在此進行了數年的天文學研究。行走在這座充滿歷史與自然風光的島嶼上,我們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多樣性與珍貴,也深刻理解了永續發展的重要性。這次戶外活動讓我對環境保護有了更深的認識,也啟發我思考這些理念能否應用到台灣的環境教育中。
五天的學術交流:探索不同的教育理念
五天的年會活動很快便在歡聲笑語中結束。在這五天裡,我不僅聆聽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報告,還有機會探討不同國家在教育和環境保護上的做法。其中,北馬其頓提出的「在教室內栽種綠植」的方案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認為,通過在教室內種植綠色植物,不僅能有效吸收二氧化碳,還能改善教室環境的美觀度,這樣的做法既環保又具創意。我認為這個點子完全可以引入台灣的學校,幫助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也能關注環境保護。
探索丹麥的文化與畢業生的生活
結束年會後,我們回到了丹麥,並在那裡遊覽了兩天。這段時間裡,我們參觀了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克倫堡(Kronborg Castle),這座城堡也是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的背景場景之一。漫步在古老的城堡裡,我們感受到歷史的沉澱,並拍下了許多美麗的照片。除此之外,我們還參加了一次遊輪之旅,欣賞了丹麥的海岸風光。
然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丹麥的高中畢業生們。他們租了一輛遊覽車,在車上開派對、喝酒,享受著自由的畢業慶典。我突然意識到,雖然國外的學生生活看似自由,但他們的升學壓力與台灣相比並不小,甚至在某些方面更為複雜。
回顧與反思:國際交流的深遠意義
這次北歐之行不僅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也交到了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更重要的是,我見識到了不同國家的教育理念和社會文化,這對我的視野和思維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北馬其頓的環境教育方案,給了我許多啟發。回到台灣後,我希望能將這些想法應用到我們的學校系統中,推動更多關於環境保護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 Unique Journey of Growth
When I first heard about CEI, I wasn't very interested. In fact, attending such an event is unfamiliar territory for me, but the timing always comes by surprise. At that time, my friend was attending the event, and because one of the group members was unable to attend, there was a sudde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laces, so my friend asked me if I would like to fill the vacancy. I was hesitant at first, as such an international event was not part of my plans, but considering that it was a rare opportunity to go abroad to meet the world and make new friends, I finally readily agreed.
Challenges in the preparatory process
When I joined the preparatory team, I found that the whole process was not all smooth sailing. When I first joined the team, I was faced with a sudden problem. The student who was originally in charge of translation quit for some reason, and she actually deleted some of the completed materials before quitting, which put me in an embarrassing situation. Now that I had taken on this task, I couldn't back down, so I decided to start translat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report from scratch. However,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econd half alone required a lot of time and effort, and the fact that the first half had been lost, meant that I had to translate a complete report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During that difficult week, I was immersed in my computer every day, carefully translating English content into fluent Chinese, while also ensuring that the translation was accurate and professional. During this process, I felt the urgency of time, but every time I saw the progress gradually progress, the pressure on my heart also decreased. Eventually, I was able to meet the deadline for translating the report and delivering it to the team, and the rest of the day was spent fine-tuning and preparing for the walkthrough.
Expectation and departure
As the days went by, the final departure day finally arrived. After a month of anticipation and preparation, I embarked on a flight to Denmark with my team members. The moment the plane took off, my heart was filled with emotions that were both excited and apprehensive, because this journey was both an academic challenge and an adventure of personal growth for me. This is where my unique journey really began.
New to Denmark:
Experience the pleasant summer of Northern Europe The first thing that struck me when I arrived in Denmark was the climate. As a Taiwanese, I am used to hot and humid summers, but the summer temperatures in Denmark make me feel extra comfortable. The local summer is like autumn in Taiwan, with an average temperature of about 16 to 17 degrees Celsius, and there is almost no need to turn on the air conditioning indoors, which makes people feel refreshed. For the next two days, we stayed in Copenhagen, a city full of bicycles. Denmark's traffic design is very user-friendly, especially the independent bicycle lanes for citizens. The ubiquity of parked bicycles makes me marvel at the positive impact of such urban planning on the environment.
