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臺灣原夢瑪巴琉協會 

文/呂安 圖/蕭仲廷

面向都蘭糖廠的草皮,矗立著兩棟被編織和藤蔓纏繞的小屋,小屋用貨櫃、漂流木、線材自力打造而成,裏頭充滿各式各樣的手作品,有使用當地植物暈染而成的包包與圍巾、使用傳統技法羊角勾鉤織而成的網袋,也有結合貝殼與海廢串成的綴飾,自然的素材與柔和的色彩在精緻的手藝下,呈現東海岸的「蘭調」風格。

在蘭調織女工作室中,可以挑選喜歡的工藝手作品,也可以與織女們學習技藝。

臺灣原夢瑪巴琉協會所創立的工藝品牌「蘭調織女」,是由都蘭部落的婦女們組成,編織與藝術把大家聚在一起,運用天然素材進行鉤、織、染的創作,原本是一個人在家勾織,慢慢匯聚好多人一起加入。團隊成員主要有五位ina(阿美族語,意指婦女或媽媽),有返鄉歸來的、也有從其他部落前來的,平時大家一起聚在工坊,有時創作藝術品,有時開發新的商品,有時則進行工藝教學。

織女們悉心教授學員們鉤織技巧。

工藝的傳承需要一群人的協力,由老人家教授婦女編織技巧,婦女再手把手帶著少女進入手作的世界,而通常是一群人一起互相討論、彼此協助,透過集體的勞動與閒話家常,心靈跟著身體在一動一靜、一針一線中,共創出一件件獨一無二的作品。蘭調織女便扮演著工藝交流平臺的角色,開放大家一起來手作與學習工藝,團隊中也有原本不會鉤織的成員,加入後才慢慢地與其他婦女學習,而成為講師和創作者。

蘭調織女的其中四位成員。

另一間小屋是織女們的工作室和教學空間,那天舉辦的是「嗨嗨海邊工藝小旅行」,藉由潮間帶採集讓大家認識海洋文化與都蘭的自然景觀,進而再進行石頭勾織與海洋廢棄物的創作。於是一行人跟著織女們和部落ina一塊前往都蘭鼻海灘。

ina在退潮時帶學員前往都蘭鼻的海灘,進行採集教學。

都蘭部落的「海女」以五十至七十歲的婦女為主,在淺海處進行micekiw(阿美族語,意指採集螺貝類),撿拾的生物多半以螺貝類為主,較遠較深的海岸則是由男子下潛,以海膽和魚類的捕撈為主。那天帶領的海女是林秀芳 ina,她首先介紹起自己的工具,盛裝豐收物的網袋是先生親手用魚網編織的,耐用且可以瀝乾海水。而最重要的工具—— 一字起子,可以將吸附在石頭上的螺類輕鬆挑起。

海貝類採集的工具—— 網袋與一字起子。

ina邊走邊和大家介紹各種螺類,眼尖的她總是能一眼就看到螺在哪裡,而且腳程之快讓大家都跟不太上她的步伐。她說,自己不太常吃這些貝類海鮮,都是留到客人來家裡作客時才會準備,或是有人和她訂購時才前往潮間帶採集,每次採集的量也是夠用就好。

潮間帶採集達人——秀芳ina。

學員戴著前一日植物染課程所製作的披肩來參與第二日的活動。

織女們在一旁分享到,自己平時很少進行micekiw,有想吃什麼都是直接和ina們叫貨,海女們就像部落的海鮮廠商,滿足部落大大小小的味蕾。對於以往頂多來海邊撿石頭貝殼的織女們來說,這樣的體驗也是一種文化的學習與傳承。她們希望大家實地參與後回到自己的生活場域,也能更認識周遭的自然環境。

海邊小旅行雖然行之有年,但今年第一次跟職人合作,希望成為常態性的活動。

從海邊回到工作室後,織女帶領學員拿起勾針開始練習製作編織物,有些婦女是在多年後重拾勾針,不到一會兒就顯得駕輕就熟,回憶起求學時期的家政課程,有些少女則是第一次拿起勾針,製作人生第一個勾織作品。工作坊參與者以女性為主,臺東本地人占多數,有媽媽帶著青少女,也有一些鄰近部落的婦女前來參加,還有特別從北部返鄉參與的族人,大家有說有笑地一邊聊天一邊勾織,或許這就是手作的本意,手作使人們一起生活、一起創作。

織女們教導年輕女孩們如何使用鉤針。

蘭調織女一直以來都強調「一起一起」,工作室是大家共創而非單一一人的,織女每個人都會共同參與一件藝術品的創作,比如「嗨嗨海女人生」便是織女們共創的作品,作品在講述阿美族micekiw潮間帶採集的文化,用鉤織與移印染等方式呈現海裡的生物與環境的變遷。這是一件會一直長大的作品,織女們會慢慢地在上面加上新的痕跡與印記,並傳承給年輕的一代將作品延續下去,直到生命的終結。

由織女們共創的「嗨嗨海女人生」作品。

織女們想用自己的力量串連部落更多的人,發揮團結經濟的價值,於是今年透過文化處社造計畫,開發兩條與部落職人合作的工藝小旅行,希望讓部落族人有更多發揮專長且獲得實質收入的機會。兩條都蘭部落「織」與「染」的工藝之旅,一條是以海洋與勾織為主題的「嗨嗨海邊」,另一條則是以阿美族民俗植物與染布為主的「植物移印染」。除了與海女合作之外,也和擅長種植與農耕的ina合作,還有一位職人是在部落帶領都蘭薪傳舞團、推行青少女文化傳承的廖慧華——小花老師 ,擅長野菜料理的她,主要負責製作小旅行的風味餐與創意手作點心。

結合石頭與貝殼的鉤織成品。

女性的力量在這小小的空間匯聚,在一針一線中把彼此縫在一起,在閒話家常中找回面對人生的勇氣,在山裡與海裡探索自然與人類共存的道理。無論是學習當個靜心勞動的織女、靠天吃飯的海女、上山採集與耕種的農婦,都是在學習成為更完整的「部落婦女」,用工藝與家事撐起這個社會。

111年臺東縣社區營造點徵選補助計畫|「織」與「染」的工藝之旅

提案單位|臺灣原夢瑪巴琉協會

了解更多|「蘭調織女」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