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0 月 29 日晚上,筆者參加了 玫瑰堂青年會 (CYA) 舉辦 的「健康的基督徒生活 (第二回) 」聚會,講者楊孝明兄弟引導參加者更深入地反省自己的靈性生命,以下就是當晚聚會的分享信息:
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
在聚會中,孝明先和我們重溫「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的意義及「經驗天主的八種方法」。然後,他問各人為何很多人都想「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和實踐那八種方法,但實際上卻做不到。接著,他引導我們要分開兩個層次去討論:是做不到前者,還是後者,同時,也要問問自己:究竟我想不
想做呢?
我深愛天主嗎?還是愛自己多一些?
這時候,參加者討論做不到「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的原因:有些說是人的惰性使然,也有參加者說是人的自我中心和缺乏信德。孝明亦指出另一個原因:大家都只當這是一條誡命來實行,正如在上次的聚會中提及的「行仁義」與「由仁義行」的心態。接著,他打趣地問如果一位 (單身)男士在心中很愛一位美女,他有沒有可能在生活中愛不到那位美女呢?大家立時明白這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同樣地,如果我們說自己想「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但又不想讀經、祈禱,在生活上又不願意行愛德,即表示我們愛天主愛得不夠,又或者我們壓根兒「愛自己多於愛天主」;相反,如果我們深愛天主,我們不但會樂意公開承認自己是天主教教徒,而且在生活中能從心而發地活出信仰,也會恆常祈禱、讀經及實踐其他經驗天主的方法。
同時,孝明提醒我們,「愛天主」和「愛美女」是不同的:一位男士和美女談戀愛可能會像電視劇的情節一樣,氣氛溫馨又浪漫,可是,當我們和天主「談戀愛」時,不會時常都出現浪漫迷人的畫面,因為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會遇上困難和痛苦,但我們要像舊約中的雅各伯和約伯一樣,即使在逆境中都要「咬著天主唔放」,時時刻刻都對主懷著堅定不移的信德。
甚麼是愛?
我們常說要愛天主,然而,甚麼是愛呢?孝明說真正的愛就是「犧牲」。如果一個男人愛太太的原因是因為太太很愛他,那麼這只是功利的愛,不是真正的愛。真正的愛就如婚姻感恩祭的誓詞一樣,無論生活上有甚麼轉變,甚至太太在外表上或內在有甚麼變化,丈夫都永遠愛慕尊重太太,同時可以為太太犧牲自己的時間、喜好和其他一切。
基督徒愛天主的情況也一樣。孝明以自己的個人經歷,說明「愛天主在萬有之上」就是「把自己成個人交給天主」,這包括自己的意志、理想和生命。可是,或許是出於自我保護、憂慮或計較等原因,我們往往不太願意「把自己交給天主」,孝明問參加者:「為何你認為天主供給你的比不上你希望得到的呢?…為甚麼你不相信天主會給你最好的呢?」,這真是一個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筆者也深信若基督徒願意由天主掌管自己的生命,在生活中的每一步都跟隨天主的旨意,不以個人的意願或喜好去行事,那麼他就是真正的「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就像福音中那位自願把僅有的兩個銅錢捐獻出來的窮寡婦一樣,愛天主愛得那麼「勁」。同時,天主也必會供應一切,讓我們一無所缺。
孝明亦以神學家潘霍華的事蹟為例,提醒我們作為一位基督徒,要有心理準備在有需要的時候為主基督而死。
經驗天主的八種方法
接著,孝明跟我們深入地討論「經驗天主的八種方法」:聖經、靈修 (包括:祈禱與默想)、團體、大自然、聖事、學習、愛德及痛苦,這八種方法無分大小,也無分先後。他指出心態是很重要的,例如當我們每星期參加感恩祭時,我們是否只為了盡責任或與聖堂的朋友見面,還是真的想崇拜天主,或是在彌撒聖祭中感受到禮儀所呈現的美,因而投入其中。前者令我們很容易對感恩祭感到沉悶無味;後者則令我們在聖事中與主基督契合,燃點對信仰的熱火。
至於透過「大自然」去經驗天主的意思,不是相約三五知己熱熱鬧鬧地完成遠足路線而已。孝明建議我們去郊遊時最好能安排一段時間,讓各人能安靜獨處,各自慢慢地細味造物主的奇妙和偉大。
「學習」方面,透過閱讀靈修書籍、學習新的祈禱方法及參加信仰培育聚會,甚至攻讀神學等,都可以豐富我們的信仰內涵,從而增進我們與天主的關係。不過,我們透過學習在信仰上得益後,一定要把所學得的貢獻出來,服務教會和別人,否則不斷的學習不但毫無用處,而且只會令人變得愈來愈驕傲。
孝明又跟我們討論八種方法中的「痛苦」。他說由於部份人「錯誤解經」的關係,會誤解自己所受的痛苦都是天主的安排。例如這些人讀到瑪竇福音第 10 章 29 - 31 節,就會認為既然「天主連我們的頭髮也一一數過」,那麼他所遇到的痛苦都是天主刻意安排的,若再加上這個人的靈性生命軟弱,久而久之他的思想就會變得負面,終日埋怨天主,憎恨天主,漸漸地他就會離開天父的懷抱。孝明對筆者說他認識一位患癌病的朋友,由於心中有這種錯誤和消極的想法,直到這位朋友臨終時仍然對天主心存怨懟,令他覺得很難過。
孝明跟筆者補充說:「雖然我們都深信天主掌管天下間一切事物,但一般情況下天主不會刻意干擾世界的自然秩序和正常運作,因此,我們所受的痛苦不盡然是天主的『安排』。」他舉例說天主不會特別讓全世界的基督徒避免被車子撞倒,如果凡是基督徒都可避免遇上交通意外,那麼這個世界必然秩序大亂。孝明強調天主著意掌管的是我們的「心」,而不是我們遇到的「事」。儘管我們在生命中會遇上痛苦和困難,天主都對我們不離不棄,祂會陪伴我們一起面對當前的難關,並透過不同的人和事去鼓勵我們。所以,即使我們在生活中正承受莫大的痛苦,也要緊緊地跟隨天主走每一步,我們更可學習舊約中的約伯,在痛苦和絕望中都不會放棄愛天主,時時都「咬著天主唔放」。對於這點,筆者十分認同。正如人們常說「只要有信德,生命就充滿奇蹟」;如果我們的信德薄弱,即使奇蹟在我們眼前出現,我們也會看不見,感受不到。
我已常常祈禱和讀經,為何心靈仍然覺得乾涸和空虛呢?