Journey across the sea: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at the Sweden Annual Conference
After a short stay in Denmark, we took a cross-sea train to Sweden for the CEI Annual Meeting. The conference was an all-English environment where stude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came together, which was both a challenge and a great opportunity for me to improve my English speaking skills. When I first arrived at the train station in Europe, I was surprised because it did not have obvious ticket cutouts like the stations in Taiwan. In Europe, train passengers don't start cutting their tickets until they've boarded the train, which brings me some novelty and shows the trust that local society places in the integrity of citizens. The annual meeting attracted students from 15 countries, including Hong Kong, United States, Netherlands and Indonesia. We participate in various discussions and activities every day and have in-depth cultural exchanges with stude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on such an international platform. It was an eye-opener for me, especially in such an all-English environment, where I was forced to communicate in English, which also improved my speaking skills. During the annual meeting, we not only learned about the content of the report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but also experienced the snacks and traditional performances of various cultures. What impressed me was a candy called Pelon in Mexico, which tasted very delicious. In addition, the United States show was the most amazing for its diversity and creativity, which became the highlight of the entire annual meeting.
Enlightenment of outdoor out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organizers of the annual meeting also arranged a special outdoor event, and we went to the island of Wen in Sweden to learn about biodivers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island was once home to the famous astronomer · Brahe, who spent several years doing astronomical research. Walking on this island full of history and natural beauty, we felt the diversity and preciousness of the natural world, and also deeply understood the import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outdoor activity gave m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nspired me to think about whether these concepts can be applied t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aiwan.
