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作曲家徳弗乍克的交響曲第9號e小調「新世界(From the New World)」作品95是1893年作曲的作品。以前,這首作品依出版次序而稱為交響曲第5號,後來依作曲次序重新整理而改為第9號,因此現在都以第9號稱呼此曲。副題「新世界」,其實應該翻譯為「來自新世界」,表示這是作曲者自新世界美國寄到故鄉波希米亞的訊息。整個音樂語法基本上是波希米亞的,再加上研究布拉姆斯的成果,以及譜寫第7、8號交響曲之心得,就把這首他最後的交響曲昇華為西歐式古典交響曲的樣式。
1892年,徳弗乍克受紐約國家音樂學院之聘請,就任該院院長之職,直到1895年4月。在這3年在美期間,他完成作品95到作品106的十幾首重要的後期作品。「新世界交響曲」跟弦樂四重奏曲第12號「美國」(請參閱本台該曲解說)、大提琴協奏曲並稱為徳弗乍克美國時代的代表作。比起他其他作品,這首音樂極為平易近人,因而在古典音樂當中,成為特別受人歡迎的作品,在音樂會裡也是最頻繁露臉的曲目,因此有時與貝多芬的「命運」、舒伯特的「未完成」並稱為最常上演的「3大交響曲」。
此曲在徳弗乍克的交響曲當中特別有名,只是太有名的第2樂章奪去全部光彩,以至其他樂章似乎失去光芒。的確,第2樂章的主題既美麗又浪漫,但第1樂章會展開研究布拉姆斯所得的高度技巧,第3樂章也有許多好聽的旋律。這種情形跟貝多芬的「第九」如出一轍。
e小調這種調性在貝多芬以後的交響曲並不常用,但布拉姆斯在第4號交響曲採用以後,柴可夫斯基的第5號交響曲接下來使用,然後是這首「新世界」。三者都採用德國浪漫主義(或新古典主義)風格,其第4樂章都使用e小調而非E大調,因而可以說是新古典主義3首e小調交響曲名曲。
或許受盛名之累,以前對這首作品有過幾次爭論。首演當時,在評論家之間引起此曲究為美國音樂或是波希米亞音樂之爭議。有些評論家說,曲中有不少先住民與黑人靈歌的旋律,因此這是以美國為題材的狂想曲。徳弗乍克本人則否定這種說法,他很模糊的說,他只是利用美國的歌曲,唱出波希米亞的心而已。現在仔細聽這首作品,除第1樂章的一部分使用此類旋律外,其他地方似乎沒有很多的美國風旋律。
這首作品大受歡迎的理由,大概是有豐富的美麗旋律。其中佼佼者當然是第2樂章的主題,其次是第4樂章的序奏與第1主題。其他第1樂章第2主題有黑人靈歌風格,第3樂章中段主題則有波希米亞民謠風格,這些都是美麗的旋律。當然,光是美麗旋律也成不了交響曲,另外還需要操作動機、構築樂章的技巧,這些,徳弗乍克已學得布拉姆斯手法。這種手法在利用第1樂章第1主題、第3樂章詼諧曲主題時,都發揮其力量。徳弗乍克可能是一位具備譜寫旋律與構築樂章兩方面技能的折衷派作曲家,就像柴可夫斯基一樣。
這首作品常有前面樂章的主題,在後面樂章露臉的情形。例如:第2樂章中間樂段快要結束的地方,以及第3樂章即將結束的地方,會出現由第1樂章第1主題與第2主題組合而成的旋律,第4樂章開展部則以第2樂章的主題為中心,不斷出現第3樂章詼諧曲主題、第1樂章第1主題。注意聽什麼主題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也是欣賞這首作品樂趣之一。第3樂章詼諧曲主題常用來加一點曲趣,因此不用心聆聽就不容易聽出來。第4樂章尾聲部還會出現第2樂章序奏部分,但其形式與在第2樂章出現時有很不一樣的氣氛。
設置貫穿全曲的主題的手法,以前貝多芬在第5號交響曲用過。之後,許多作曲家也都使用。而把這種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是李斯特、華格納等作曲家,他們更影響法朗克創造『循環形式』。「新世界」雖然在後面樂章再現前面樂章的主題,但並不執著於一個主題,因此還稱不上是循環形式。
此曲的樂譜在1893年12月15日出版,翌日,匈牙利指揮家齋德爾(Anton Seidl, 1850 - 1898)指揮紐約愛樂管弦樂團在紐約卡耐基音樂廳首演。據傳,首演獲得大成功。
樂器編制:
長笛2(其中1兼奏短笛)、雙簧管2(其中1兼奏英國管)、單簧管2、低音管2。 法國號4、小號2、長號3、大號1。定音鼓、三角鐵、鈸。弦五部。整個來說是接近傳統的兩管編制。
曲中,鈸只在第4樂章敲出一聲,因而成為此曲話題之一,通常由只在第3樂章有演奏機會的三角鐵演奏者兼奏。
使用大號的地方只有第2樂章聖詠部分,合計還不到10小節。而且,演奏的樂音完全與低音長號(第3長號)相同,這可能是首演時,第3長號演奏者並不演奏低音長號,因此以大號替代。第1樂章的再現部指定要第2長笛獨奏,其理由不得而知。
此曲雖使用美國音樂,但其架構,還是依照傳統的古典交響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