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圖游標所示為鹹海,可由地形剖面圖了解大致湖岸地勢↓
●1970年鹹海的水域面積輪廓圖(利用google earth製圖)↓
●1980年鹹海的水域面積輪廓圖(利用google earth製圖)↓
●2000年鹹海的水域面積輪廓圖(利用google earth製圖)↓
●2008年鹹海的水域面積輪廓圖(利用google earth製圖)↓
●1960年的圖(外圍的紅線圈岀的範圍)跟2010的圖(內圈淡藍色色塊
所標示)套疊所繪岀的圖,可清楚比較50年來鹹海縮小的面積比例。↓
●下圖為乾涸的湖底,已經長出植被↓
●湖中的島洲上的房屋↓
(2)錫爾河、阿姆河如何流入鹹海的地勢分析(以google earth圖表示)
●以地形剖面圖來觀察錫爾河整體地勢如何流入鹹海↓
●以地形剖面圖來觀察阿姆河整體地勢如何流入鹹海↓
(3)錫爾河、阿姆河注入鹹海水量大減,跟河川下游土地利用關係(以google map示意之)
●圈起來之處鹹海(aral sea)↓
●圈起來之處為錫爾河及阿姆河的下游聚落及農地密集區↓
●錫爾河A圈選區有聚落及農田大量攔截水量,A圈選區放大圖可見到整齊劃一的農地區,因解析度不夠,白色農田無法進一步放大觀察是否為鹽鹼化現象↓
●錫爾河斷流處可觀察到舊河道時常在變遷,也可觀察到數個牛軛湖↓
●C圈選處為阿姆河下游最大的聚落,阿姆河下游因為聚落及密集的農地過度利用河水,導致河道呈現涓涓網狀細流↓
●因為阿姆河水量大減,造成漁業衰退,許多船隻來不及遷移被廢棄的景象↓
3、因應措施:
水壩建造過程:1987年,鹹海分成南、北兩部份,稱為南鹹海和北鹹海。其後,曾經有人使用人工渠道將兩個湖泊重新連接,但最終因它們繼續萎縮而在1999年再度分開。2003年,南鹹海分為東、西兩邊。同年10月,哈薩克宣佈耗資2.6億美元的拯救計畫,建造一個人工堤壩將南北兩湖完全分離,並於2005年竣工。此舉成功將北鹹海的海域面積由2003年的2,550平方公里(985平方英里)增加到2008年的3,300平方公里(1,275平方英里),增加了30%。而海水深度也從原來的30公尺(98英尺)增加到42公尺,也挽救了當地的漁業,讓將近一百名漁夫重返生計。另外,由於湖泊增大,地區的降雨量亦慢慢回復。並計畫在乾枯的海床種植當地的灌木種saxaul加速植被的覆蓋,預計將會加速自然恢復的速度,吸引其他植物和動物。
另一方面,南鹹海由於烏茲別克政府財政緊缩,至今水位仍在不斷下降。暴露出來的河床有大量鹽沙,大大增加了沙暴的吹襲。隨著河水蒸發量持續加增,西部預計會在十年內乾涸。
●哈薩克建的堤壩完工前(左圖)和完工後(右圖)的鹹海狀況比較,
可判讀出建水壩後水域面積有增加↓(2005年竣工)
●下圖為水壩位置↓
●水壩南面(2007年) ↓
●影片補充:鹹海附近居民捕魚↓
●影片補充:棉花田引灌溉影響鹹海湖泊生態↓
四、參考資料
(一)、中文文獻
(二)、網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