Five days of academic exchange:
exploring different educational philosophies The five-day annual meeting ended soon with laughter. During these five days, I not only listened to student presentation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but also had the opportunity to discuss the practic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in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mong them, I was impressed by the proposal of "planting greenery in the classroom" proposed by North Macedonia. They believe that planting greenery in the classroom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absorb carbon dioxide, but also improve the aesthetics of the classroom environment, which is both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creative. I think this idea can be introduced into Taiwan's schools to help students learn while paying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xplore Denmark culture and the life of graduates
After the annual meeting, we returned to Denmark and visited there for two days. During this time, we visited the famous Kronborg Castle, a World Heritage Site, which is also one of the backdrops for Shakespeare's famous play Hamlet. Walking through the old castle, we felt the precipitation of history and took many beautiful photos. In addition to this, we also took a cruise to enjoy the coastal scenery of Denmark. However, what impressed me the most were the high school graduates in Denmark. They rented a tour bus, partied, drank and enjoyed the freedom of graduation celebrations. I suddenly realized that although student life abroad seems to be free, their pressure to go on to higher education is not small compared to Taiwan, and even more complicated in some ways.
Retrospect and Reflection: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This trip to the Nordic countries not only allowed me to learn a lot of knowledge, but also made friend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more importantly, I saw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cultur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which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my vision and way of thinking. In particular,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me in North Macedonia has inspired me a lot. When I return to Taiwan, I hope to apply these ideas to our school system and promote more abou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自高二始,我就下定決心要參與2024年的CEI,並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一隊。我們先參加了NYMP(New Young Master Program),藉此對生活中面臨到的環境議題有更多的討論與認識。最後我們於報名CEI後定下要發表的主題,以先前在環境專題課堂做的報告為基礎,並耗費數個月的時間對內容進行補充與翻譯。
我們需要事先準備我們發表所需的簡報和稿、海報、以及最早提交的 Global Forum 的內容。由於我們是沿用高二上學期期末發表主題,因此最困難的部分並不是主題與內容的發想,而是翻譯。簡報是最先開始製作部分,我們主要將原有的中文版簡報進報進行翻譯與重新排版,並豐富內容。但在過程中,我們花費許多時間在不斷地修改翻譯內容,因為我們總覺得翻譯過去後詞不達意或句法有問題,甚至到了瑞典我們仍然在調整簡報上的文字。大約五月到六月初時是要處理的內容最多的時候,當時我們剛知道 Global Forum 的內容要求,以及海報的格式,內容皆還未撰寫,因此我們進行分工,而我負責海報。將要呈現的畫面準備完全後,我們開始分配段落並構思個人的講稿與串場。在編寫講稿內文時,就不似編輯簡報時那般不斷矯正用字,主要以能完整講述完內容為主,盡量運用簡單的字彙,減緩自己對於忘詞的焦慮。除此之外,我此次編寫講稿時,並未寫出完整的語句,而是列出關鍵字或必須講到的重點。根據自身經歷,我一旦寫出完整講稿就會想完全照著稿念,上台時不僅結巴且一直想看稿,語句更加不通順,因此為了更好的表現,我決定嘗試這個方法,同時訓練自己的膽量。
出發在即,愈靠近出發日愈覺得不真實,總想著這是真的嗎? 我真的要去CEI了嗎? 我的英文能力真的能支撐我那幾天去跟不同國家的人相處嗎? 心中充滿著不真實感以及對自己能力的憂慮,擔心自己沒辦法跟人家交流。但同時我也期待結交各地的朋友,了解更多文化,與他們一起交流討論更多議題,帶給我更多不同的視角,這也是使我下定決心參加CEI的原因。
實話說,我對自己的英文能力很沒信心,但我很少顯露出來,又或者是以開玩笑的方式偶爾說說,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己暗地裡在偷偷的焦慮。我總是不停的想東想西,擔心自己、懷疑自己,但當我逐漸意識到身邊愈來愈少熟悉的亞洲面孔,取而代之的是歐洲樣貌時,我不斷地告訴自己:「這到底有甚麼好怕的,無非就是破罐子破摔,詞不達意、引起誤會那就已經是最壞的結果了,反正世界這麼大,大家又來自不同國家很難再見到面了,不用那麼緊張因為自己英文差而跟他們相處不好,或許他們英文也不好呢 ?」
過了午夜的哥本哈根是寒冷的,降雨後的氣溫不禁令我想起臺灣的冬天,也令我後悔沒有採納我母親叫我帶著羽絨外套的提議。我乘著哥本哈根地鐵見識到許多不可思議之處,例如:地鐵票價並非以站計算而是區段,且在區段內能任意搭乘;地鐵內不似台北捷運那樣乾淨,有些不完整的衛生紙在地上飄,甚至在地面上看到一攤仍濕潤著的不明物質(我懷疑先前有乘客有人吐了,但沒有人處理);地鐵站沒有站務員駐守和閘門,買票、刷交通卡全憑自覺。從地鐵站出來到青旅的路上,我們陷入在一陣陣驚嘆當中,兩旁的建築跟台灣所能見到得極為不同,每間房子都看起乾淨、漂亮、整齊,外觀也有高度一致性。
在哥本哈根短暫休息幾天就出發前往本次CEI地舉行地,瑞典的蘭斯克魯納市(Landskrona)。搭乘火車聰丹麥到瑞典耗時比花蓮到台北還短,沿途總能見到綠綠蔥蔥的田,彷彿置身在花東縱谷平原。抵達目的地後,發覺這裡並非繁華熱鬧的大城市,反而更像步調緩和、靜謐的小鎮。搭著公車前往住宿地,我發覺這裡的公車很平穩,沒有急煞,沒有趕著到下一站,整趟路程都舒舒服服的,安撫我焦躁不安又激動的心。一切安頓的差不多後,我們就前往參加主辦單位安排的團康活動,先編了花環,後來又隨機跟人組隊參加treasure hunting,而我的隊友也是整場活動中,我第一個聊天的陌生人。長頭髮的William來自墨西哥,很平易近人,在尋找題目和回答的一路上我們聊了許多彼此國家的一些知識,也為彼此解惑,同時我也更加期待與他人相處交往。
