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隨著Google Earth技術進步,我們這組決定利用此技術去解釋當今世界上湖泊變遷的問題。本組以死海、鹹海、查德湖為案例來說明湖泊近年來縮小的現象,從自然因素(地形、氣候)及人為因素(產業活動、跨國利用)切入去探討,最後以因應措施來探討湖泊跨國治理的成果,期望對目前世界水文問題(河川、湖泊)提出一套解釋的方法。
二、案例探討
總結以上三個案例,我們以表格整理如下:
總結死海、鹹海、查德湖的湖泊變遷過程,我們可以發現,湖泊面積縮小的原因,可以從自然與人文兩大面向來探討。自然因素主要與該湖泊附近的地形、所處的氣候條件以及該湖泊的水文狀況有關;人文因素則與人口增加與產業結構有關。
各國政府為了解決激增的用水需求,多採取河川上游攔水建壩,或是引渠貯水來因應,然而,卻使得注入這些湖泊的河川流量驟減,當然湖泊面積也就越變越小了。當政府發現這項問題,也試圖採取一些措施來因應。可是,這些計畫或工程都有執行面上的困難:一是這些湖泊皆具有跨國界的性質,如果試圖共同解決與經營此方案,似乎要排除許多非理性因素如族群情節與政治干涉;其次,位於這些湖泊周邊的國家多屬於開發中國家,因應措施或建設所需要的資金都必須仰賴其他組織的金錢支援如聯合國與世界銀行等;最後,這些因應措施會不會又帶來另一種環境生態的破壞,抑或是另一個國家或組織力量的涉入呢?這些都是我們值得思考的。
藉由此湖泊變遷的案例,我們期望可以提供一個分析的角度來思考世界其他角落的類似問題如羅布泊、洞庭湖、尼羅河等。雖然這些議題的原因不一定完全相同,但是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一定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連結,瞭解之間的關係,對此議題將會有更具深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