就像一對男女結婚後,不會永遠只感到甜蜜溫馨的情況一樣,基督徒即使很愛天主,他在信仰成長的過程上都會遇上感到挫敗、沮喪的時候。不知大家有沒有試過這個經驗:在靈修、讀經或參加彌撒後,心靈依然感到枯燥和苦悶、平日完全沒有動力去讀經和祈禱,又或是在生活中很難活出信仰等。
孝明建議我們先分辨出現這些情況的原因:(如第三段所述) 是我們停留在「守誡命」的層面?人的惰性?驕傲?自我中心?缺乏信德?......然後對症下藥。如果以上的原因皆不是,那麼可能是我們的祈禱與靈修方法已不能夠滿足我們的靈命需要。
如何和天主保持親密的關係?
孝明以人進食的過程作比喻,說明人出生後以奶作維持生命的食物,但隨著嬰兒日漸成長,就不能單憑喝奶來獲取所需的營養,他需要吃米糊及其他食物;同樣,基督徒除了透過聖體聖事 去滋養靈命外,在信仰生命不同的階段中都需要進一步學習不同的靈修經驗。他說我們以往祈禱時,都是「自己向天主說話」,即是我們運用自己的思想和天主溝通;他建議我們如果用這個方式祈禱後仍感到靈命乾涸,可嘗試「默觀祈禱」。
簡單而言,「默觀祈禱」即是「由天主帶領我們祈禱」,方法是我們緩慢而重復地誦念一些簡單的聖經短句或與信仰有關的字詞,例如:耶穌基督。當我們心無雜念地默念該短句或字詞時,就能感受到一份平靜和安慰,這是因為我們不再靠自己的思想去祈禱,而是由天主帶領。教會中教導的「歸心祈禱」和「聖依納爵神操」等,都可說是由天主帶領我們祈禱的其中一些方法。
孝明在電話中向筆者補充:正如小朋友起初吃菜時,都會感到困難,因為蔬菜中的纖維令他們較難咀嚼,但若小朋友因而放棄吃菜,就不能吸收蔬菜的營養;同樣,當我們起初經驗「默觀祈禱」時,都會覺得困難,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以自己的思想去祈禱。可是,我們也不要輕言放 棄,只要我們願意耐心地嘗試,慢慢掌握這種由天主帶領祈禱的禱告方式,就能把我們與天主的關係進一步「划到深處」。
如何透過與天主交談令自己得到鬆弛?
很多人常說自己沒有時間靈修,但他們卻願意用時間看電視、上網......。孝明分析人們喜歡在家把電視機開啟,不一定是對節目內容感興趣,或許他們只是想透過影像和聲音來使自己得到鬆弛,舒緩生活壓力。孝明說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抽出少許時間去「想一想天主」,一樣可以得到鬆弛。他建議我們無論在家中或排隊等候公共汽車時,先讓自己靜下來,然後在心中意識著天主當下就臨在我們裡面,我們可和祂閒話家常和傾訴心事,這樣我們就會得到一份意想不到的平安與安慰,整個人都會感到很輕鬆,很自在。筆者鼓勵大家下次閒著時,可嘗試以上的建議,或許,你的得著比聽音樂或用iphone上網更好呢!
使命
孝明指出天主對每個人都賦予不同的使命,同時,我們在人生中的使命也許不止一個。他鼓勵我們透過祈禱、讀經等不同的方法,去尋找天主的召叫。此外,他以自己由一位基督教徒到皈依成為天主教徒的過程,以及為了創立信仰生活互動坊及開設塔冷通心靈書舍而放棄教職的經歷,指出若我們能實踐天主的使命,我們不但在生活中找到明確的方向,也會覺得人生再沒有遺憾,心中不期然感到不枉此生,整個人都充滿喜悅和平安。
後記
筆者在參加兩次的「健康的基督徒生活」工作坊後,自覺獲益不淺。感謝天主透過是次活動給自己很多寶貴的指引和提醒;感謝Cammy及孝明的無私與慷慨,讓CYA可把兩次的聚會內容以文字紀錄展示在網上,與各位分享;感謝姊妹們的協助,她們在筆者撰寫這篇回顧的過程中給與很多支持和分享,讓我可重整及深化聚會的訊息。
願大家能透過此篇文章,認真地反省自己的靈命狀況,並能更深入地和持久地與天主保持親密的關係,在成聖的道路上不斷邁進。
(撰文:主的羊)