我們與香港代表隊的緣分始於開幕典禮,在中場休息時,他們有人聽到我們在用中文聊天,便也回應了幾句,我們才發覺前面是香港人也會說普通話,促成更多交流。雖然認識彼此之後造成自己更想待在舒適圈而放掉練習英文的機會,卻也感到心安,在workshop中心裡壓力比較小,在Ven上遊玩時也有人能帶給你沒有壓力的對話交流。除此之外,我的家族成員也都很友善,但也很對不起他們,尤其是在辯論的活動中,我因為語言能力不足問題完全參與不進去,我只知道我們的辯題是什麼,但支持我們立場的論點就不太了解,在查詢資料方面也完全幫不上忙,更不要說上場辯論了!他們大概也看出了我的窘迫,沒有要求我要做什麼,靜靜的在一旁不打擾他們是我唯一能為他們做的。在辯論中,我也才稍微摸清楚我們到底以什麼為論點的基礎,聽懂大約一些的辯論內容。
我們參與CEI的重頭戲就是「海報展覽會」與「專案發表」,我在海報展覽會中的表現還算不錯,畢竟整張海報完全出自於我的手筆,沒有人能比我更熟悉我所想表達和告訴大家的事。我也收到同儕和師長的讚賞(雖然可能只是表面功夫,但我也很開心),也對自己的英文能力多那麼一點的肯定。但在專案發表中,我們沒有事先充足的準備他人可能提出的問題,當下不知如何回應,這個插曲顯示我們的粗心大意,也警惕我們下一次的專案發表需要更多的準備,就算沒有問到,未雨綢繆也好,不怕一萬只怕萬一我們在這方面上又跌了一跤。
經歷這麼多天的活動,回憶中交織著瘋狂、喜悅、白目、挫折與成長,我們一行人啟程回到哥本哈根,開啟為期三天的城市探索。除了買買買外,也成功的沒當上Google maps路痴拖累大家,帶領一行人順利抵達景點,平安返回青旅。雖然最後飛回臺灣的路上遇上小插曲,使回臺時間延後,但我們也安全降落,帶著富足的心靈,與裝滿的行李回家,結束整趟奇幻之旅。
總而言之,這一趟CEI的旅程使我受益良多,不論是發現自己真正面對的需要用英語的環境時,繳的學費派上用場了;或是逼迫自己脫稿進行發表其實沒那麼難(最難克服的是心魔),都是這一次學到的經驗。現在的我也將此次經歷視為我的英文口說能力的成果展,我也渴望在未來更長遠更豐富的鍛鍊下,我有朝一日能順暢地用英文進行發表或與人交流攀談。
這次的CEI活動對我而言絕對是一次豐富多彩的體驗,讓我們可以在多個環節中大顯身手展現自己的風采;我們組針對花蓮保安林保護提出的創新方案,體現了我們對台灣對環境永續發展的重視讓我們脫穎而出;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能夠向世界展示台灣在生態保育方面的前瞻視野與努力;在我的成長歷程中,僅去過東南亞附近搭飛機不到四小時的國家,從台灣搭到瑞典中間十幾小時且要使用全英文代表台灣和世界各地年齡相仿的夥伴交流競爭對我而言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在學時我的英文能力並不是最出色的特別是聽說部分更是堪憂為此一度想放棄,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抱持著不拘泥於枯乏格式化的課本知識想想便咬牙撐下去了;在踏上飛機的旅途中生怕報告念得不好拿出被反覆蹂躪過的紙,將那些經常念錯標上螢光的部分默默地銘記於心,直到真正下飛機到丹麥的哥本哈根,迎風迎接感受氣溫與溼氣上的變化,颯爽與乾燥在提醒我自己已經跳出舒適圈了,我竟情不自禁莞爾一笑「人類的一小步,是我的一大步!」我心中如此吶喊;後半夜抵達預期的哥本哈根市一間的青年旅館後這兩天便在此蓄勢待發調整時差;而後搭上火車再過一個小時半我們便要正式開啟旅途了。
在這為期六天的時間我們主要且有特色的活動有第一天的開幕典禮以及,美食與文化環環相扣的fun and food market,認識各組主題的海報和報告poster exhibition、 project presentation,有濃厚歷史底蘊的cultural night;其中,在這六中有一項特別的時間介於中餐與晚餐之間—Fika,在瑞典文中是一起喝咖啡,吃甜點的休息時間,而我們也會享用小蛋糕、水果等來補充能量,不過在蛋糕上我不禁感嘆西方的耐糖程度確實比台灣人強大多了,一塊小巧精緻不如我巴掌大的玩意兒竟然讓我灌了兩杯半的牛奶,而這項活動在他們的文化里也早已根深蒂固,因此也有幸在瑞典參與這個特色,對我是一次難得的體驗;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開幕典禮了,在主持人慷慨激昂的一一列出各個國家時宛如一場電影,節奏緊湊地烘托於舞台之上,人們高舉自家國旗沈穩上台時,彷彿都能聽到國家的驕傲,直到全部國家橫排一站,鼓掌一起,我內心與腦海的悸動達到高峰,深刻的想把這一幕永遠烙印於腦海裡;而在fun and food