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員:李科旻、陳嘉旻、李至倫
黃河為中國第二長河,自古以來提供中國華北地區灌溉、民生、工業等用水,而在探討其經濟價值的同時,也不忘省思其所帶來的威脅。以下透過Google Earth衛星影像、航照,搭功能或程式碼,試圖呈現黃河中下游地區之多樣性,以彌補現行國高中課本對於此區介紹的不足。
善淤 黃河淤、決、徙位置→中、下游
根據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河南鄭州為黃河中游與下游的分界,黃色路徑為沿黃河中下游河道數化軌跡,開啟剖面圖,大致可以觀測出河道縱剖面經過鄭州後,河道坡度有明顯抬升。
黃河為何淤積嚴重?
黃河的含沙量居世界河流的第一位。而只要的泥沙來自中游的黃土高原,由於黃土高原的黃土深厚、質地又疏鬆,因此易受河水的沖刷以及侵蝕,尤其是在缺乏植被保護的情況下尤為嚴重。
由黃河中游本支流的形勢關係看來,自河口鎮迄潼關間,顯然係切割兩側高原的主要支流匯聚之地,如左岸之汾、涑、沁,右岸之涇、洛、渭諸水,故包頭以上,含沙量平均不過百分之二‧五,但自陜縣,泥沙含量最高已達百分之四十六。估計每年共有十三億八千萬泥沙流出,如果堆砌高寬各一公尺的土壩,足可繞赤道13周,由此可見河中含沙量之多,土壤流失之嚴重。
出龍門→流輻變寬→泥沙淤積→形成沖積扇 至孟津小浪底→泥沙淤積→中洲廣布多網流
黃河中下游
黃河主、支流切割黃土高原後,挾帶大量泥沙東流,自鄭州以降由於坡度減緩、流速減慢,泥沙逐漸淤積,加上人為將黃河約束在大堤內,導致河道逐漸堆高形成地上河,甚至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下游除大汶河匯入外,幾無其他大型支流匯入,其面積僅佔全流域3%。
地上河
又稱懸河,即河床高出兩岸地面的河流。懸河形成的原因是:來沙量很大的河流,在兩岸河谷開闊、比降平緩的河段,泥沙大量堆積,河床不斷抬高,水位也相應上升。為防止水害的發生,兩岸大堤隨之不斷加高,時間長了,河床便高出兩岸地面,成為懸河。
地上河形成示意圖
地上河空照圖
黃河中游以下形成地上河
黃河自中游河段(鄭州花園口)後,在河南、山東境內形成長達約800公里的地上河,部分河段甚至為二級懸河,世上罕見。
下圖中為黃河沿岸四地區的地形剖面圖,由上游至下游分別是: 鄭州(花園口) à 濮陽 à 濟南 à 濱州
從圖中皆可看出地上懸河之河道高過兩岸平地的特性。
鄭州花園口一帶的地上河:
由上圖可知,黃河河道與兩岸平地高度相差達10公尺以上,一旦發生較大洪水,將造成重大河勢變化。黃河主流有可能橫走、斜走,甚至出現滾河,黃河主流將直沖大堤,增大潰決危險,因而被居民稱為頭上的“懸劍”。1970年代後,日益惡化的二級懸河,也就是懸河中的懸河”,對防洪工作造成巨大壓力。
花園口位於鄭州至黃河主流間,地形屬黃河南側凹岸平原,為防汛之重鎮,素負防護鄭州之責,早於清康熙年間已築有十多公里的險要工程。此地是地上懸河的起點,也是黃河最易氾濫的地方之一,有黃河“豆腐腰”之別稱。
黃河中的大量淤沙會形成二級懸河
黃河河岸旁的抽沙機
羊皮筏吃水淺,適合往來多淤沙的黃河
氣墊船可航行於黃河河面及泥灘上
河口三角洲不段擴大
黃河注入渤海,從NASA衛星影像觀測出,1989至2009年的出海口河道變遷,推測其土地利用價值低,洪患不斷。(按圖進去可看河道變遷動畫)
善決 黃河為何水災嚴重→淤積嚴重+年雨量變率大 善徙 黃河為何改道頻繁→每次氾濫、就會改道
黃河歷史上水災與改道紀錄
藍色為目前河道 橘色為西元1787年的舊河道
模擬淹水高度海拔200公尺時的情況淹水範圍大致與上圖吻合
防止水災→束洪
河道曲流處處,在凹岸形成侵蝕坡,建蓋凸狀河堤以減少水流侵蝕的力道,圖中模擬水流方向,右側為下游地區。
花園口決堤事件→利用黃河特性,人為決堤氾濫
花園口決堤,又稱花園口事件、花園口慘案,是中國抗戰史上的慘案之一。1938年5月19日,侵華日軍攻陷徐州,並沿隴海線西犯,鄭州危急,武漢震動。6月9日,為阻止日軍西進,蔣介石採取“以水代兵”的辦法,利用黃河為地上河的特性,下令扒開位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區北郊17公里處的黃河南岸的渡口——花園口,造成人為的黃河決堤改道南流。
日軍侵華局勢概況
蔣中正下令扒開黃河大堤
決堤後,黃河洪水順著賈魯河迅速下泄。 第二天,黃河中上游降下暴雨,黃河水量猛增,花園口決口處擴大至1.5公里寬,同時另一處-趙口也被大水衝破。兩股水流匯合後,賈魯河開始外溢,漫溢的河水沖斷了隴海鐵路,浩浩蕩蕩向豫南、皖北流去,後奪淮入海,甚至進入長江主流,在豫、皖、蘇三省形成廣大的黃泛區,對日軍西侵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絕(點選圖片可進入GIF動畫) 。但黃泛區淹沒耕地1200餘萬畝,直接造成1200萬多災民,390萬人流離失所,淹死和餓死的百姓估計達89萬人。 關於這一事件,至今于史學界仍存在廣泛爭議。
黃河改道南流後,並奪淮入海達九年,直到1947年堵復花園口後,黃河才回歸北道。當年決口口門的西界碑至東界碑,二碑相距長達1500公尺,之間建有紀事廣場,立有紀事碑,留給後人遙想這段苦難的歷史。
目前花園口一帶已建有寬100公尺的堅固大堤,堤上舖設平整公路,淤背區生態林、臨河防浪林郁鬱蔥蔥,展現集防洪保障線、搶險交通線和生態景觀線於一體的標準化堤防。
決堤事件扒口處紀事碑
黃河大堤上的公路
花園口決堤事件之始末,可參考下列影片。
資料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8A%B1%E5%9B%AD%E5%8F%A3%E5%86%B3%E5%A0%A4%E4%BA%8B%E4%BB%B6 維基百科:花園口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BB%84%E6%B2%B3 維基百科:黃河
http://www.huanghuagang.org/hhgMagazine/issue07/big5/29.htm 花園口決堤真相
http://sophist4ever.pixnet.net/blog/post/26402453 假圖天國
http://sophist4ever.pixnet.net/blog/post/26402453 熊先煜口述花園口事件
Http://tw.myblog.yahoo.com/chia510426/article?mid=4633&sc=1 花園口決堤事件辯正
http://www.people.com.cn/BIG5/paper83/9787/900281.html 人民網:二級懸河:我們頭頂著利劍
http://eem.pcc.gov.tw/eem/?q=node/30993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調水調沙讓黃河「二級懸河」形勢得到緩解
http://www.eastday.com/epublish/big5/paper148/20030120/class014800018/hwz869550.htm 東方新聞:懸河之上有"懸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rvmPdt3Y3o 花園口決堤事件(鳳凰衛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