market上我們準備了科學麵、仙渣糖、旺旺仙貝、義美小泡芙等許多台灣人的童年回憶,其中我準備的是旺旺仙貝,「旺旺」這個詞在中文裡有繁榮昌盛的意思,象徵好運和興旺,而「仙貝」是一種受歡迎的美食,合在一起也是寓意著這款零食能帶來歡樂和幸福,讓其他國家的人也能體驗到我們的別具匠心與情深義重,在輪班休息的過程中我也跑去嘗試其他國家的特色零食和小遊戲,而印度尼西亞帶來的傳統遊戲和布偶讓我頗有印象,看著布偶惟妙惟俏的在他的手掌心翻來翻去非常生動逼真;另外我也特別喜歡海報展這項活動,這是初次可以接觸別人議題的過程,並且透過圖文結合可以更方便的瀏覽主題的大綱有的甚至加入了互動式的遊戲讓我大開眼界,因為舉辦在戶外所以也有瑞典本地民眾會來詢問我們的動機、過程、困難點等…,其中在海報上讓我最期待的是香港的鯨豚擱淺,他們跟動物園合作解剖海豚去調查主因,透過圖片看到屍體和骨頭時讓我特別震撼,但很可惜在後面的project presentation沒有機會可以觀聽此組深入的細節;而透過project presentation也讓我得知許多國家他們所面臨的困境,吸取了不少的環境知識,而也是在這幾次的報告中我也終於勇敢踏出除會講普通話的香港人以外嘗試與其他國家的人對話,看著14歲充滿熱情來自印度尼西亞的妹妹流利的與我談話,而我卻還需要這位小我3歲的小孩幫我用簡單的詞彙去解釋一些我聽不懂的單字,多少讓我感到愧疚,但也無心之中讓我逐漸放開來;在cultural night上我們選擇在國小國中時期台灣人必跳的健康操,而其他國家也將自身的傳統舞蹈或歌曲發揮的淋漓盡致,舞台燈光隨著不同國家上場而散發他國國旗的顏色,而到了我們台灣上場,不同於前場輕歌曼舞的氣氛,歡快活力的節奏也讓我聽到了歡呼和掌聲。
在最後一天的日子,吃著從這裡到現在幾乎毫無變化的早餐—一杯蘋果汁、一碗優格配麥片、小法國麵包夾上起司與火腿、一片餅乾抹上果醬,原本還在吐槽這裡是美食荒地的地方也讓我格外珍惜地每種都拿了一點,早上的實地考察和Fika結束便開始下午四點至傍晚十點半的晚餐和party,雖然最後晚餐上的主餐對多數人都有點不適口,但這個小插曲也沒有毀壞我們的興致依然在餐後的party狂歡;在這趟旅程中有好多好多想分享的,被雨水打濕的海邊穿著短袖寒風刺骨地一邊偷用閩南話罵髒話一邊觀察生物,悄悄串房時瞧見幾個男生拆門等舍友一個驚喜,星期三爬完山一群女生偷看冰淇淋攤的兩位帥哥樂此不疲,晚上party時一串人手牽手過橋的畫面,粉色的天空照在為明日地演出健康操而繼續排練的我們,故事似乎就這樣落幕了?在活動結束的暑假,我們依然能透過ig與其他的成員聊著過去的回憶和未來學校的日子直至相互遺忘,才算結束。
在準備期間,對於基本的事情像是簡報、海報和文化表演,我們在前期的時候就準備的相當的 充分,所以花比較多的時間在簡報上面的優化跟提升英文表達的能力,因為英文是我們不太 擅長的語言所以我們用最好的方式把簡報簡單化,並且透過看美劇的方式來提升我們英文聽 力方面的能力,雖然不太會講但是聽的資訊至少要聽得懂。
出發前,對我來說,瑞典和丹麥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國家,我想也是因為這個理由,讓我感覺既 擔心又興奮,所以這趟旅程前讓我有時分多夢幻的想法對歐洲。在簡報、海報和文化表演都準 備完好的基礎下,只是希望當天不要因為太緊張而造成失誤,重點是不要讓自己後悔!也希 望在剩餘的其他時間中能夠長時間與外國人交流,了解不同的文化差異也順便提升一下自己 的語言能力。
初次來到丹麥的我,對丹麥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的首都哥本哈根非常的繁華以及熱鬧,但有 可能是因為高都市化的關係或綠色植被不夠多的關係,讓我認為哥本哈根的城市並不是特別 的乾淨,如果跟我住的花蓮市比較的話。
另外一點讓我比較開心而且驚訝的是,他們的大眾運輸系統很發達而且他們也很喜歡騎腳踏車代步,這是他們程式很好的優點,也是跟花蓮市不一樣的地方。
我認為除了丹麥和瑞典的歐式建築以外,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跨海大橋以及海的美景,其實在我去北歐之前我真的難以想像,人類能夠造出如此壯觀美麗的大橋,更有趣的事搭承列 車的過程中,海鷗還會與我們一起前行。
在我第一次到達Landskrona時,我真的好喜歡他們的城市氛圍,悠閒又簡潔的步調,先進的大 眾運輸和腳踏車步道加上旁邊的綠化植物的點綴,也讓我在之前繁華的大城市中得到一些喘 息的機會。說到丹麥和瑞典,也許是因為文化的不一樣,讓我感受到瑞典其實比丹麥更重視城 市的環境品質,因為感覺瑞典的城市比丹麥的城市還要乾淨。雖然說CEI主要是在探討自然環 境,但我希望在這個活動的過程當中,能夠結交到不一樣國家的朋友,進行英文交流以及文化 上面的交流。另外我就會講述我記憶最深的三天。
CEI的第一天,最辛苦的事情就是6點多一定要起床,才能有足夠的時間換洗、整理背包和吃 早餐。不過在第一天就讓我印象深刻也是我最喜歡的活動就是戶外的海報展覽,那邊的天氣 雖然比較冷但是天空晴朗讓我感覺很舒服,並且讓我最享受也讓我最有成就感的部分就是能 夠跟別人介紹我們的報告,我這一輩子都沒人想到我的破英文居然也可以讓外國人聽得津津 有味。不過我覺得最可惜的一點就是CEI他們做的其他團體活動都不是那麼有趣,像是做花圈 或者是找紙條寫答案,這些遊戲感覺沒有讓我跟組員建立友誼,如果問我的話我會希望他們 可以玩請你跟我這樣做、撕紙條或狼人殺。今天認識到兩個美國人和兩個香港人,只可惜我都 沒記名字啊~~~現在介紹海報的過程中我們已經盡力講得不錯了,但是在某些部分還是會卡, 希望在明天報告說英文時可以順暢一些。不過今天整體來說還算OK,但是就是很累。 在CEI的第二天,我們在高中的工作坊中做了兩個事情,一個事是縫紉衣服另一個事是聽報告 ,最有趣的我想應該是縫紉衣服,雖說我們組員對於縫紉衣服都毫無經驗,但很搞笑的事是我 們拼拼湊湊也縫出了一牛仔錢包,也因為這樣我和我的組員有更進一部友好關係,另一個聽 報告的活動比較有趣的點是在後半段,因為他的主題是跟觀察動物有關,所以他帶了一件可 以觀察動物的衣服,看起來像一片樹葉,但是材質應該不是葉子。
在下午的時候,我只能說我這次的報告並沒有報告的好,我想是因為我站上台的經驗太少,加 上我隊友他們也很緊張,讓我在台上過於緊張到忘詞和念錯,只有拿出40%的水準在報告上, 非常可惜。
不過之後再看到其他組員的報告和報告內容後,我們決定再幫我們的報告更簡單的話,並且 再多增加一些圖片讓報告看起來更有內容更好理解,並且我們都期許下一次的報告過程中我 們會報告的更好。
雖然在下午的時候,因為報告心情不太好,但是再怎麼悲傷也沒有辦法阻擋分享食物和吃食 物的熱情,我們帶了各種不同口味的食物,酸的有酸梅跟酸梅果、鹹的有王子麵、甜的有草莓 泡芙和牛奶泡芙和小雪餅、喝的有茉莉花茶,我覺得很搞笑的事是我們最受歡迎的食物居然 是茉莉花茶,因為吃東西容易口渴,然而只有我們帶飲品,所以很熱銷,第二名熱銷的是草莓泡芙跟王子麵,最後剩的就送送給還想吃的,我覺得最值得的是,我透過分享和銷售食物跟其 他外國朋友拍照,留下許多其他美好的回憶。
如果要幫自己打分數的話我會打八分吧,一份被扣掉原因是因為報告沒有報告的好,另外一 份被扣掉原因是因為跟外國人交流並不是很順利。
第三天的小島旅遊讓我感覺很累,我認為比較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行程比較緊湊,走起來 很趕,其他的小部分原因就像是老師在講解城堡的歷史以及天文資訊時,因為太多專有名詞 讓我有點聽不懂,而且最後有一段時間,還因為太累在休息的時間裡睡著了,浪費時間,不過 ,我開心的點就是這個小島的風景真的很漂亮,能夠讓我再緊湊的時間裡面拍了幾張難忘的 照片,而且我唯一記最得的是一位解說員在介紹羊駝,他說:「羊駝受到攻擊的時候他會吐口水」,我真的覺得好好笑,最後那些羊駝真的太可愛了所以我有跟他們合影,希望下次還有機 會去看看其他小島。
再來是晚上的表演節目,我覺得他們跳最好而且我最喜歡的是墨西哥的舞蹈表演,他們主要 是男女一起合跳,就像是羅密歐和茱麗葉在鐵達尼號跳的那支舞一樣,蠻希望如果有機會我 也可以學怎麼跳,不過相較於他們的專業,我們的舞蹈健康操則是跳出我們台灣獨有的特色, 雖然獨特但是驚豔度不足,但是如果真的有時間可以再跳一遍的話我希望我們可以一起跳台 灣版本社會搖。
我只能說能夠到歐洲參加這樣CEI這樣環境議題的活動,真的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因為我們 在這場CI的議會中,不但對外國人進行原上的交流也進行文化上的交流,也透過這次旅行讓 我們了解歐洲人是如何做環保的事情,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參加!!
花蓮七星潭常見的捕魚方法你知道嗎?什麼季節吃什麼魚?藉由食魚體驗館尋寶闖關活動,搭配定時的漁法與魚種解說,並品嚐最在地的鮮魚點心,讓學生從食魚中瞭解魚從大海到餐桌的完整歷程。
樂齡中心第二期課程圓滿結束,精彩第三期即將展開!
近日圓滿結束歌曲教唱與音樂賞析第二期課程,學員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共同欣賞和學習多首經典歌曲,彼此交流音樂心得,展現了對音樂的熱愛。這一系列課程受到學員熱烈歡迎,紛紛表示期待第三期的到來。
除了歌唱課程,海星中學的手作日式料理課程也迎來尾聲。學員們在專業講師前田太太的指導下,親手製作了多道經典日式料理,包括美味的薑燒豬肉片、香噴噴的什錦炊飯以及酥脆可口的日式天婦羅,讓學員們在動手的過程中,體驗到烹飪的樂趣與成就感,邀請所有美食愛好者一起來探索更多美味佳餚。
此外,體適能課程也在11月1日開啟第三期,透過簡單易學的毛巾操、椅子瑜伽等運動,幫助學員維持良好身體狀態為學員提供多樣化的健身選擇,幫助學員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最後,繪畫課程-有畫想說也在11/7開始第一堂課,透過知名講師張秀如的帶領,幫助學員運用粉彩表現內心的情感與靈感。在這裡,學員們將學習基本技巧,掌握色彩搭配,創造出獨特的藝術作品。
海星中學樂齡課程以多元化的內容和友善的環境,持續吸引著學員們的參與,期待在新的一期中,帶給大家更多精彩的學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